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1|回复: 0

[时评] 我吃过聪明药,但并没让我变得更聪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8 1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吃过聪明药,但并没让我变得更聪明

2019-03-15  刘远举  大家

导读

用一个中国成语来说,吃聪明药就是竭泽而渔,在既定的智商水平下,逼出最大的潜力。




现在在家长中,流行着一种“聪明药”,据说,这种药可以显著提升认知能力和注意力,不少学霸都在吃。不少家长开始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找、购买这类“神药”。

其实,这药无非就是利他林、阿德拉、莫达非尼等精神类兴奋性药物。前两种通常用来治疗多动症,而莫达非尼则用来治疗睡眠障碍。总的来说,这些聪明药不能提升智商,只能提升注意力。现代科技还做不出提升智商的药。

1.jpg
利他林

滥用此类药物,会形成依赖性,对孩子身体影响很大,断药后会出现注意力涣散、精神萎靡、暴躁抓狂。这些坏处,其实都无需多说,家长也是知道的,但我相信,只要这种药对成绩有帮助,一定会有家长不顾这些后果,给孩子用药的。

其实,我也吃过这种药。小时候,我上课挺不规矩的,讲话、不听讲、不举手就发言,老师觉得有多动症,就给我爸说了。我爸是医生,就给我吃聪明药。

吃了药什么感觉,使我变聪明了吗?使我的成绩变好了吗?

这个我没办法回答。因为我本来就很聪明,成绩本来就很好。那个时候上小学,也不会像现在这么累,上学和放学玩一路,上课也不太听讲。因为我是小组长,作业都交到我这里,有时候我还抄一抄别人的,实在来不及,也不做。但期中、期末考试,虽不能说每次都是第一名,但前5名徘徊还是可以的。总之一句话,放养,那时大家都放养,也没啥牛娃、鸡娃的概念,都很佛系。

本科之后,我做过一次完整的门萨智商测试,大约在138左右,离加入门萨协会的标准还差两分。多训练是可以提升的,不过,训练提升的分数失去了真实,没有太大的意义了。总之,不算非常聪明那一类,但无论如何,不需要聪明药的帮助了。

2.png
门萨智商测试题

那聪明药帮我集中注意力了吗?

我也记不住了。我还记得一个场景,就是课间十分钟,我都没怎么离开座位活动。我感觉未必是药效,而是一种自我心理暗示吧。这事持续了多久,我也记不清楚了,估计一两个星期。后来不了了之,现在还成经常笑话我爸的笑料。

我不遵守纪律这个事,现在想来,可能也蛮困扰我爸妈的。记得有一次,少年宫还是文化宫里,搞心理专家义诊,我妈带着我去咨询专家。我妈告诉专家,我上课不守纪律,和同学说话,接嘴,专家看了看我,问我妈,成绩怎么样?我妈说,成绩挺好的啊。专家就说,那没问题,没事,就把我妈打发了。

专家毕竟是专家。多动症,是有严格定义的,需要一系列判断,并不是好动、不守纪律就可以称为多动症的。

3.jpg
多动症患者可能不自觉通过转笔来化解坐立不安的感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3%~7%,男女比为4~9:1。

ADHD一个重要的、常见的现象就是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这种症状甚至会持续到成年之后,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所以,专家一听成绩好,就知道眼前不过是一个聪明的娃和一个焦虑的妈妈。

我不光吃过这个药,我还吃过其他药聪明药。这个经验是从堂姐的老师那里学来的,现在想来应该是当时高中老师的普遍经验。堂姐当时考大学,带队老师会统一发药,发的什么药呢?应该是舒乐安定,有抗焦虑的效用,用于镇静。不过了,结果很遗憾,科学的力量没有帮助到我,差了3分,我没考上重点初中。现在想想,那是人生的第一次重要考试,这种如临大敌的压力,反而加重了负担。后来,考高中、考大学、考研究生,也许是习惯了,也没再想着去吃什么药,就都顺利地过来了。

后来考驾照,考科目三时,似乎教练也给一些学员吃过舒乐安的,用于镇静。我当然觉得没必要,科目三可以考两次,第一次失败了,我给教练挥挥手说,没事,再来一次。教练后来夸我心理素质好,我想,我经历了那么多考试,一个科目三太不重要了吧。

现在想想,解释我小时候上课不听讲、不遵守纪律的理论不应该是ADHD,而应该是“心流”。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定义心流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学习、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因为太过沉浸于手上的事情,而因此忘记了吃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甚至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我们常常用“忘我”这个词来形象地形容这种状态。很多这样的时候,你其实已经进入了“心流”。

4.jpg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著作《心流》

心流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事情不能太难,太难会焦虑、畏难;太简单也不行,太简单会无聊、厌烦。低能力做高挑战的事容易焦虑,高能力做低挑战的事容易无聊。而在焦虑和无聊之间,有一个神奇的空间,人在其中很容易进入专注状态,这就是心流通道。

游戏为什么会吸引人,因为它就是按心流理论来设置的,一开始简单,不让玩家畏难,然后,随着玩家技巧提升,游戏的难度也开始提升,否则玩家会觉得无聊。

所以,所谓的不遵守纪律,那不过是一个上课时一听就懂,达不到心流,然后觉得百无聊的小男孩而已。那不是我的问题,而是因材施教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别说那时,就是现在,也不能完全解决。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按照心流理论来,就可以让孩子热爱学习了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又会是让人失望的。

你孩子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刚好达到心流,奈何别的孩子达成心流的难度是二元一次方程。孩子的心流倒是达到了,但你的心却失衡了。就会寻求各种办法,药物就是其中之一。

5.jpg

这个药有用吗?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复杂。

第一个层次的答案是,有的。

不妨写一个公式。经济学上有Y=AF(K,L),大意是经济增长是由资本和劳动决定的。可以仿照这个形式,成绩=F(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聪明),这两个因素是搭配的,两个因素的贡献度,又有一个边际的概念。

这是什么意思了,打个比方,3分聪明+1分时间,就能产出优秀的成绩。如果孩子的聪明下降1分,不是时间增加一分就能弥补的,而需要2分,那么,2分聪明+3分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成绩;如果孩子的聪明再下降1分,则需要1分聪明+6分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成绩。

家长为了让孩子不掉队,要求孩子花更多时间学习,而且,那些需要孩子赶上别人的内容,往往对孩子来说,难度较高,不在心流通道范围,孩子无法集中精力,这个时候,药物就能发挥作用。

这当然是不人道的。

第二个层次的答案是,没有。

值得注意的是,“聪明药”并不能使人聪明,只能提升人在短时间内的专注力。用一个中国成语来说,就是竭泽而渔,在既定的智商水平下,逼出最大的潜力。

简单的说,在小学阶段,在初中阶段,花时间,还能赶上聪明孩子。但是,到了高中,物理复杂的受力分析、化学各种公式、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反证法的逻辑能力,这些课程,有时候,花再多时间,再专注,也注定是徒劳的。所以,聪明药没用。

至于最近新闻中所说的,高三女生因没法静下心来完成物理题,母亲就给她服用了一种“聪明药”,于是学习成绩在短时间内有了大幅提升。一个最可能的情况是,这个女生本身就很聪明,但的确存在注意力的问题。但对于本身不聪明的人来说,吃再多的药也没用。

第三个层次的答案是,有。

中国有环环相扣的教育制度。重点学校制度下,每一次入学竞争,都需要前一次的胜利为基础:想有个好工作,就得上一个好大学,想上个好大学,就得上一个好高中,再之前,就得上好的初中、好的小学,甚至好的幼儿园。

学习毕竟不是一个智商测试,还是能习得很多技巧。一个智商140的孩子,有时候,没有听一些课,没有学会一些技巧,短时间内,自己也推导不出来。这就是教学内容的作用,也就是重点学校的作用。打个比方,500只鸡鸭同笼的问题,有二元一次方程,就很容易解决。如果没学过,再聪明也没办法。

在这套制度下,一个不那么聪明的孩子,只要迈上了重点初中这个门槛,由于更好的教学内容,待到三年后考高中,单纯靠聪明的孩子已经无法竞争得过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借助药物来提升注意力,就是有效的。换言之,聪明药本无用,但现行的这套制度,让它变得有用。

6.jpg

考虑到懂得用药物来提升的,都是重视教育的家长,往往可能是中产阶级,所以,聪明药背后,其实还是一种社会阶层问题。

事实上,现在最重要的“聪明药”是:钱——就像蝙蝠侠的超能力,有钱。比如,钢琴、多国游学、各种社会活动,这些都是不需要什么聪明的,只需要有钱。那么,当考核机制以素质的名义,向这些东西倾斜,这些东西就变为了实质上的“聪明药”。于是,聪明本身,反而变成了可以替代的了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竞争力,那么,聪明是上天赋予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如何利用这个资源,决定着这个国家的长期竞争力。但是,人是分散而自利的,而聪明却是不确定的,于是,有钱有权的,倾向于使得国家的选拔机制倾向于血缘、人脉、以及那些金钱可以塑造的能力。

那么,聪明药背后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就是:一个智商110的中产孩子,借助各种“聪明药”,就能挤掉一个智商140的农民工子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6-30 08:50 PM , Processed in 0.0758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