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万小刀 Author 吃瓜的万小刀 1928年秋,风声瑟瑟,江苏少年钱伟长才16岁,父亲就突患急病,撒手西去。一时间大厦倾塌,少年失去依靠,幸好钱伟长的四叔钱穆重情重义,主动担负起了教养侄子的重任。1931年,36岁的钱穆因头一年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聘到北京大学去教历史,适逢钱伟长也中学毕业,便跟随叔父一起赴京,读了清华。其实他当时有5个选择。那时的大学都是自主招生,钱伟长中学毕业后,一口气去考了清华、交大、浙大、武大和中央大学等5所高校,不料全被录取。但因叔父在北京,为了互相有个照应,所以他最终选了清华。那时候,清华大学入校前都会测量身高,尺子刻度是最低1.5米起……钱伟长虽年满18岁,身高却只有1.49米,因此成了清华史上第一个身高不达标的学生。可就是这个小个子,后来却在体育领域创造了不少奇迹。钱伟长不仅参加了清华大学的越野代表队,还曾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跨栏对抗赛季军。更为传奇的是,钱伟长还曾是国足队员,曾跟随国家队一起参加过菲律宾举办的远东运动会,据说还进了一个球。可这些传奇,都不如他在入学第二天干的那件事惊天动地,影响深远。原来,钱伟长考清华时,语文、历史都考了100分,数理化却3科才一共考了25分,幸好当时不比总分,招生老师一看,文史奇才啊,就录取他读历史系。不料入学第二天,钱伟长就忽然找到老师说,我要转系!老师说:你历史100分,学历史不挺好的吗,去学什么中文……不料钱伟长却说,老师,我要学物理!什么?老师以为这孩子说胡话,要说他想转到中文系倒也合理,要去学物理,难道他不知道自己考清华时物理只考了5分吗?老师不同意。钱伟长的叔父钱穆也不同意。清华大学中文系的两位老师听说后,也来劝他,说你转啥物理系,要转也来我们中文系啊。然而钱伟长很执拗,非要学物理。大家都很好奇,问他到底为什么?原来,当时刚刚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侵华战争,强占了我东北,少年钱伟长在广播里听到了一段话,气得浑身发抖。广播里说,人家有飞机大炮,你打不过的,所以张学良不抵抗……钱伟长当时很年轻,一听就火了:打不过就不抵抗?这也太没骨气了,不就是鬼子有飞机大炮我们没有吗?没关系,我们可以自己造嘛!于是他就下定决心,不学历史,也不学中文,而要去学自己最薄弱的物理,想着学好了物理,去造飞机和大炮,帮助中国人把骨气找回来,赶走小日本!老师们一听,都觉得这孩子不简单。眼看众人被说动了,钱伟长又去找到了史学大家顾颉刚,他知道钱穆到北京教大学就是受了他的推荐,所以最听他的话。顾颉刚一听钱伟长这么说,也被打动,就跟钱穆说:“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是因为科学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这下,转系的事情总算落实了一半,可另一半——物理系那边愿不愿意要他,还得打一个大问号。毕竟,他进清华时,物理可只考了可怜的5分啊!为了进物理系,钱伟长几次三番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吴有训都不松口,最后干脆玩了个“退避三舍”,一见钱伟长远远过来,他就赶紧躲起来不见他。有个老师看钱伟长追得可怜,就指点他去堵吴有训的门,最后吴有训被逼得实在没办法,就松了口说:“先让你在物理系学一年,如果一年之内你的高数和物理成绩,能提高到70分,就让你正式转入物理系。否则,哪里来的还回哪里去吧……”原本,吴有训是想逼退这个“不知好歹”的学生,毕竟他考进清华时物理才考5分,这么差的底子即使再有报国雄心,估计也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可没想到,好不容易得到一个机会的钱伟长,立马开启了“拼命三郎”学习模式。他清晨5点就去图书馆背书,上完课继续学习,每天都要学16个小时以上。然而,每天钱伟长到图书馆时,都能看到一个年龄相仿、左腿残疾的年轻人,比他还早,已经背完书出来。这位江苏老乡,就是后来的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都是他学生。经过一年时间的恶补,钱伟长的成绩终于达到了吴有训老师的要求,正式转入了清华物理系,并逐步成长为吴有训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到了1935年,北京爆发了“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23岁的钱伟长,当时考取了清华大学研究院,正随导师吴有训做光谱分析。但他也参与了这场活动。在活动中,钱伟长认识了中文系才女孔祥瑛。两人一个是吴越王钱镠之后、书香门第,一个是孔子第七十五代孙、山东省建设厅厅长孔繁霨之女,很聊得来。可惜,钱伟长还没来得及表白爱慕之情,日本鬼子又搞出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北京(当时叫北平)沦陷,清华大学等高校都被迫南迁组建西南联大。1939年,27岁的钱伟长辗转到达昆明西南联大,这时他已毕业成为一名教师,讲授热力学。在这里,他又惊喜地遇到了分别长达一年半的孔祥瑛。钱伟长失而复得,生怕再次错过,抓紧机会表白。最终,由钱伟长的导师吴有训主婚,钱伟长和孔祥瑛于1939年8月1日终成眷属,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后第二年,孔祥瑛之父改任山东省参议长,钱伟长也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可谓是“双喜临门”。然而当时“二战”爆发,英国被迫参战,钱伟长等人的赴英留学计划不得不改派至加拿大。临出发前,英国人却安排他们先去日本横滨玩3天,再启程去加拿大。钱伟长当时就怒了:日本人正在侵略中国,几乎每天都有同胞死在敌人屠刀下,你却让我们去敌国玩3天?这算什么福利,分明就是赤裸裸的羞辱,有损国格!于是,28岁的钱伟长带头撕掉护照,扔到了黄浦江内。此后,全体中国留学生,全部都离船表示了抗议。经此风波,留学计划暂时搁浅了。直到半年多以后,英国方面才重新规划好了路线,并对上次的风波表示道歉,说他们没有想到中国人的爱国心会如此强烈……1940年8月,孔祥瑛为钱伟长诞下儿子钱元凯不久,钱伟长即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主攻弹性力学,和一同去的中国学生一起,成为该校史上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当时,外国人普遍都对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表示怀疑,看他们的眼神中,都带有一丝轻视。可钱伟长只用了不到50天,就让所有人都改变了这个看法。那时,钱伟长师从导师辛吉,研究板壳理论,没过多久,他就发表了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论文,这篇论文被国际上公认为该领域的奠基之作。不久后,钱伟长又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其中涉及的方程式被命名为“钱伟长方程”。钱伟长的惊艳表现,让所有人都不敢再轻视中国留学生,眼神中也多了一丝尊重。1941年5月11日,是“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寿辰。科学界的朋友们,为了向他表示祝贺,决定在这一天出版一本高质量的论文合集。能为这本合集撰写论文的,大都是已在各自研究领域扬名立万的科学家,比如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但在这本论文集中,大家还发现了一个很陌生的中国名字:钱伟长。1942年,30岁的钱伟长获得了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之后,接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邀请,担任该校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总工程师,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工作。钱伟长是该研究所成立以来,第一位华人总工程师,待遇十分优厚,每年能拿8万美金左右。可当他听到一个消息之后,却果断放弃了这一切,立马选择回国。钱伟长得知消息,第一时间就想回中国。可美国却不愿意放走这个尖端人才,不断开出更优厚的报酬,想要留下他。可钱伟长一想到祖国迎来和平,百废待兴,早已归心似箭,不为金钱利益所动。1946年5月,钱伟长以探亲为由回到中国。数月后,妻子孔祥瑛带着6岁的儿子,从西南赶往北京,阔别近6年后,终于全家团聚。34岁的钱伟长回到母校,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并且组建了清华大学力学系。可是当时钱伟长薪水很微薄,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又在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兼职做教授。虽然收入与美国天差地别,钱伟长却从不抱怨。他认为只要自己能把从国外学到的先进技术,教给下一代的中国人,哪怕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所以,当时清华大学教授每周一般上6节课,但钱伟长却自发每周上17节课,没有任何额外加班费,他也毫无怨言。而美国那边,自从钱伟长离开后,久盼不归,就一直想方设法,欲把钱伟长再弄回美国继续搞研究。有一次,朋友从美国回来,亲自带信给钱伟长,说你之前在美国参与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诚邀你回去继续后面的研究工作……、并且表示:可以邀请钱伟长的全家赴美国定居,薪酬不是问题,非常丰厚。钱伟长有点心动,去填申请表,刷刷刷,填得很快,直到填到最后一项,上面用英文写着:“假如中美开战,你是忠于美国,还是忠于中国?”钱伟长顿时如遭当头棒喝,他想:我堂堂正正一个中国人,怎么可能忠于美国?他毫不犹豫地填了一个“No”。于是,去美国的事自然泡汤了。从此,钱伟长再也不提去美国的事,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国内的教育改革之上。1948年,钱伟长的岳父孔繁霨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受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之托,在济南策反吴化文起义。二是受中共中央军委之托,北上说服傅作义起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37岁的钱伟长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教务长,并于1950年开始,兼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常委、组织部部长,并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主任等职。1956年,44岁的钱伟长,在头一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又被指定制定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并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同年,他与钱学森等创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他担任副所长,同时还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波兰科学院院士。此时,中国的科学界还有另外两位巨星,正好都姓钱,一位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另一位是“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周总理打趣他们说:“如果新中国的科学家加起来有一两,那么你们三个就占了‘三钱’!”从此,三人又被叫作“三钱”,被看作是“中国科技界的三颗巨星”。可伟大的人生总要经历非人般的苦难,历史的磨盘终于把钱伟长给牵扯了进去。1958年,46岁的钱伟长被清华大学正式打为“右派”“反动学术权威”,除了保留教授职务外,其他职务全部被撤销,接受批判。关键时刻,因为毛主席说了一句“钱伟长还可以继续当教授嘛”,使他得以免去了去北大荒劳动改造的厄运,被发配到首都特钢厂做“炉前工”。妻子孔祥瑛因不愿与“右派”丈夫划清界限,也被免去清华附中校长,只是担任地理老师……但最让钱伟长心痛的事情,并不是这些,而是这时包括钱元凯在内的一子二女也受牵连,不能上大学。孔祥瑛看钱伟长难过,就安慰丈夫:“不要紧,要相信孩子们的能力,就算不上大学,照样会成材。”后来,钱伟长的儿子钱元凯一边拿着教材自学,一边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最终成了摄影界中的权威专家,被人誉为“问不倒的钱元凯”。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在当时,即使做了“炉前工”,钱伟长也没有停止科学研究,他还利用自己的科技知识,为首钢做了多个技术改造,深受工人爱戴。后来,有一次,钱伟长险些被下放至农村劳动改造,工人们自发组织起来,以“钱伟长尚未改造好,还需留在特钢厂继续劳动改造”为由,把他“保”在了北京。到了1972年,我国准备派一个科学家代表团去英国、瑞典、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学习交流,周总理亲自点名要钱伟长。但这个决定却遭到很多人反对,尤其是当时的代表团团长,说怕钱伟长趁机出逃。周总理这才知道他被打成“右派”、下放首钢劳动改造的事,赶紧让他换上了秘书的衣服,还把自己的鞋子给他,让他在自己家里洗了个澡,体体面面地出门。钱伟长也不负所托,不仅在国外学习了很多先进的技术,面对外国记者的故意刁难时,也表现出了不卑不亢的大国风范。顺利完成任务回国的钱伟长,虽然“右派”的帽子还没摘掉,但却有了一点继续科学研究的空间。只不过这一次,他又决定放弃物理,要改学化学了。1973年,61岁的钱伟长听说中国的坦克经常在半路“抛锚”,研究后发现,当时的电池只能供坦克启动15次,超过这个次数,坦克就会成为一堆废铁。为了研究出新型电池,钱伟长找来一些化学老师,组成一个十人小组,甚至不惜在这么大年龄,从头学习化学的相关知识……最后,耗时3年,钱伟长的研究小组终于研发出一种新型高能电池,不改变电池的大小,却能供我们的坦克启动超过2000次,是原来的130多倍!本来,谁看这也是一桩大好事,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却冷嘲热讽说:钱伟长应该在自己专业领域继续发光发热,而不是做一个什么都懂一点的“万能科学家”!针对如此颠倒黑白的恶意中伤,钱伟长只说了一句话,就堵住了所有人的嘴。白发苍苍的钱伟长,慢悠悠地说:“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时光荏苒,1979年,中国社会的面貌再次焕然一新,中央正式摘掉了钱伟长的“右派”帽子,还了这位67岁的老科学家一个清白。1980年之后,年近古稀的钱伟长,被恢复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身份,并担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主编等职位。这时,妻子孔祥瑛已经退休,就全心全意料理家中事务,成了钱伟长的贤内助。到了1982年,70岁的钱伟长,因前两年完成的“广义变分原理的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同年,78岁的邓小平在中央组织部《关于同意钱伟长担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的请示报告》上破例批示:“他的任命不受年龄限制”。1983年,钱伟长正式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并当选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这时,妻子孔祥瑛也相随赴沪,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以至于钱伟长都不会花钱。有一次,钱伟长在无锡开完会,看到路边有西瓜摊,他一时兴起,想买西瓜,但却不懂问价,直接开出时价的10倍,众人都笑,孔祥瑛在侧赶紧制止……还有一次,爱吃甜食的钱伟长,在食堂吃了一小碗八宝粥,觉得好吃,就想吃第二碗,妻子孔祥瑛在一旁看到,也及时且善意地劝阻了他……在担任校长期间,钱伟长一直是“义务校长”,不领一分工资,也不要学校分给他的房子,而是一直住在学校的宿舍里。但是,他的成绩有目共睹。在他的带领下,这所曾被上海本地人称为“四等学校”的大学,很快成了一个软件、硬件都过硬的重点大学。1990年,钱伟长78岁时,对他有厚恩的叔父、“国学大师”钱穆,在台北去世,享年95岁。钱伟长欲赴台奔丧,台湾当局却禁止他入境。悲痛的钱伟长,只好送了一副自撰的挽联,以表达对叔父的怀念和感恩之情:生我者父母,幼吾者贤叔,旧事数从头,感念深恩宁有尽;于公为老师,在家为尊长,今朝俱往矣,缅怀遗范不胜悲。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和本地几所大学合并,成立新的“上海大学”,82岁高龄的钱伟长又老骥伏枥,出任了上海大学校长。到了90年代末,从上大学起就坚持锻炼的钱伟长,还在坚持每天步行3000步,身体仍不错。直到有一次他去北京开会,忽然有点中风,住进了北京医院。但入院后不久,钱伟长就以各种理由要求回上海。回到上海,入住华东医院后,医院的专家不解地“责怪”他:“你不要命了啦?病成这样还敢坐飞机?”钱伟长只是淡淡一笑,并不介意。原来,他急着回上海,真正的原因,是放心不下生病住在华东医院的老伴孔祥瑛,所以才拼了老命都要回来。此后,钱伟长先好了,孔祥瑛却依然病重。于是每天下午,年近九旬的钱伟长,都要雷打不动地定时去医院探望老伴。一对白发夫妻,执手相望泪眼,见者无不动容。2001年,钱伟长深爱一生的妻子孔祥瑛,最终因病去世。妻子的死,对钱伟长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可他还是始终坚持在教育的最前线。岁月匆匆逝去,辗转到2010年7月30日,一代“科学巨星”、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第二年,钱伟长当选“2010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他的颁奖词上写着:“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2020年2月5日,国际编号为283279号的小行星,被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正式命名为“钱伟长星”,以纪念钱伟长先生杰出的科学贡献。从此,“钱伟长”成了真正的“星”,进入宇宙,闪耀太空,永载史册……而就在今年4月,一篇开头为“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的硬核论文,在互联网上强势刷屏,很多人不禁好奇并质疑:作者是个什么人?敢有这么大口气? 结果,网友就看到作者栏赫然写着3个字:“钱伟长”。于是,刹那之间,所有的好奇都如潮水般退去,所有的质疑都变成了景仰。我们今天的年轻人,今天追这个星,明天追那个星,却仍然为该学文科还是理科烦恼。这时候,我们应该把那些星先放一边,追一追钱伟长这样的“星”。想想他为了国家,以文史满分的成绩,去改学不擅长的物理终成科学家的故事。再想想他说过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当我们失意时,多想一想那些扭转乾坤、力挽狂澜的前辈。当我们得意时,也想一想那些,宠辱不惊、居安思危的“巨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