孔庙遍天下
到了清代,随着孔子受追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中国孔庙也获得了空前发展。
中国历史上现存的孔庙建筑基本上都是这一时期的遗存,且各地孔庙普遍得到了规模和规格的提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清代对地方府县孔庙的称呼比较统一,一般称为“夫子庙”“学宫”或“文庙”等,体现出庙学合一或庙学并存的特色。
最早在孔庙里主要祭祀的是孔子及其母亲、妻子,后来配享从祀的人开始增加,先是加入了孔子弟子,即“四配”(颜、曾、思、孟),其后又根据与孔子的“学缘”关系,逐渐增加了“十二哲”“先贤”“先儒”等,经过历代增添更换,到民国时多达156人。
孔庙祀典的发展历史,也可说是一部官修儒学史。
图片|杭州文庙大成殿孔子塑像及四配· 图虫创意 ©全国第二大的孔庙
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的建水县城内,有一座全国屈指可数的大型孔庙——建水文庙。
建水文庙是全国第二大孔庙,占地7.6万平方米,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它完全仿照山东曲阜孔庙的格局建造,却又具有自己的特色,譬如拥有第一宽阔的“学海”。
古时曾将学校称作“泮宫”,校内的水池叫“泮池”。不过,泮池这个称谓太高雅,当地人习惯称它为学海,既表示学校里的“海”,又寓意学无止境的“海”。
建水文庙的学海占地面积达29700平方米,规模之大居全国之冠,远观碧波万顷,倒算是实至名归。池中有名为“钓鳌亭”,也称“思乐亭”的小岛,取“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意,以勉励生员努力学习,他日功成名就,犹如钓得海中大鳌。
学海在造型上也与众不同,一般全国各地文庙中的泮池都是半圆形,然而建水文庙中的学海却是椭圆形。
当地在建水文庙庙学格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建水第一中学,并在文庙侧新建了许多教学楼。昔日孔庙圣地,如今成为青少年学习之所,从中可窥见庙学合一思想的一脉相传。
这种思想,也是中国孔庙建筑至今仍然保留着学校成分因素的重要原因。
此外,同在云南省的腾冲文庙,它的泮池也很特别,是以大车湖为天然水面,经过人工加工成半圆形,四周砌筑石块,也显示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孔庙建设的地方特色。 带后花园的孔庙
在孔庙的单体建筑中,由于地方政府和工匠对礼制的理解不尽相同,会出现一些独一无二的地方建筑特色。
比如,通常来说孔庙建筑中比较少出现楼台亭角,尤其是极少有为文庙祭祀活动修建的亭角。但目前现存文庙中,湖南浏阳文庙中发现了两个礼乐亭,而四川德阳文庙有四个。
图片|四川德阳文庙大成殿,殿前有四个礼乐亭· 图虫创意 ©
除了礼乐亭,四川德阳文庙的启圣殿后还有个约占整个文庙建筑群四分之一的配套园林,俗称“后花园”。
然而,孔庙的建筑礼制上从未有过后花园之说,国内其他孔庙也没有出现过后花园。当年,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在考察德阳文庙后,曾言:“德阳文庙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实际上,德阳文庙的后花园属于近代产物,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这座后花园据言始建于1928年,当时县府为了顺从民意,开辟休闲公园,于是就在启圣殿后凿了个池,种了许多荷花,又把池里挖出来的泥土堆积成小土丘,在土丘上修了一座茅草亭,在四周栽种树木,慢慢地就形成了园林。
后花园至今保存良好,成为每年祭孔活动的准备场所之一。
海岛上的孔庙
台湾地区的孔庙在近现代中国孔庙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也表现出了其独有的魅力。到上世纪末,台湾已建有大小孔庙40余座。
台湾省最古老的孔庙是台南孔庙,始建于1666年。初设时仅有大成殿,用来祭祀孔子,之后设立明伦堂作为讲学之用,由此成为“全台首学”。
这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台湾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在此之前,台湾还没有比较正规的中国文化教育设施,台南孔庙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正式进入台湾。
图片|台南孔庙,“全台首学”的庙门· 图虫创意 ©
庙门以“全台首学”的金字横匾作为登堂之阶。与其他孔庙不同的是,台南孔庙大成殿既无柱子,也无回廊,而是以伸出厚墙的挑梁插栱做支撑。大成殿梁上悬挂有多方清朝诸帝的钦赐御匾,备极尊荣。
当地的教师节是每年9月28日,那一天也是孔子诞辰。台南市政府会按照古制,在台南孔庙举行盛大的祭孔典礼。
中国各地孔庙的现存数量,仅次于中国佛教、道教建筑。这些古建筑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儒家文化的兴衰成败。
孔子思想在古代文明的星空中熠熠生辉,也在现代工业文明中逐渐为愈来愈多的普通老百姓所认同。
每年孔子诞辰日,山东曲阜孔庙都会举行声势浩大的祭孔活动,国内其他的孔庙也有其特色的祭祀大典,再现“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场景。
图片|广西南宁孔庙举行庚子年祭孔仪式· 图虫创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