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有一个迷思,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并没有真的十万个。
一条条数过,数到头晕目眩,数到头昏眼花,也只有2000+(要考虑到我是个数学渣!)
我很气愤地问我妈,我妈给了我一个很绝的答案,因为我现在知识有限,只有看懂了买来的这些,才能获得全版《十万个为什么》——她知道我爱看天文地理动物篇,然而数学篇动也不动。
我妈当然是在鬼扯,我现在知道了,书名《十万个为什么》,源自诗人吉卜林的诗句:“五千个在哪儿/七千个怎么样/十万个为什么。”
但我妈对于《十万个为什么》绝对是非常感恩的,因为如果没有这套书,我这样喜欢天天盯着问“为什么”的人肯定早把我妈烦到爆炸。
《十万个为什么》是我们的童年镇宅之宝:红黑相间的封面,十几本装在一个大纸盒里——对于我来说,这是属于我的大英百科全书。
叶永烈是这本书的主要编写者之一。他回温州相亲时,曾经拿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当礼物,相亲的姑娘特别开心,那时候的人真淳朴。
除了《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还写了一本叫《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书,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更深远。
使用道具 举报
我和这本书的初见,是在邻居姐姐的家里。暑假的午后,拿着一根赤豆棒冰闲翻,结果一看便是一下午,棒冰融化,滴滴答答,一向馋嘴的我看得入神,居然忘了吃。这个叫做“未来市”的地方简直太神奇了:
“电视手表”,“永远不用上发条,构造简单,价钱非常便宜”。
“飘行车”,“即使司机闭上眼睛开车,也不会闯祸。因为飘行车装有自动避撞装置,一遇上对面有车子开来,它就会自动向左拐,而对方的车子也会自动向左拐,不会撞上”。
医院里有很多人造器官,哪里坏了就去医院换一个“零件”。
家里有铁蛋,“你在铁蛋的电子脑中放进什么信号,他就干什么事。比如你叫他每天烧三顿饭,他就每天烧三顿饭。你把象棋棋谱变成电子信号,送进他的电子脑里,他就会下棋。”
……
邻居姐姐骗我说,这一切都是真的,她因为学习优秀被选派和小灵通一起去参观了未来市,书里说的内容她都见过,也吃过西瓜那么大的酱油蛋。我当然半信半疑,然而也充满艳羡。长大之后,忽然有一天,我意识到小灵通漫游的这一切,已经有太多太多,被人类实现了。
除了上面的电子表人造器官自动驾驶汽车和人工智能家具,还有以下这些:
我们每天都是到学校去上课。因为老师如果坐在电视台里,学生看得见老师,但是老师看不见学生,没法知道学生听课用心不用心,听得懂听不懂,有没有什么问题。现在只有在晚上复习功课的时候,老师才到电视台去。我们在复习的时候,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把电视机的电钮旋到老师讲课的频道,用半导体电视电话机打电话给老师。老师马上给我们解答疑问。
——天哪这是今天最流行的网课!
小灵通在未来市的午饭全是人造食物:
——现在星巴克已经开始卖人造肉酱了!
叶永烈还专门讲过写这顿未来午饭的灵感来源:
我写《小灵通漫游未来》是在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我当时在北京大学念书,连饭都吃不饱。而且我记得当时是教育部长到北大来视察的时候,我们多发了一个煮鸡蛋,那算加餐了,所以在那种年代,越是这样的情况,越是充满了对未来的幻想。比如未来城的西瓜是什么样呢?非常大,切开以后有圆台面那么大,三个孩子吃了半天才只吃了一个小坑;苹果像脸盆那么大,桔子就像那个西瓜那么大;还有原子笔,就是现在很普遍的水笔,是像胡萝卜一样粗的,有很多很多种颜色。
在我的心目中,叶永烈先生便是宇宙第一预言家。
《小灵通漫游未来》的首次投稿命运却是退稿。
创作《小灵通漫游未来》(初稿)时的叶永烈,摄于1961年
那时候,叶永烈刚刚参与撰写完《十万个为什么》,雄心勃勃想要参与长篇创作。他把《小灵通漫游未来》投到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结果遭到了退稿,理由是“三年自然灾害,饭都吃不饱,小灵通却住那么好”。
1963年,叶永烈从北大化学系毕业,按苏联学制,读出来应该是“副博士”,但是中苏关系发生变化,“副博士”。他被分配到上海一机部上海电表研究所。对于上海,叶永烈充满感情,他的父亲解放前是温州商业银行行长,去上海之前,父亲笑着说,“经过国际饭店仰头看时,要小心按住自己的帽子”。
他换了很多笔名写文章,有时候同学在报纸上看到,他总说是“同名同姓”。后来,叶永烈到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一干就是18年,他的作品《红绿灯下》在1980年荣获第三届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
“文革”结束,叶永烈又开始了科幻文学的创作。为了庆祝国庆三十周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找他约稿,他又拿出这部作品,结果成为“文革”结束后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科幻小说。叶永烈曾经做过统计:
不光是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大量印制,许多省的少年儿童出版社也纷纷租型印刷,使这本书一下子印了150万册,成了当时的畅销书。这本书还被改编为三种版本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连环画,连环画的总印数也达到150万册。所以,《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总印数,达到了300万册。
据说,这个原创科幻小说的发行纪录至今没有被打破。
中国科幻文学一时间掀起了一股热潮:《小灵通漫游未来》《珊瑚岛上的死光》《飞向人马座》……那个时代,刚刚经历过创伤的人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这是一种久违的体验。
“文革”中,叶永烈虽然出版了好几本书,但当时“批判资产阶级法权”,只有样书,没有稿费。稿酬制度恢复之后,叶永烈凭借写作,在经济上也获得了知识分子的尊严:
人民出版社寄来320元稿费。当这一大笔稿费寄到时,连银行的员工都轰动了!这笔稿费解决了我家经济上的燃眉之急。我一收到,第一件事就是给两个儿子买了新书包,给妻子买了一套新衣服。
——《叶永烈的小家巨变:40年,从拿第一笔稿酬到携妻子周游全球》
1979年在拍摄电影《载人航天》时进入绝密的航天基地,叶永烈(左)与宇航员合影
1977年,叶永烈在《少年科学》杂志上连载科幻小说《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讲述科学考察队在珠穆朗玛峰发现可一颗恐龙蛋化石,最终成功孵化出恐龙的故事。《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古生物学家甄朔南的《科学性是思想性的本源》,批评《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是“伪科学”:
“恐龙蛋,距今至少已经有七千多万年的漫长岁月。高度钙化后,蛋壳上的气孔早已不能呼吸,作为一个卵细胞,已经失掉了所有的生命特征,怎么能与古莲子相提并论呢?……这样的幻想只能是魔术师手下的戏法,与科学幻想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思想性了。”
科幻文学究竟是科学,还是文学?这在当时一直遭遇科学家和文学家的争论。1982年4月,《中国青年报》发表鲁兵《不是科学,也不是文学》,这篇文章在今天看来都咄咄逼人,用了大量的激烈词汇,矛头直接指向叶永烈的《自食其果》,说这篇小说是“应用玄而又玄的‘素’以保证资本家贪婪凶狠的本质得以世代相传”。
之后,虽然有十二位科幻作家联名发表《关于科幻小说评论的一封信》声援叶永烈,但最终,叶永烈和科幻文学一起,遭遇了沉重打击。
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开始,科幻文学被定性为“精神污染”,《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称:
一些挂上“科学幻想”的招牌的东西已经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并已造成科学上和精神上的污染。
《光明日报》头版刊登《科学家钱学森认为中央决策十分重要,科学工作者也应自觉抵制、清除精神污染》,钱学森在中国科协有这样一翻讲话:
有些人打着“科普创作”“科幻小说”的招牌,贩卖一些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破烂,因为它的影响面宽,我们必须十分注意。1980年,我曾向所谓科幻小说放过炮,认为有些根本不是科学幻想,而是荒诞、离奇,没有科学根据的无稽之谈,对广大群众是个严重污染。”
《飞向人马座》的作者郑文光当时刚刚完成《战神的后裔》,准备在《科幻海洋》发表,文章已经上了版,一夜之间,《科幻海洋》停刊,海洋出版社被勒令整顿。1983年4月27日,得知这个消息的郑文光突发脑溢血,在床上躺了半年。他从此再也无法写作。
郑文光(左)与叶永烈,摄于1980年代。图片转载自中国科普作家网。
叶永烈则退出了科幻写作,转向报告文学方向。这个转型无比成功,他写的传记,“写一篇红一篇”,他写的人物,各个大名鼎鼎,从陈伯达到傅雷,英雄托派叛徒,没有他不敢涉足。楚尘老师告诉我,1996年,他为《东方文化周刊》向叶永烈老师约稿,叶老师非常爽快的把自己尚未发表《一九七八:中国命运大转折》给了他,连稿费价格都没问。结果首发连载之后,读者们天天追着看,报亭里的杂志都卖脱销了,可见叶永烈的作品号召力。
《东方文化周刊》后来居然转型为一份娱乐杂志,很难想象它曾经有过这样的内容。
是叶永烈为我们还原了傅雷夫妇的最后时刻。根据保姆的口述,叶永烈一度以为傅雷夫妇是服毒自杀,写出的《傅雷之死》已经快要发表了,他最终决定再去查看一下傅雷的死亡档案。1985年,在上海公安部门的帮助下,叶永烈终于看到,原始档案上傅雷“颈部有马蹄状索沟”,是自缢身亡。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傅雷故事,基本上都少不了叶永烈的资料。
傅雷夫妇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四人帮兴亡》,这部180万字的长篇巨著写了二十多年。有很多人拒绝接受采访,但也有许多意外的收获。比如,姚文元的父亲姚篷子没有单位,起初找不到他的档案,叶永烈穷追猛打,终于在上海师范学院找到了档案。
“哦哟,我高兴极了!怎么会在这里呢?后来才知道他曾在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兼过老师,讲《水浒》《三国演义》,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对我写《姚文元传》非常重要。”
能找到姚文元的妹妹,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楼适夷,听说我在写‘四人帮’,他跟我说,姚文元妹妹在我手下,你为什么不去看看她。我说行啊!”一进门,姚文元妹妹指着他开骂:“叶永烈,你的《姚文元传》有错!”叶永烈心平气和地说:“我洗耳恭听,你把所有的错误都给我指出来。”
很多年过去,有媒体采访他,问起写这本书的初衷:
2014年,叶永烈把自己的所有私人档案整体捐赠给上海图书馆,这是上海图书馆首次为在世的中国作家命名文献捐赠专藏。
叶永烈(中)在罗布泊采访彭加木同事夏训城(李广宽摄)
在这些档案中,叶永烈先生自己念念不忘的,却是父亲保存的自己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毕业的成绩报告单。他说,自己“一年级的第一张成绩报告单上写着作文、读书(即语文)两门不及格,都是40分。这张成绩报告单不仅是我成长的记录,而且对于今日一些成绩不好的孩子也是一份励志书。”
不过,在我们这些小朋友眼里,我们仍旧怀念《小灵通漫游未来》。在小灵通电话上市的时候,我甚至为了“小灵通”三个字,买了一个小灵通——后来看叶先生的采访才知道,这三个字确实经过他的授权。
5月15日,叶永烈先生去世了,享年79岁。
小灵通的未来国早已成为现实,新一代“后浪”们早已经不需要用《十万个为什么》来获取知识,互联网上的答案,已经使得知识变得那么廉价。而我们,也变成了略带疲惫的中年人,遇到事情,只能无奈讲一句:“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真奇怪,小时候能够记住的事情已经不多了。我已经不记得皮筋如何跳,不记得千纸鹤怎么折,不记得圣麦乐上的西瓜籽是不是巧克力味道,可是那一整套的《十万个为什么》和《小灵通漫游未来》,我永远记得,那是我童年的乌托邦。
感谢叶永烈先生,感谢他为我们的童年洒下过一粒想象的种子,让我们每个人都曾对未来充满幻想,希望自己快点长大,能够创造一个属于我们的未来国。
虽然长大之后,我们发现世界还有另外一幅模样,这模样让我们时常感到惆怅。
谨以此文悼念叶永烈先生。
1、Dagou,我们建了一艘科幻飞船——二十年前的一些人和事,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09379
2、赵佳月,叶永烈的“文革”叙事,南方人物周刊,2018-01-03
3、叶永烈,《〈小灵通漫游未来〉创作历程》,《小灵通漫游未来》
查看全部评分
源济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8 01:00 AM , Processed in 0.05690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