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父亲送女儿的礼物”这条热搜,令很多人印象深刻。这“礼物”是洛阳博物馆的一件文物——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的琥珀小儿骑羊串饰。
三国 琥珀小儿骑羊串饰。来源/网络
精美文物背后的故事,却让人唏嘘。曹淑,是魏明帝曹叡的女儿,未满月便夭折。痛失爱女的曹叡只好为她建庙宇,追封平原公主,还请叔叔曹植撰文纪念。
“这或许是一个父亲所能做到的极致。”在偏爱男孩的古代,女儿如何长大、与父母相处如何,鲜少被记载。
不过,在有些“女儿奴”父亲眼里,女儿成长的每一时刻都隽永而珍贵。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 ... 40?wx_fmt=png"); background-size: contain; border: 1px solid rgb(254, 93, 93); background-position: 0% 0%; background-repeat: repeat;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
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集。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
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
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
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
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
顾眄屏风书,如见已指摘。
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红葩缀紫蒂,萍实骤柢掷。
贪华风雨中,眒忽数百适。
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
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槅。
翰墨戢闲案,相与数离逖。
动为垆钲屈,屐履任之适。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
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
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
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西晋·左思《娇女诗》
左思,是一位写下《三都赋》让“洛阳纸贵”的著名文学家。在“诗以言志”的古代社会,他却将目光转向家庭生活,用语言记录女儿的成长。
文豪父亲,宠女儿也是出了名的。《娇女诗》,是中国最早描摹女儿情态的诗之一。诗里的生活简单又欢乐,魏晋时代的动荡、功名的追逐,仿佛离他们很远。
“吾家有娇女,娇娇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开篇便写女儿的娇美之态,足见作为父亲的那份满足与喜悦。
实际上,这与魏晋时期追求容貌美的社会风尚有关。
《世说新语》中记载人们赞叹裴楷“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晋书》记温峤 “风仪秀整,美于谈论,见者皆爱悦之 ”。
北宋 苏汉臣 靓妆仕女图。来源/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品图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年纪尚小,爱美的天性却掩藏不住。
小女儿在梳妆台,学大人描眉画唇。眉毛画得像扫地状,口红涂得满嘴一团红。画得好不好看不要紧,开心就好。
清 陈崇光 柳下晓妆图 局部。来源/南京博物院藏品图
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世胄时代,魏晋人坚守着率真、自然之情。时代洪流下,左思的“任其孺子意 ”,使女儿自由成长。
南宋 佚名 百子嬉春图 局部。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图
北宋 苏汉臣(传)婴戏图轴 局部。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图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执书爱绨(tí)素,诵习矜所获。”小女儿写字不过是玩儿,却喜欢红漆竹管笔;看书要看最好的绢本书,一有所得便向人夸耀。
宋 佚名 扑枣图轴 局部。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图
清 罗聘 婴戏图轴 局部。来源/上海博物馆藏品图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红葩缀紫蒂,萍实骤柢掷。”园林里嬉闹,未成熟的果实也可摘。连着花蒂的珍贵萍实,也被摘下来投掷玩耍。
照镜化妆、握笔执书、生摘果实、带蒂折花……女儿无拘无束、率性而为的种种情态,宛若鲜活的连环画徐徐呈现。
在礼教严苛的时代,正是父亲的宠溺保留了这份难能可贵的美好。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 ... 40?wx_fmt=png"); background-size: contain; border: 1px solid rgb(254, 93, 93); background-position: 0% 0%; background-repeat: repeat;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宋代,社会风气开放、科举制繁荣和雕版印刷术兴盛,使得文化教育普及社会各阶层。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曾说:“朕以谓书不惟男子不可不读,惟女子亦不可不读。”
李清照,一代婉约词宗,惊才绝艳。父亲李格非是著名“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亦善文”。较为宽松开明的书香世家,深深滋养了她的文学才华。
相较于同代其他名媛闺秀,李清照免于传统女教束缚,甚至可以乘兴出游。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宋代·李清照《如梦令》
此词是李清照十六岁初来汴京,根据自己溪亭之游写的追记。
在山清水秀的故乡明水镇,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洋溢着恬适、美好。
夏日傍晚,荡舟出游。沉醉荷塘美景,游兴未尽。不料,划着划着就迷路了,惊起一只只鸥鹭。
才女李清照。来源/《历史那些事》纪录片视频截图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宋代·李清照《点绛唇》
荡罢秋千,罗衫汗湿。花园里,客人忽至,李清照慌得含羞跑开,顾不上穿鞋,也不顾上金钗滑落。情窦初开的少女遇见风度翩翩的美少年,欲见还羞,怎么办呢?
清 冷枚《探梅图》局部。来源/旅顺博物馆藏品图
以“嗅青梅”之名,偷偷地回头看。在传统的礼教时代,身为大家闺秀的李清照,为什么能如此自然地袒露闺中少女情绪呢?这得追溯到她的早期生活。
在故乡与自然风光为伴、没有太多约束的自在时光,养成了她明朗、豁达的性格底色。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 ... 40?wx_fmt=png"); background-size: contain; border: 1px solid rgb(254, 93, 93); background-position: 0% 0%; background-repeat: repeat;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唐·韦应物《送杨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一想到女儿将嫁人离家,父亲早已整日悲戚。真正临别前,更是满腹离愁,难以自遣。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老父亲的反复叮咛——要安贫乐俭、要敬长辈遵妇道,看似有些啰唆,却是父亲放心不下女儿、愁肠百结的真情流露。
整首诗读下来,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妻子早逝的单亲老爸,艰难地抚养两个女儿长大,如今面临离别的辛酸。但从历史视角来看,作者韦应物为滁州刺史,是出身望族、仕途显达的高官。写这首诗时,正处于他事业的高峰。
女儿作为名门闺秀,出嫁自有欢乐、热闹的迎娶场面,只是作者采用了一种“剪裁”式的文学手法,只写迎亲礼过后第二天早晨父女的离别。诗中透露的浓烈离愁情绪,是他怜爱女儿的深情表达。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 ... 40?wx_fmt=png"); background-size: contain; border: 1px solid rgb(254, 93, 93); background-position: 0% 0%; background-repeat: repeat;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管道升,字仲姬,又字瑶姬。提起她,人们总会不自觉地主动加一个后缀——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之妻。她在仁宗延祐四年被封为魏国夫人,世称“管夫人”。
自幼聪慧过人的管道升,是个妥妥的“天选之女”。“不学诗而能诗,不学画而能画,得于天然者也”。艺术天赋极高的她,并不是不需要学习,只不过常常一点就通。
她擅书、画,以画竹留名。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倪瓒曾有诗题赞:“夫人香骨为黄土,纸上萧萧墨色新。”
元 管道升 竹石图 局部。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朝,是蒙古族统治。原有统治者宣扬的封建礼法制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元代女子,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暂时的“解放”,能相对地活跃于社会。元代绘画也发生极大的转变,以画寄托思想,尤其是墨竹画。
诗书画发展俱佳的管道升,离不开家庭生活的支持,尤其是她的父亲。才貌双全的她,实在太讨父亲的喜爱了。从小便由父亲教导读书识字,更被当做儿子培养。
元 管道升 孝经卷 局部。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图
女儿如此聪慧灵秀,父亲对其婚姻大事自然“慎之又慎”。
元朝时代,女子的法定结婚年龄为十五岁。不过,管道升结婚的时候已经二十八岁了。以当时社会习俗来看,算是晚婚。
晚婚的缘由,大概是父亲太过钟爱女儿,非找一位佳婿方才放心。
名列“吴兴八俊”的赵宋王孙赵孟頫,终于走进管道升父亲的视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赵孟頫和管道升成婚。
婚后俩人琴瑟和鸣,相濡以沫。除了“柴米油盐”,艺术上的切磋是他们的理想日常。
元 赵孟頫 山水三段图 附管道升 双钩竹图 局部。来源/上海博物馆藏
在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为主流的时代,那些能够被父亲偏爱的女孩无疑是幸运的。
走进古代女孩世界,我们看到了鲜活跃动的生命力,感知到了女孩独特的优雅生命律动。
《<娇女诗>和魏晋风度》,王姣锋
《漫谈左思及其<娇女诗>》,叶德颜
《论左思<娇女诗>的开创性》,韩学慧
《宋代女子教育的内容和成就初探》,赵悦凤
《女性生命的律动——李清照词作生命意识探微》,梁国兰
《韦应物的诗<送杨氏女> :历史和文学的解读》,赖瑞和
《元代女画家管道升研究》,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