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也许是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陌生人之一。
从熟悉的角度说,曾国藩确实有被神话的资本。儒家讲究“立德”“立功”“立言”,这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搭配成一整套人间游戏关卡。古往今来几千年,尤其是到了明清两代,能够通关十分罕见,然而曾国藩却几乎完美地实现了儒家人生的通关奇迹。
他被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 “晚晴四大名臣”,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发起洋务运动,创立古文流派“湘乡派”,甚至连子女教育都成为范本,《曾国藩家书》《持家教子之术》广为流传,不少人推崇他为“千古第一完人”虽然溢美,但也并非一味单纯吹捧。
然而,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来又追剿捻军,特别是在攻占安庆、南京过程中手段狠辣,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曾剃头”、“曾屠户”的外号流传甚广。“天津教案”中曾国藩“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满足了法国的大部分要求,最终被天下人指为“卖国贼”,曾国藩的形象逐渐转为负面。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关于曾国藩的记忆,就是历史课本上那个湖口兵败急的要跳水自杀的插画……曾国藩越来越陌生了。
正因此,同样来自湖南的唐浩明上世纪90年代初写三卷本《曾国藩》时,也许还带着一种为曾国藩正名的意味吧。当年唐浩明分配到出版社当编辑,然后接了一个“大活儿”,他要负责《曾国藩全集》的编纂。要知道曾国藩“立言”的美誉并非凭空而来,曾国藩一生写了大量著作。光是曾氏家书,唐浩明就从曾府百年老档中整理出约百万字,他编撰的那套全集一共30 册、1500万字。于是,唐浩明萌生了写《曾国藩》这套书的想法,这想法完全是水到渠成,因为只有真的去读曾国藩的故事,才能感受他的世界,而曾国藩的魅力就在于他用一生的笨功夫、苦功夫,拉近了我们普通人与神话的距离。
无论是时人评价还是自我认知,曾国藩都是“中人之才”,说白了就是普通人的天赋。今天的我们需要这样的曾国藩,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告诉我们:即使是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也同样可以过好自己的人生,如果风云际会,如果再努力一点,逆天改命这种事儿,有时候也只不过是自然而然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