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1|回复: 0

[哲史艺丛] 史上第一枭雄:政治的巨人,道德的矮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 04: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史上第一枭雄:政治的巨人,道德的矮子

 最爱君 最爱历史 2021-02-02


在电视剧中,曹操有一句经典台词:世人皆错看我曹孟德,今日错,明日错,何日不错?


问题是,世人真的错看曹孟德了吗?


评价曹操是容易的,也是困难的。连五岁小孩、七十老妪都能以黑白忠奸说上两句。但是,社会大众所认知的这个曹操,显然只是文学艺术塑造出来的曹操,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相去甚远。


有些人很能说,跟你叨叨叨半天,然后你发现,他叨的是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里的曹操。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么一个强势霸道的人物,在他生前身后根本无法控制社会对他的风评。在他和他的后人掌权的时代,尽管可以通过强力消弭大多数不利于己的声音,然而,历史永远犹如那根中规中矩的弹簧——压制得越厉害,反弹力度就越大。


曹操的生前身后之名,充分说明了这个朴素的道理。


60F8B501-D991-4A4E-9FFF-02856A5AAE5E.jpeg




1




后世关于曹操生平事迹的一切记载及演绎,基本都是由西晋史学大家陈寿奠定的。


陈寿在《三国志》中为后人塑造了一个正面的曹操,这个曹操唯才是举、足智多谋、南征北战、功勋卓著。


在陈寿笔下,曹操是一个十足的忠臣汉末皇室衰微,当时有多少野心家蠢蠢欲动,想另立皇帝,但曹操坚决反对这么干。


董卓入京后,废弘农王,立献帝,也试图得到曹操支持,曹操吓得赶紧改名换姓跑路,我惹不起但躲得起。等到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公愤,曹操积极参加讨董联盟。


后来,袁绍、袁术都有谋废皇帝或自立为帝的举动,但都过不了曹操这一关。


青州黄巾军叛乱,曹操一举平定,并收编为青州兵后来他靠这支军队打乌丸,败马超,降张鲁,逐步统一北方,为汉家天下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此时的曹操大权在握,“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被封为“魏公”“魏王”,手下人都劝他称帝算了。


不可否认,曹操确实已经具备了称帝的软硬件,但,他始终未取汉自立。终其一生,“人臣”而已。


写出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曹操,莫非是陈寿收了曹家的好处替人写软文不成?


陈寿作为一代良史,他的《三国志》和司马迁的《史记》有得一拼,都是驰名产品。他绝无可能干这种自砸招牌的事。


陈寿唯一的局限,来自于他所处的时代。他主要生活在西晋,那是司马氏的天下。西晋承曹魏而来,故以曹魏为正统。对于当时的史家而言,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要把魏国的君臣写好了,才能凸显西晋的合法性,这叫正统观。涉及到相关人物,就要为尊者讳。因此,留给陈寿的言论空间是有限的。


即便如此,陈寿的伟大之处在于,戴着镣铐跳舞,尽其所能撑大写史的空间,力求做到秉笔直书。他所叙述的曹操,就其表现来说,的确是忠于汉室的。在这一点上,陈寿并未撒谎。


而那些涉及曹操负面形象的事迹,陈寿只能舍弃不写或者隐晦地埋藏在字里行间。比如,一百年后裴松之给他的《三国志》作注,记载了曹操飞鹰走狗、欺骗叔父之类的事情,陈寿都没有提到。再如,曹操吃了败仗的赤壁之战,陈寿仅用了二十几个字带过。


即便如此,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史家敢小瞧陈寿。因为,每一个写史者都懂得陈寿的不易。


DB9CCD6F-D456-4877-BAC6-52789BE3C664.jpeg

▲《军师联盟》曹操剧照




2




到了西晋后期之后,写史者已经无需为曹操隐晦什么了。也就是说,怎么写曹操,是一个完全自由的领域。


南朝人裴松之为陈寿的《三国志》作注。他注解中的曹操,已不完全是汉末英雄豪杰,而是增加了阴险狡诈、酷虐嗜杀、嫉贤无情、犯上作乱等负面形象。


汉末盛行品鉴之风,能够得到当世名流的赏识,哪怕只是一句话,这个人就可能闻名遐迩,然后可能被推举孝廉,走上仕途。裴松之引用野史最早告诉我们,曹操初入仕途也是走这条路。


曹操找到汉末著名的人物评论家、主持汝南“月旦评”的许劭,要他说两句好话。许劭一开始不肯说,在曹操一再逼迫之下,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了,欣喜若狂。


这句话,至今仍是对曹操的最经典评语。从裴注之后,曹操再难摆脱“奸雄”的称号。


还是董卓另立皇帝,欲拉拢曹操这件事。陈寿记载,曹操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至于东归路上发生什么,陈寿没写。


裴松之则引用几种史书详细记述这一路发生的事情:《魏书》认为曹操为了自我防卫而杀了几个人;《世语》说曹操怀疑吕伯奢的儿子图谋杀害自己,于是杀了八个人;孙盛《杂记》说曹操杀了人之后还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总之,各书在曹操杀人这一点是相同的,说明曹操性格多疑、自私。


裴注使人了解到,曹操是不顾旧情的残暴之人。


裴注中,曹操的类似暗黑史比比皆是。再如曹操的忌才嗜杀、阴狠刻薄,陈寿只是一句话带过:“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裴松之则引用了大量史料予以佐证,对曹操的行事风格和人品进行了否定。


至此,曹操的两面性,他的伟大和卑劣,由陈寿和裴松之共同书写完成。历代而下,无论粉曹操还是黑曹操,都沿着他们的路数走下去。


6392472A-B96A-4464-AB81-B40B9349BA2E.jpeg

▲东汉末年的月旦评




3




在所有朝代里面,唐朝人应该是最粉曹操的。但唐太宗也批评曹操有反叛之心(“有无君之迹”)。


到了北宋,挺曹党和反曹党基本一半一半。尤其在民间,喜欢曹操的人已经不太多。苏东坡记载,当时社会上的说书人一讲到刘备败了,听者就跟着流泪,但一讲到曹操输了,听者都大声叫好。


南宋之后,曹操完全成了白脸的奸贼,人人喊打。前人写曹操,大多都是“太祖怎样怎样”,理学大师朱熹写曹操,通篇都是“操怎样怎样”,就是看他不爽,所以直呼一代枭雄的名讳,就像三国时期吴国人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瞒”一样。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基本上继承了南宋以来官方与民间的曹操形象。在他提笔之前,社会上所认知的曹操就是一个“粉脸的奸臣”。当代史学家翦伯赞说,《三国演义》是曹操的“谤书”。其实只说对了一半。


自古以来,对曹操的历史评价,都涉及他的政治作为与人品道德。


曹操的雄才大略和政治作为,连他同时代的诸葛亮都不敢否认。从陈寿开始塑造的曹操形象,就是一个政治的巨人。这一点,谁否认了,谁就无视历史真实而全凭个人喜好乱加棍棒,不值得一哂。


偏偏历朝统治者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尤其是在曹操是否篡汉的评价上,他们表现得忧心忡忡。哪一个皇帝都不想把江山拱手让人,所以包括唐太宗在内的历朝统治者,都会本能地批判曹操对汉室存在二心。


曹操的后人夺了刘家的皇位,那么曹操就有篡逆之嫌。即便没有篡逆之行,肯定有篡逆之心。有篡逆之心,所有的行为看起来就都是老谋深算、阴险狡诈、处心积虑。哪怕潜伏了一辈子,至死不暴露,也不能逃过悠悠之口。


就像司马懿的后人夺了曹家的皇位,司马懿的历史形象就陷入了跟曹操一样的困境。然而,这里出现了一个悖论:既然曹魏政权是曹操“老谋深算”从刘家那夺来的,它就不具备合法性,司马家把它推翻了,理应得到歌颂才对啊,为什么司马懿也被骂呢?


我们周围有很多人,评价起历史人物都是“忠”字当先。他们不管曹操当时匡扶的东汉已经溃烂腐败到无法收拾,也不管司马懿“被辞职”回家养老的曹魏政权已经小人当道利益板结,他们只知道曹操世食汉禄,司马懿世食魏禄,谁给发工资就该听谁的,不能有意见,更不能寻思着要改朝换代。


但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所说,这种“食禄忠君”的死忠理念,基本是在宋代以后才被建构和强调的。在宋代之前,儒家流行的正统观念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皇帝要对得起天下,才能坐这个位,否则就会被拉下马。


也就是说,在这种更符合现代理念的“天下观”面前,曹操是否谋权篡位,根本不能作伪贬低他的一个理由。


AE637DE1-7A89-4C4A-AF04-1A46881AFBF4.jpeg

▲曹操剧照




4




我相信陈寿的直笔,曹操确实是一个政治的巨人但也能读出陈寿的曲笔,曹操是一个道德的矮子裴松之及其以后的史家,包括小说家罗贯中,已经在道德上写了很多很多的例子。曹操的形象之所以会扑街,主要源于个人道德的缺点。


一个政治家,被放在历史的显微镜下,总能照出许多瑕疵。问题是,读史的人应该如何给他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同样是写曹操,鲁迅的见解就很到位。


鲁迅在他的名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接着写曹操杀孔融的事。鲁迅说:“倘若曹操在世,我们可以问他,当初求才时就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为何又以不孝之名杀人呢?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生,也没有人敢问他,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


双面曹操,这就是历史的复杂性呀。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3 01:42 PM , Processed in 0.0849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