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5|回复: 0

[哲史艺丛] 四十一岁就退休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19 08: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十一岁就退休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博物馆丨看展览 Author 薇薇安


IMG_8077.PNG

本 文 约 3500 字

阅 读 需 要  9 min


一派淡远的田园山色中,一个寂寥的背影,或醉卧饮酒,或赏月对诗,或访友怀古……

远山、农舍、竹篱、小桥,勾勒成趣;孤松、岸柳、霜菊、傲竹,竞艳争相;然此人皆不为所动。
 
此人,是谁?


IMG_8078.PNG

清 萧晨《桃源图》局部 扬州市博物馆藏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 ... 40?wx_fmt=png"); background-size: 100% 46px; background-position: 0% 0%;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仕途·投耒去学仕


四十一岁那年冬天,他决定辞职。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想要“躺平”了。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州祭酒”。家境贫寒的他,靠着微薄的俸禄过活。然而,儿时饱读的诗书,让他忘不了“兼济天下”的大梦。(《宋书·隐逸传》载:“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


于是,他辞去官职,投靠了当时声名大噪的“荆江八州总督”桓玄,成为一名幕僚。

 

他日夜奔走效命,废寝忘食,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但上司的野心琢磨不定,职业天花板出现了——他,再怎么努力,终究是一个无名小卒。


IMG_8079.PNG

清 石涛《陶渊明诗意》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颓废了一段时间,他决心不再沉沦下去。他英勇参军,先后成为了徐州刺史刘裕和江州刺史刘敬宣的手下。

 

东晋末世,社会纷乱动荡,职场中人蝇营狗苟,他的赤诚显得可笑。夜深人静时,他便质问自己:“你呀,你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得干这苦差役!”(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抱负无处施展……终于,他带着一颗疲惫与厌倦的心,离开了曾心驰神往的职场,在彭泽县当了一名籍籍无名的县令。


IMG_8080.PNG

明 李在 《临清流而赋诗》辽宁省博物馆藏


然而,世道艰险并未因此放过他。即使在偏远的乡镇,他也屡屡受挫。绝望中,他激昂地吟道:“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

 

在人人同流合污的年代,公道已荡然无存。即使怀抱琼玉,手握香兰,做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也只是徒然芳洁,无人知晓。

 

罢了,罢了,这江湖,已没有他的容身之处了。

 

八十一天后,他挥袖长去。这一次,他真的,再也不会回来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 ... 40?wx_fmt=png"); background-size: 100% 46px; background-position: 0% 0%;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陶渊明·归去来兮



他,就是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陶渊明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北方“五胡十六国”分裂割据,南方东晋统治阶级庸碌无为,人民饱受着颠沛流离之苦。陶渊明在官场浮沉多年,见证了世道的阴暗,人心的涣散。


IMG_8081.PNG

明 文徵明 《桃园问津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他心性向往自然,时常感怀田园的生活。“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或许,正是这清风明月,鸟语花香,化解了他一次次的职场失意,也最终令他选择了向往的生活。

 

辞官后的陶渊明在乡间过上了“躬耕自资”的生活。

 

因为门前种着五棵大柳树,别人称他“五柳先生”。从前,他混迹在职场,没人记得住他。但现在不一样了,他再也不需要为了生计趋炎附势,他只需要在自然中尽情地做自己,逍遥快活。

 

“衡门植五柳,东篱采丛菊。

  长啸有余清,无奈酒不足。

  当世宜沈酣,作色召侮辱。

    乘兴赋归欤,千载一辞独。”

 

从此,他的名字,“陶渊明”这三个字,永远与归隐雅逸的田园生活联系在了一起。

 

那么,归隐后陶渊明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


传说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是怎样一幅光景?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 ... 40?wx_fmt=png"); background-size: 100% 46px; background-position: 0% 0%;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归隐·采菊东篱下



这日,他辞了官,登上了一条小船。


船在水中左右摇晃,江面雾霭缭绕,涟漪不断,风吹起他的衣裳。


他望着,愁绪万千,不禁红了眼眶。


IMG_8082.PNG

南宋 佚名《归去来辞图》局部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想当初,离家做官,只为饱饭一口。


纵曾有过壮志凌云,历经岁月的涤荡,也都消失殆尽了。

 

回家去吧,回家去吧!


田园都快要荒废了!


直到一个声音萦回在耳边,归家的意愿一天比一天强烈。


IMG_8083.PNG

明 仇英《柳塘渔艇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过去的日子已不可追回,难道还要眼睁睁地看着未来,就此流逝吗?


于是,心一横,递交了辞呈,二话不说踏上了归途。

 

只是,这心“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


不知道曾经熟悉的家园,如今换了怎样的模样?


那心心念念的人还依旧在守候?


IMG_8084.PNG

南宋 佚名《归去来辞图》局部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穿过浓雾,船渐渐逼近岸边,荒芜的小路上,松树和菊花依旧傲然地挺立着。


树丛后面,好像模模糊糊站着几个人!是谁?

 

原来是那得知父亲回家的孩子,早已在焦急地等待,看到有船来了,他们欢快地跑了起来。童仆也跟在后面,风急火燎地朝岸边来。

 

那盈在眼眶的泪水,终于在这一刻,滴落了下来。


IMG_8085.PNG

南宋 佚名《归去来辞图》局部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家中,妻子已备好了一桌美味的佳肴。


他拉着孩子们的手,一路欢欣地往里走,却在了门口突然顿住了脚步。


两两相望,恐怕只有“此时无声胜有声”,才最能形容这一刻的久别重逢。


IMG_8086.PNG

南宋 佚名《归去来辞图》局部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洗去了风尘,他端坐在椅子上,将美酒盛满酒樽。


抿一口下肚,顷刻间暖意回升,江湖恩仇,都在这一口酒中,


烟消云散。

 

不再有勾心斗角、步步为营。唯有家人团聚,享受天伦。

 

醉意朦胧间,他自斟自饮,一会倚靠着南窗抒发傲世之情,一会面朝葳蕤的庭院引吭高歌……


这块窄小的,称之为“家”的地方,才是世上唯一使他心安之处。


IMG_8087.PNG

清 石涛《陶渊明诗意》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每每清晨,他叩开竹篱的小门,周围的山石树木,在他眼中一下子活了起来。


殷红的花朵如初升的朝阳,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耸入云天的树木,摇曳的枝,送来晨间第一缕清风。


IMG_8088.PNG

南宋 佚名《归去来辞图》局部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万花之中,他尤爱菊花。


一位仆人手捧瓶菊随侍,他见到开放的花朵便喜笑颜开,信手拈来几句诗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咏南山”、

“秋菊有佳色”

……

菊的秀芳,寄托着他清高的人格情操是君子的象征。


IMG_8089.PNG

明 唐寅《采菊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他陶醉在满园的融融氤氲中,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过矮矮的山头、潺潺的溪流,抚过每一寸生机的绿,又逗留在苍翠的宅边凝视不已。

 

停停歇歇,不知时光流逝,直待到白云悄悄漂浮回山坳,倦飞的鸟儿也偷偷回了巣,他才恍过神来——日暮将至。


IMG_8090.PNG

清 石涛《陶渊明诗意》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长夜黯然地降临,白日的喧哗声遁去了踪迹,摇曳的烛光、抖落的星辰,细数着这漫长的时光。


他寂寥万分,感叹这世间的衰败繁荣皆是浮云,一朝朝堂,一朝茅屋。他顺手拿起一壶酒,啜饮起来。边饮,边念叨: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饮酒 其一)


IMG_8091.PNG

明 佚名《陶潜轶事图卷(下卷)》局部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喝的酒渐渐多了,诗稿不知不觉垒成一叠。


邀请朋友们来到寒舍誊写,编写成“饮酒”诗册,又将荆柴往地上这么一铺,欢天喜地地畅饮起来。


不一会儿,就喝得不省人事。朦胧间,似乎忘记了一切外物的存在,只有自由的意识畅游于天地。


于是,他摆摆手,独自离开,只留下悠长的一句:“你们慢慢喝——”


IMG_8092.PNG

元 钱选《扶醉图卷》局部 大都博物馆藏


春去秋来,一阵风,吹绿了田野,农夫奔走相告着喜讯,他闻声而出,驾着敞布篷的小车,颠颠簸簸地往那一望无垠的稻田里去。他的双脚深陷泥土,左手持杖,右手拔草,腰背佝偻成一条弧线。

 

日复一日,在那幽深纵横的沟壑里、高低不平的山丘上、欣欣向荣的树木间、缓缓流淌的溪流边、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自然,他扶杖、锄草、耕种,慢慢地老去……


IMG_8093.PNG

南宋 梁楷《东篱高士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有一日,他独自登上东边山坡极目远眺,回望一生时,缓缓道出四个字“乐夫天命”。


夕阳斜下,照在他发白的双鬓,但他的背影是那么安然,仿佛已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了一体……


IMG_8094.PNG

清 石涛《陶渊明诗意》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 ... 40?wx_fmt=png"); background-size: 100% 46px; background-position: 0% 0%;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结尾



当我们谈论起陶渊明,我们不自觉地就会将他与“从容”“洒脱”“超凡脱俗”这些词语联系在一起。但他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泯灭了七情六欲的人”。对于世事,他也曾有相当执着的追求。只是,在经历了人生重大的失意之后,他慢慢走向了田园。

 

无疑,乡村生活给予了他人生新的启迪和机会。他畅游于山水之间,耕地劳作,寄情琴酒。“质性自然”的他,没有了政治迫害,没有了官场复杂的斗争,反而从纠结与痛苦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率性、天真、淳朴,这些珍贵的品质在自然中被重新发现。

 

当一个人找到了自己,也就觅得了心灵的那一份宁静。

 

也许,陶渊明带给后世的意义,是他所实践这样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它区别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是精神世界富足的开始。


参考资料:

《田园松菊,归去来兮——中国古代绘画史中的陶渊明》,刘泊君

《归去来兮:石涛<陶渊明诗意图>册页研究》,刘秋兰

《石涛一<陶渊明诗意图册>艺术特色研究》,邹清

《陶渊明的生命哲学》,王浦衡



IMG_7104.PNG
END

作者 | 薇薇安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李栋
排版 | 薛梦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2 01:15 PM , Processed in 0.07697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