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在《Blowing in the wind》中唱道:“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男子汉)。”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女人。 我们看到这几位女明星的人生,不难发现她们的人生有许多共同点,导致她们彼此理解和欣赏,能成为人生下半场的好朋友,而这些共同点其实也反映出了一个时代的样貌。 第一,她们都天生拿到好牌的美人,拥有貌美天赋,而童年时家庭优渥,人生顺利,起点比一般女性要高,但她们又生活在一个女人不需要事业太强的环境之下,没有野心,是她们共同的特点。 像陈慧珊、李若彤这样国民度如此高的女明星,在爆红的作品之后,也没有特别多的表演成就上的欲望,基本处在一种期盼小富即安、人生幸福、再加点个人精彩就OK的状态中,没有人把演员当成自己真正的事业。 除了江欣燕,其他人貌似对“表演”也没什么巨大的热情,陈慧珊背台词背得很痛苦,李若彤的表演同质化很严重,和演戏相比,她更喜欢健身和做饭;叶蕴仪则钟爱艺术。 第二,她们撞上好时代,碰上了香港影视的黄金年代,仅仅凭着直觉就成为了一代女神,很多年之后还能享受这个身份的强大红利。 像陈慧珊,从来没有学过表演,甚至连中文都看不懂,但她幸运地撞正了时代。九十年代香港经济腾飞,女性地位提升,可以做很多专业性更强、职位更高的工作,独立女性的形象非常受欢迎,陈慧珊的样貌就正好符合了观众的胃口,成为一线演员不说,甚至都没有其他女演员可以代替她。 李若彤更是如此,一个角色吃了大半辈子,她和很多港台演员一样,是时代红利的受益者,若不是九十年代内地引进了一大批香港台湾的电视剧,恐怕她也无法成为众人心目中永远的姑姑。 当然不能说她们没有实力,每个人身上都有经典剧加身。她们凭着外形和气质拿到了角色,享受到了当年演过的剧的红利,但这种红利很大程度上是时代与市场赋予的,谈不上她们自己的多少实力。这也正好说明了为什么她们在退隐之后就再难以再回归表演,只能利用当年的人气转战别的领域。 第三,恋爱脑害人。 当然这也跟时代有关,她们是七零后女性,七零后女性成长的时代依然是把婚姻和爱情强调是女人的信仰,所以这几位无一例外都在非常认真地追求情感与婚姻,大部分人都在年轻时结了婚,像叶蕴仪在22岁全亚洲爆红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嫁给富商,让人空叹一声惋惜之至。 那时70后女性的集体意识,那就是事业再强大,若没有完整的婚姻,就依然是个可悲的、没有价值的女人。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桎梏和牢笼,这些女人在婚姻里都过得不太快乐,甚至因为婚变和绯闻都给自己的事业蒙上了阴影。李若彤那么聪明的女人,如果不是把爱情和婚姻当做是最高信仰,她完全不致于这么多年都走不出来,心怀矛盾和茫然。 第四,本质上说她们都是有生命力的女人,在人生的后半场都找到了自己的“锚点”。 陈慧珊铁了心要搞教育,目前她在读博士,毕业后应该职业前景也比较好。 张慧仪专注于儿童健康和慈善工作,她也在做生意,看起来收入方面是OK的。 叶蕴仪醉心艺术,经常搞搞艺术展啥的。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她们都有工作能力,有收入,有积蓄,和普通的七零后女性来说,她们相对要富足和闲适,没有家庭和子女的负担,也找到了自己生活。 陈慧珊的女儿已经快上大学了,生活基本自理;江欣燕、李若彤无子女,张慧仪虽然有个儿子要治病,但儿子也大了,她也没有老公,更自由一些;叶蕴仪的两个孩子也都长大成人。 五十多岁的女人,没有太多养育责任,不需要做繁重的家务,使得她们有时间经常聚在一起。在鲁豫的节目里,她们说平时都是一两个月一聚,算是很舒服的频率。 所以,这就是几个“当年女神”的友谊,而她们这个年纪的友谊似乎更能道明“友谊”的真相,当友情没有了少女时的亲密和无话不谈,人到中年之后,女性的友谊则变成了亲人般的理解和支持。 因为人生都经历过相似的苦难,也品尝过相似的欢愉,对人生都有相似的感悟, 所以才更有一份“我懂你”的珍贵,就像《女人俱乐部》也是这样说的: 人生最珍贵的是什么? 几个女人说:“人生最幸福,莫过于曾经拥有青春,永远拥有朋友。” 嗯,让我们珍惜人生后半场的友谊,举杯欢庆这美好、淡定且隽永的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