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公号:不存在(id:non-exist-FAA)丨
1999年,一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作文题出现在高考考场上。
22年后,我们看到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没错,今天这部特别的电影终于上映了—— 缉魂导演:程伟豪 编剧:程伟豪 / 金百伦 / 陈彦齐 主演: 张震 / 张钧甯 / 孙安可 / 李铭顺 / 张柏嘉 上映日期: 2021-01-15 片长: 124分钟
《缉魂》改编自科幻作家江波的小说《移魂有术》,讲述了一个“记忆移植”的故事。
它类型气质鲜明:犯罪悬疑。
很容易让人想到《黑镜》《副本》《全面回忆》等经典,再往前倒,还有30年前就在犯罪/刑侦题材里探讨 “灵肉关系”的老前辈《攻壳机动队》。
Do you hear a whisper in your ghost?
99年在中国还是新鲜概念的记忆移植,今天已然褪去了惊奇色彩。经典设定如何保持对观众的吸引力,看完片,心中大石落地。
因为《缉魂》给出的答案,是与上述作品截然不同的气质,一种本土科幻难得的高级质感。
高级在哪,从三点说起。
1
我们先对比原著和电影。
小说《移魂有术》篇幅不长,情节紧凑:
主人公是一个精神病院医生,偶然卷入了一场谋杀,谋杀的起因是大富翁王十二的儿子企图弑父。富翁家的一个人被送到精神病院,在治疗过程中,真相浮出水面:原来富翁与儿子不和,为了永远占有财产,企图将自己的意识移入别的身体,获得永生。
江波认为,原著“更像一场智力游戏”,讲的是一个被卷入风暴的局外人如何用“移魂术”脱身。
电影对小说改动很大,几乎变成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它在改编上做了聪明的取舍。
舍,是舍弃了原著中技术的惊奇感,强化“犯罪悬疑”这个类型。
原著节奏快,解谜过瘾,但没有直接了当的“奇观”。
必须承认,意识移植放到今天已经不再新鲜,移植到大银幕上更容易落入窠臼。
如何让科幻在这里成为加分项,是对创作者功力的考验。”
而且,科幻与悬疑推理往往不容易结合,你要是先扔给观众一个悬念,最后告诉他,有一个黑科技可以解答这个悬念,观众会觉得这是作弊。
本片很聪明地把“记忆移植”的技术设定先扔出来,让观众靠经验猜一个方向,最后却发现猜错了,真相更惊人。
这种方法正如希区柯克的“定时炸弹理论”,当观众(自以为)知道的信息多于戏中角色知道的信息,悬疑的效果才能出来。
科幻不是用来解答悬念,而是用来设定新规则,在新规则下不断制造更新的可能性——
一个人渴望永生,只有科幻,才能把这种人类欲望放大到极致,产生“自己复制自己”的奇观。带来惊奇感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导致的人类欲望。
这样的改动,让电影的格局和复杂度,都比原著大大提升了。
取,是保留原作的核心设定与个人视角。
原著的核心设定“移魂术”和克隆有点类似,当A复制自己的意识到B身上,B会产生新的人格与思维,与A并不完全相同,本体和分身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而且B除了A的意识,还可以无限接收DEFG…的意识,成为一具拥有多片灵魂的躯壳。
电影保留这一设定,就保留了极大的叙事空间,直接决定了剧情上精彩的层层反转。
另外,科幻中的“生物伦理”话题往往难以把握,因为它会挑战人伦道德、引起社会震荡,创作者无法避免地要讨论其后果和影响。电影避开了这点,不谈社会反响,只锁定在个人选择上。
原著的主人公、精神病医生梁翔宇原本懦弱自私,电影中改为身患绝症的检察官阿超(张震饰演),同样的选择,主角会更加面临职业和良心的双重约束,人性的矛盾凸显出来。
《缉魂》片如其名,讲的是“缉拿灵魂”,让人联想到类似的赛博朋克硬汉侦探,主角作为局外人,追踪一个“意识副本”直至揭开真相,但本作不是。
主角自己也要面临生死抉择,一个癌症病人,在探案的同时,把这种对灵魂的选择也用在了自己身上。
这个改动非常聪明,它回到了选择本身:
我会为了活下去复制自己的灵魂吗?复制出来的我还是原来的我吗?案犯换做是我,会不会做同样的选择?
一个拷问接着一个拷问扔出来,问主角,也是在问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