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熊晓鸽之前,罗燕曾经有过一段婚史,对方是她在上戏读书时结识的导演杨凤良。
有新闻说罗燕当年为了拍《红衣少女》,打掉了腹中的胎儿。按照时间推算,这个胎儿应该就是和杨凤良的。杨凤良也是恢复高考的受益者,他是上戏77级导演系,罗燕是78级表演系,二人很早就结婚了,那时罗燕还未成名。而杨凤良很早就遇到了人生中的重要工作伙伴,那就是张艺谋。他第一次当执行导演的影片《老井》就是张艺谋主演;1987年的《红高粱》,他是张艺谋的助理导演; 到了1990年的《菊豆》,他和张艺谋是联合导演,这部电影入围第63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也是杨凤良职业生涯的最高光。而罗燕和杨凤良的婚姻变得岌岌可危也是在《菊豆》拍摄期间。那时罗燕已经在美国扎下根,可杨凤良在国内的事业已经展开,迟迟不愿意去投奔她。后来罗燕也试着回国,1993年演了杨凤良导演的《陕北大嫂》,但也似乎没有对婚姻起到效果。
▲1992年,《陕北大嫂》代表中国电影参加慕尼黑国际电影节。但有一个微妙的事情是,杨凤良的铁搭档张艺谋,和罗燕有了交情,从而又结识了她后来的丈夫熊晓鸽,成为熊晓鸽密切的伙伴,以及熊晓鸽开拓国内影视市场的重要中间人,也是很有意思呀。先接上面。罗燕与杨凤良在1996年离婚,但是早在八十年代,她就认识了熊晓鸽,因为熊晓鸽是和罗燕同一年入读波士顿大学的。后来波士顿大学在公映《庭院里的女人》时,专门写了篇文章介绍了罗燕的生平,写到:“在这里,她遇见了丈夫。”那时,熊晓鸽已经很厉害了。根据罗燕的叙述,上学的时候他俩只是朋友,每天为了生计奔波,经常交换打工信息、租房信息什么的,根本没有恋爱。但远在他乡倍感孤独,罗燕也说熊晓鸽时常请她喝咖啡。
说起来也是冥冥之中天注定的缘分,因为熊晓鸽的身世、人生经历和罗燕简直是一模一样。他也同样出生于知识家庭,爷爷是中医,家境优渥,爸爸参加过上甘岭战役。他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参加过上甘岭战役,转业后在钢铁厂做干部。“文革”时,父亲被“打倒”,熊晓鸽受到家里格外的保护,很少被允许出门玩闹。有位邻居是电工,时常组装收音机,熊晓鸽对这种捕捉电波的机器充满兴趣,邻居的技术对年少的他来说也可谓神奇。12岁时,他已经能熟练组装收音机,那时一度想要做个电工。——《中国慈善家》“熊晓鸽:曾被时代无情碾压,又幸运地被时代托起”
文革到来,熊晓鸽和罗燕一样,也成了工人,只不过罗燕是纺织女工,熊晓鸽在湘潭钢铁厂轧钢分厂当电工,“每个月赚6美金”;
又和罗燕一样,他们经历了黑暗的蛰伏,终于迎来了高考,熊晓鸽考入了湖南大学,在湖南大学度过了四年美好的时光,那时他学的是最受欢迎的“英语系”。
▲熊晓鸽在湖南大学读书的时光。图源:《中国慈善家》。熊晓鸽是理工科转英文专业,刚入学时,还只会囫囵念一句英语:Albania is a socialist lantern in Europe(阿尔巴尼亚是欧洲的一盏社会主义明灯),而身边基础好的同学都能看英文版《红楼梦》了。他跟另一个从工科转来的同学约好,每天熟背一篇英文小故事,背不会便要受罚,帮对方买饭打水。逐渐地,他将自己与同学的专业差距缩小为不相上下。——《中国慈善家》“熊晓鸽:曾被时代无情碾压,又幸运地被时代托起”
此后的多年,功成名就的熊晓鸽总是在各种文章、采访中深情款款地回忆母校。
本科毕业之后,辗转中美求学,我曾先后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波士顿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哈佛商学院,并从2005年至今,在波士顿大学担任校董。虽说学历和资历都在岁月与汗水的洗礼中有所长进,但心里最珍爱的,仍是那本湖南大学的本科文凭。
他为母校捐资修建游泳馆。
熊晓鸽于1982年湖南大学毕业,他去了北京,在机械工业部担任翻译和英语教师;1984年以总分全国第三的成绩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研究生;随后,他进入新华社实习。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他和罗燕一样,在国内的事业也发展得非常好,但巧就巧在他和罗燕做了相同的人生选择。罗燕带了60美金去了美国,而熊晓鸽比她还少,带了38美金去了美国;更巧的是,他也进入了波士顿大学,罗燕在艺术学院,熊晓鸽在新闻与传播学院。
同样是付出了超常的努力,一边学习一边打工,熊晓鸽用8个月时间拿到了波士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硕士学位。1987年底,熊晓鸽进入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攻读国际经济与商理博士学位,期间担任《电子导报》亚洲版的主任编辑;1991年,熊晓鸽进入IDG工作。在他全权接手亚太区事务后,IDG在亚洲多年亏损的项目开始全面盈利。
▲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创立于1964年,创始人麦戈文,是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出版、研究、会展与风险投资公司,在信息产业界的舆论影响力独步鳌头。熊晓鸽的IDG资本其实和IDG关系不大了,是他后期一手创立的公司,但为了致敬麦戈文,依然用着IDG的名字。也是在IDG工作期间,熊晓鸽成为了国内的“风投教父”,开始了他的“资本大佬”的生涯。比如中国最早的互联网产业,百度、腾讯、搜狐、携程等等都是他投资的。 还有很早的《计算机世界》,是中国第一份专业行业报纸,大概很多男生都读过吧。当时熊晓鸽还讲过一个关于中国《计算机世界》的笑话,也是蛮有趣的:
60年代中期,美国《计算机世界》的办公室在一家中餐馆的楼上,每天下午4点半左右,编辑们就会被楼下中餐馆开始起油锅炒菜的阵阵浓香催促着赶紧截稿。因此,美国的《计算机世界》从未误过刊期。所以老麦(IDG创始人)认为中餐对《计算机世界》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他对中国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
后来的《时尚》《时尚先生》《时尚芭莎》《华夏地理》,甚至B站、喜茶,也全都是熊晓鸽引进或者投资……这也是为什么熊晓鸽被称为“教父”,因为行业内流传:“但凡是熊晓鸽看上的企业,基本上都发展得很好,不光有了创业基金,还有了强大的创业信心”。
▲熊晓鸽和麦戈文包水饺庆祝IDG进入中国20周年。图源:《中国慈善家》。他还投资了很多电影,比如最著名的《盗梦空间》就是他投资的,这部烧脑巨作让IDG资本赚了个盆满钵满。2001年的《庭院里的女人》正是熊晓鸽投资的第一部电影,也是在这期间,他和罗燕结了婚,开始夫妇联手进军内地的电影业。熊晓鸽和张艺谋的相识也发生在差不多的时间。
▲罗燕出席第64届戛纳电影节“雪花与密扇”鸡尾酒会。熊晓鸽和张艺谋有着惺惺相惜的情感,因为张艺谋也是文革后恢复高考才得以改变命运,1978年考上了北电。而且两个人的性格也一样,都是勤奋刻苦、不怕打压的人,熊晓鸽在湖大苦练英语,而张艺谋当年手抄10万字摄影书籍的往事,也是北电的传奇之一。张艺谋的人生经历与他所呈现出的电影气质,非常符合熊晓鸽的口味。他在2010年投资了《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在当年获得了1.45亿票房,创下当年文艺片票房之最,IDG资本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后来熊晓鸽又投资了张艺谋的《长城》和张艺谋的“印象”演出系列。而张艺谋在美国的很多动作,都和熊晓鸽有关。▲中国艺术家很少有这样的待遇,历史上只有京剧大师梅兰芳于1930年获得波莫纳学院(Pomona College)的荣誉博士学位。波士顿大学是熊晓鸽的根据地,颁授学位的时候,熊晓鸽作为校董出席。
当时熊晓鸽的IDG资本也专门发布了推特表示祝贺,称张艺谋是“our old friend”,我们的老朋友。包括后来投资建设湖南大学的“张艺谋艺术学院”,这都说明熊晓鸽与张艺谋之间的情感和利益已经非常紧密。总体来说,熊晓鸽不仅有钱,也有权力和影响力,他的影响力涵盖了电影界、信息科技界、出版界和教育界。
▲2004年在波士顿大学设立“熊晓鸽新闻终身成就奖”、“熊晓鸽亚洲报道年度记者奖”;第一届“熊晓鸽终身成就奖”得主是美国广播公司(ABC)晚间新闻节目《夜线》的主持人泰德·科贝尔。说明熊晓鸽在美国主流社会已经有了巨大的影响力。图源:《中国慈善家》
▲和美国前总统卡特一家合影。图源:《中国慈善家》。熊晓鸽性格乐观,经常在国内的许多综艺节目上露脸,作为一个湖南人,他由衷地喜欢着湖南的一切,还上过《天天向上》,和汪涵关系颇好,还在节目上品尝学弟学妹们给他准备的湖南小吃。
但他和罗燕却很少同框出现,这也许一方面源于财富阶层特别着意低调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因为两个人都很强,尤其是罗燕,很不喜欢自己与老公产生事业上的明显联合。如今,熊晓鸽的工作重心在中国,而罗燕就两边跑,两个人的婚姻有着财富和孩子的联结,似乎也很稳固。罗燕只是抱怨过熊晓鸽太忙,应酬太多,“很多电影和书籍值得一起讨论分享,而他都忽略了。”她也依然活跃在中美之间的各种场合里,穿着中国服饰,谈笑风声,岁月流逝,愈见成熟坚定自信之美。
偶尔也能看到苦难岁月留下的印记,比如格外要强和格外执着。
记者史丽在博客中写:“在宝宝们七八个月大的时候,罗燕开始训练孩子们走路,每天她和阿姨一人扶着一个宝宝绕着楼下小花园的圆形座椅走十圈,小孩子腿部肌肉没有力气,走了几圈就走不动了,开始耍赖,跪着,蹲着,不肯继续走,这时罗燕就把他们拉起来,一定要走完十圈,两个星期下来,小宝宝们就会走路了。”
嗯,骨子里的那股狠劲儿,似乎已经成为了性格中永远不会改变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