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大家沙龙第93期实录从新疆考古看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碰撞2019-04-10 大家
导读2019年4月3日,著名考古学家王炳华教授做客腾讯·大家沙龙,带来题为“从新疆考古看古代丝绸之路”的精彩演讲。
茫茫戈壁、皑皑雪山、楼兰古城,新疆以其独特的异域风情吸引着无数游客。然而对于考古学家王炳华教授来说,新疆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风貌意味着其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这里的考古发现告诉世人“异质文明的交流体现人类寻求发展的本性,是驱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2019年4月3日,著名考古学家王炳华教授做客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参加腾讯·大家沙龙,带来题为“从新疆考古看古代丝绸之路”的精彩演讲。
王炳华教授 新疆地貌环境在古代丝绸之路扮演重要角色“新疆居亚欧大陆板块之腹心。亚欧大陆各处地质、地理不同,物质、精神文明各异。交流既有需要,又有可能。” 王炳华教授在讲座开始首先指出,上至国家民族进程,下至地区历史发展,都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关系非常密切。从亚欧大陆到北非,很早就是完整的板块,但由于地域广阔,它们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居民文化都不一样,彼此有联系,但也存在异质性。他说,所谓的丝绸之路,实际上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互相交流,是可以感受的物质存在。华夏文明在古代要想跟欧亚大陆沟通,有三条路可以选:东、南是海,没掌握季风的时候,走海路风险很大;北部是大戈壁,如果不清楚水源位置,仅靠人马也不太可能穿过去。因此,从新疆往西虽然也有不少困难,但还是择路前行的通途。因此丝绸之路途径新疆,是由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 在解释了新疆的地势之后,王炳华教授接着讲述新疆的考古文明为什么具有此处独具、其他地区少有的优势。他强调说明,环境的极限决定了相关社会生活的局限。水是新疆的关键,水量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新疆地区的开发建设,首先一定要搞清楚究竟能提供多少水,要综合考虑地表水和冰川水等,能养多少人、种多少地和养多少牛羊。在人与环境的变化中,人是受环境制约的。因此,包括丝绸之路在内的很多问题,不能孤立地看,要与研究环境和沙漠地理的人深入交流,综合分析新疆地区人和环境的发展。
王炳华教授在讲解新疆的地貌 新疆考古文物背后展示的贸易和文明交流“所谓‘丝绸之路’,究其实质就是异质文明的交流。它体现人类寻求发展的本性,是驱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王炳华教授以多个例子说明上述观点。比如小河墓地发现了光泽非常好的海菊贝,海洋水生生物学家分析发现,这种贝壳只有南海和东海南部有,说明南海的生物四千年前已经通过交流一步步到达该遗址。在公元前1017到前945年的埃及古墓中,古埃及法老的女佣身上的织物为丝,一般认为东亚地区最早存在丝制品,说明丝绸已经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已经传到了西边。 这些文物的发掘,说明在张骞出西域之前,亚欧大陆西部与华夏大地已经存在不少经济文化的联系了,只是正史里没有明确记载。 张骞通西域:亚欧文明发展步入新境“公元前2世纪,张骞使中亚,李广利征大宛,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进入汉王朝版图。政治、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丝绸之路步入新阶段。” 中原和西域的联系自古有之,张骞的出使加强并拓展了这种交流。张骞出使西域意味着政府力量的介入,规模远远高于之前的联系。新疆地域广阔,但环境并不适合大量人居住。历史上,匈奴曾经雄踞蒙古高原近500年,以霸凌的态度统治过西域。但汉朝和匈奴不同,汉王朝很受当地百姓拥护,出土的遗址文物表明,汉王朝首先关注兴修灌溉渠道,教当地人用牛犁耕地。对汉王朝而言,在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新疆成了后勤供应处,贡献了大量的粮食、草料、果蔬、饮水等生活物质。 通过屯田等措施把路径打通以后,在买卖中互通有无,交流随之而来。所以当时汉王朝的措施对开发丝绸之路、促进交流贡献巨大。
活动现场 差异与矛盾: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与利益碰撞“古代新疆居民种族多元、民族殊异,宗教、语言、文化复杂。彼此碰撞、吸收、交融。” 王炳华教授表示,新疆一直是种族多源、民族多样的地区,丝绸之路关系到不同利益群体的交流,有时彼此追求不同,就会产生矛盾和碰撞。通过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有助于认识新疆的历史、文化发展。 王炳华教授强调,对于新疆地区的研究,应当用多元化的包容心态来看待。他提到了新疆地区丰富的考古发掘,比如青铜时代的孔雀河居民,就认为蛇与人类的生殖繁衍存在密切关联,南亚印度、西南亚伊朗也曾存在过相关文化。此外,他还提到了古代的小青铜工具,有七道齿的梳子、三千多年前颜色保持完好的图案精美的刺绣和毛织品、道教的符录和波斯国王的飘带等。“若是真正用心看新疆考古,可以完全打开另外的世界,这个丰富的世界是现存文献中没有包括的。”
活动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