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头圈子,上海春日的招牌美味。摄影/easonxin,图/汇图网
春天吃野菜
元宵节刚刚结束,早春的使者,已经跟着荠菜、马兰头、菊花脑等野菜,在江南的菜市场上新鲜登场。
▲ 2021年2月,南京茶南菜场内的蔬菜摊位上,芦蒿新鲜上市。图/视觉中国
江南人人爱吃野菜,别的不说,就连在网上总被戏称为“最不江南”的南京,一听到野菜,也变成了力压江南各地的“八野之乡”。
从“早春四野”吃到“七头一脑”,从素炒年糕到搭配酒肉,从《诗经》吃到《红楼梦》……
▲ 荠菜肉丝炒年糕,宁波人的春日美食。摄影/菜谱先生,图/汇图网
江南的野菜,敢为天下鲜。
01
江南第一野,竟然是南京?
1995年“菜篮子工程”初建时,专家来南京考察,除蔬菜外,市场上更有各类野菜,被称为“八野奇观”,而如今,许多“草莽出身”的野菜,早已走入大棚,成为正规青菜。
吃完素什锦“十样菜”,年味尚未散尽,初春的金陵,百草丰茂,一张野菜地图已徐徐拉开:沙洲圩荠菜青青,八卦洲芦蒿最盛,江心洲的马兰头正新鲜。
而比野菜更野的,是拿着小铲子剪刀菜篮子的人们:
“南京人,不识好,一口白饭一口草”
“三天不吃青,两眼冒火星”
“给我一把小铲子,我能挖穿紫金山”
要说南京人吃野菜,可以追溯到“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年代了,当时佛教盛行,早早给南京打下了“素菜之乡”的基础,其后南京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挖野菜,也是战乱时生存的必备技能。
▲ 香干马兰头是南京人非常喜欢的一道野菜。摄影/唯亚,图/图虫·创意
今日南京人吃草,那是体系完备,名目繁多:从“金陵三草”到“早春四野”,再到“七头一脑”(马兰头、苜蓿头、荠菜头、香椿头、豌豆头、枸杞头、小蒜头和菊花脑),加上时兴的蕨菜头,共同组成了南京人餐桌上的春天。
但无论是“七头一脑”,还是加上地皮菜等新鲜野菜的大合集“金陵十三菜”,大都是江南常有乃至风靡全国的风物,唯有两样野菜,是南京人吃出特色,且引以为傲的。
芦蒿有多好吃?在南京人看来,芦蒿炒香干是能和盐水鸭扳一扳手腕的存在。
▲ 芦蒿炒香干,味道很清新。摄影/孔焱,图/汇图网
其实芦蒿并非是南京特有,而是能沿着长江吃的野菜。对于鄱阳湖畔的江西人,藜蒿(芦蒿)同样代表着春天的到来。最爱吃辣的江西人,面对炒藜蒿也变得温柔,一道藜蒿炒腊肉,调味一定要清淡,辣椒和腊肉,都是配角。
南京人吃芦蒿,要的是一份精细,连肉都不太愿意放,《红楼梦》里就说,“荤的因不好才叫你炒个面筋的”,重点是——少搁油。
野生芦蒿的头上会带一丝紫红,味道也更清鲜,摘菜的时候,掐断节梗,就可以闻到汪曾祺先生所谓“新涨春水”的气味,一捆芦蒿去掉八分,单剩下一段脆生生的芦蒿杆儿尖,配上香干素炒,除了一点油、盐,几乎不加别的佐料,只为那份自然清香。
吃罢芦蒿,见过春水,到了春夏之交,菊花脑(Chrysanthemum nanjingense )正好应景,而这个学名,就可见它与南京的关系。外地人第一次吃菊花脑,往往嫌它清苦,脸都皱成了一朵菊花,南京人却很是爱它类似薄荷的凉意。
▲ 菊花脑,自带一种奇怪的清香味道。图/图虫·创意
南京人最爱的做法,必然是菊花脑蛋汤。菊花脑洗净一煮,蛋液在汤里浮出朵朵蛋花,一碗喝下,感觉整个人都变得身心剔透。另有一种令江南风味相聚的独到吃法,是用它配上春笋,再与来自金华的火腿齐炒,名为菊叶玉板,光听名字,就已足见江南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