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1|回复: 1

[军事] 宏亮瞻局丨“杜鲁门”跃进北极,直面“最可怕的敌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8 08: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宏亮瞻局丨“杜鲁门”跃进北极,直面“最可怕的敌手”(上)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王宏亮

2018-10-28 17:27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北极,极寒之地,冰封之海。如果说冰层下的水世界是核潜艇的天堂,那么对于庞大的航空母舰来说,这里近似“地狱”。
当地时间10月19日,美国海军核动力航母“哈里·杜鲁门”号及护航舰艇跨越北极圈,参加将于10月底在挪威北部海域举行的“三叉戟”演习。美海军新闻处称,此举是为了“展示美国海军的机动性和硬实力”。但外界的关注焦点却并不在此——媒体一再强调这是自1991年小鹰级“美国”号常规动力航母进入北极圈后,美国航母近30年来首次进入北极海域。
也难怪莫斯科和俄罗斯海军总是习惯性地将北冰洋看做本国之禁脔。事实上,尽管美英核潜艇也常在此活动,但不便公开的秘密水下行动显然不具备彰显政治意义与军事威慑的价值。没了航母,西方海上霸权在北极海域明面上的存在感相当微弱。
美国海军 “哈里·杜鲁门”号核动力航母
美国航母一贯横行世界,但在北极,航母的部署和使用却必须面对一系列难题。首先,现有的10艘尼米兹级航母全部采用蒸汽弹射器,舰载机弹射会释放大量水蒸气,在极寒环境下,它们在瞬间凝结成冰后将会给甲板上的任何操作都带来极大的不便与危险。即便航母甲板配备了专业除冰设施,航母舰载机的出勤率也会大幅下降。由此导致的间接后果是航母外层防御圈将出现难以避免的漏洞,从而为攻击方留下更充裕的“反航母窗口”。这也是苏联在未建成的唯一超级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既配备蒸汽弹射器,同时还保留滑跃飞行甲板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美国海军长期忽视大型远洋破冰船队的研制和建设,在此项能力上与俄军差距甚远。没有重型破冰船的“保驾护航”,再强大的航母战斗群一旦遭遇极端环境也可能寸步难行,甚至沦为俄方近海立体反航母体系的“活靶子”。
由此可见,如果说1991年“美国”号跃进北极是一次近乎零风险的“胜利大游行”的话(就在这一年苏联解体),那么2018年10月“杜鲁门”号挪威之行的象征意义同样远大于实战价值。在美俄之间所谓的“新冷战”愈演愈烈之时,偏好以“不按常理出牌”来证明“美国再次伟大”的特朗普总统让本国航母去一个离对手很近、又很久都没去过的地方,其动机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在配备电磁弹射器的“福特”号航母形成战斗力后,外界也许在北极圈内将更频繁地看到美国航母的身影。
亚森威胁论
但是,在福特级航母形成正式战力之前,美国海军(也包括英国皇家海军)只能更多的依赖核潜艇保持在北冰洋的军事存在。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尽管苏联早已解体,但北约与俄罗斯核潜艇在冰层下的对抗却从未停止。双方核潜艇不仅一再上演追逐与反追逐的“猫鼠游戏”,甚至还曾直接正面相撞,“头破血流”。
就在不久前,深受美海军关注的俄罗斯“喀山”号(K-561)攻击核潜艇在工程一度延误后,终于在9月24日驶出北冰洋白海沿岸的北德文斯克港,开始其首次海试。美国《国家利益》杂志随即刊文指出,这艘亚森M级(885M型)潜艇将成为美国海军最可怕的敌手。
亚森级(885型)首艇“北德文斯克”号于2014年正式服役。由于该艇的最初设计源于1977年,并早在1993年就已开工,因此其大量零部件仍然需要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如乌克兰)采购,且部分配套设备和细节设计不再适用。因此从2号艇“喀山”号开始,孔雀石设计局对原始方案做了大量优化,并力求实现100%国产。这款经过改进的攻击型核潜艇被称为亚森M级,“喀山”号之后的5艘艇也都将按照亚森M级的规格建造。
俄罗斯“喀山”号(K-561)攻击核潜艇海试
相比首艇“北德文斯克”号,“喀山”号除了实现完全国产化外,还有多处改进:如艇身长度缩短10米,水下排水量增加到13800吨;将艇艏的8具鱼雷发射管全部移到艇尾,从而为尺寸更大的新型声呐基阵留出空间。据《国家利益》报道,该艇的近垂直(20度倾角)导弹发射井增加到10个,且每个发射井可装填的SS-N-26“宝石”反舰导弹增加到4枚。这意味着该级艇的远程反舰火力密度甚至比专职的巡航导弹核潜艇奥斯卡级更强——“喀山”号可齐射40枚远程重型超声速反舰导弹,也难怪俄军将其定义为“水下核巡洋舰”。现在的奥斯卡级只能齐射24枚,不过如果按照俄方透漏的改进计划,将目前装备的射程更远、尺寸更大的SS-N-19“花岗岩”换成“宝石”,则其火力密度还将至少扩展3倍。
此前外界一直猜测的泵喷推进仍然没有出现在“喀山”号上,颇让人意外。俄海军从北风之神级弹道导弹核潜艇4号艇“弗拉基米尔大公”号开始,已经为北风之神级配备泵喷推进系统,证明此技术对于北方机械制造厂来说并不存在门槛。但“喀山”号之所以仍坚持采用大侧斜七叶螺旋桨,可能的原因是俄海军在对两种推进技术做严格测试后得出结论,泵喷推进的静音效果优势并不明显——尤其是对于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大侧斜七叶螺旋桨的俄海军来说。
对于亚森级的出现,美国海军一直高度警惕。美国海军系统司令部项目执行官戴夫·约翰逊上将甚至将一个“北德文斯克”号的模型就放置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以便“时时提醒自己”。约翰逊曾在2014年表示:“我们将面对的最强大对手是谁,只需看看亚森级就够了。”
美国海军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潜艇项目执行官迈克尔·贾巴利也曾于2016年指出:“俄罗斯潜艇的噪声控制已大幅改进,美国海军之所以决定对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实施静音升级计划,就是受到了亚森级的影响。”
就在最近,美国驻欧海军司令詹姆斯·福戈对亚森级同样赞誉有加:“这艘潜艇令人印象深刻。如果细心观察俄罗斯海军近年来的举措,就会知道他们如何调配使用资源——其首要目标就是强化潜艇舰队。”
哈斯基浮出水面 
亚森级首艇“北德文斯克”号水下排水量1.277万吨,刷新了之前由美国海狼级夺走的攻击核潜艇的排水量纪录。该级艇装备一座KTP-6型压水反应堆,水下最大航速32节,采用钛合金制造的双层耐压艇壳让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800米。
孔雀石设计局在该级艇上延续了从阿库拉级开始的重静音、(相对)轻航速、多用途设计思路。亚森级的噪声指数只有85分贝,比海狼级还低,这意味着敌方用被动声呐已经不太可能从海洋背景噪声中分辨出该级艇。此外,由于KTP-6型压水堆的自然循环水平很高,“北德文斯克”号即便采用20节以上的高航速也能很好地控制噪声辐射。
该级艇的最大突破是在第4舱段安装了8个近垂直导弹发射井,每个井内装3枚“宝石”反舰导弹,该导弹射程约为300公里,速度超过2马赫。此外还配备了8个650毫米鱼雷管,除传统的鱼雷、反潜导弹外,该鱼雷管还可以发射SS-N-21对陆攻击巡航导弹或者最新的SS-N-27“俱乐部”系列多用途巡航导弹。
亚森级本来计划建造10艘,目前已确定减为7艘,第7艘“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继承了曾经的超级航母舰名)已经开工。亚森级建造规模的缩水将为孔雀石设计局的下一代攻击核潜艇哈斯基级腾出更多资源。
俄海军第五代哈斯基级核潜艇想象图
哈斯基级在2017年被首次披露,预计首艇于2027年服役。该项目已公开的消息十分有限,除俄媒刊登的一些真假不明的效果图外,可以确定的是该级艇是在击败了红宝石设计局的竞标方案后才浮出水面的。哈斯基级最大的特点是在巡航导弹舱段搭载俄军刚刚研制成功的“锆石”高超声速反舰导弹,这款导弹的射程预计为400公里左右,飞行速度高达6至8马赫,美国海军现有的任何反导系统都不可能成功拦截。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宝石”还是“锆石”,它们的射程相比上代远程反舰导弹均有大幅缩减,但由此带来的好处是尺寸与弹重下降,使得平台带弹量提高数倍。在美国海军放弃S-3固定翼远程反潜机后,“宝石”和“锆石”超过300公里的射程已经足以保证俄潜艇在美航母反潜直升机巡逻范围外安全地从水下齐射导弹。而且,俄潜艇的巡航导弹舱段全部用来搭载反舰导弹,而不是如美国弗吉尼亚级那样搭载对陆巡航导弹。
但在巡洋舰的升级项目中,俄海军却反其道行之,如为光荣级换装射程超过1000公里的“火山岩”反舰导弹。不过其道理任殊途同归,其目的同样是保证水面舰艇可以在航母舰载战斗机巡逻范围外(约700公里)安全发射导弹——由此可见俄海军近年来装备更新计划极为明显的针对性与跟随性。
比较罕见的是,对于哈斯基级这样一款还只是处于研制初期阶段的核潜艇,俄媒竟然公布了全部8艘艇的舷号、艇名和部署舰队,如首艇“卡齐米日·普拉斯基将军”号(K-600)部署北方舰队,8号艇“伊凡雷帝”号(K-607)部署北方舰队。8艘艇中将有5艘部署太平洋舰队,3艘部署北方舰队。
提前公开这类消息表明了俄海军对于该项目执行到底的决心。值得注意的是,莫斯科对于俄海军的水下项目总是格外的慷慨,且投入决心极大;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无论航母还是巡洋舰、驱逐舰,俄海军的所有水面舰艇升级换代一贯雷声大、雨点小,拖沓程度令人发指。正如詹姆斯·福戈所指,在预算吃紧、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普京政府显然认为其水下舰队更有潜力对冲美方的海上优势,性价比也更高。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05: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宏亮瞻局丨“杜鲁门”跃进北极,直面“最可怕的敌手”(下)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王宏亮

2018-10-31 19:22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无奈之举
不过,尽管连美国海军也认为俄罗斯的新型攻击核潜艇威胁巨大,但事实上,莫斯科在水下力量升级问题上表现出的急迫完全是无奈之举。必须清醒地看到,亚森级目前仅有一艘在役,哈斯基级更是远在天边。俄海军目前的主力攻击核潜艇仍是上一代的阿库拉级、塞拉级,甚至更上一代的维克托3级。尽管作为单纯的攻击核潜艇,阿库拉级与塞拉级的改进型并不比美海军的主力艇洛杉矶改进型、弗吉尼亚级差(更先进的海狼级仅建3艘),但作为多用途核潜艇,配备有巡航导弹舱段的弗吉尼亚级的任务弹性是阿库拉级和塞拉级难以比拟的。更何况随着俄军旧艇陆续退役,以及弗吉尼亚级的持续下水,美俄双方水下战术舰队的规模差距也正在被拉大。
那么俄军现有的攻击核潜艇以及相关研制机构的实力到底如何呢?
上世纪70年代,在维克托级和阿尔法级核潜艇批量服役后。苏联海军开始考虑下一代攻击核潜艇的研制方向。包揽了前三级攻击核潜艇(十一月级、阿尔法级和维克托级)的孔雀石设计局自然最有发言权,该局拿出的方案很实际:新型艇必须有更好的静音水平,建造成本可控,且可以执行多种作战任务。换言之,孔雀石设计局希望研制一款加强版的维克托级潜艇,而不打算再追寻自己曾经勇于尝试的那些激进足迹——这是在充分总结了从十一月级到阿尔法级的经验教训后得出的结果。
奇怪的是,苏联海军并没有按照惯例,将新一代攻击核潜艇的研制任务委托给孔雀石设计局,而是鼓励另外两家主攻弹道导弹核潜艇和巡航导弹核潜艇的设计局也参与进来。更令人不解的是,三家设计局不需要竞标,每家拿出的方案都将投入建造并服役。这种方式无疑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红宝石与天青石设计局本来只是局外人,现在有机会分一杯羹,自然会不计成本的研制出最先进的产品,以求在军方采购时压倒孔雀石设计局。
现在来看,苏联海军上述决策的逻辑很可能是这样:由孔雀石和天青石设计局分别研制一款可走量的低端(钢结构)和走“精英路线”的高端(钛合金)攻击核潜艇,形成高低搭配;再由红宝石设计局专门研制一款高速、大潜深“水下歼击艇”接阿尔法级的班。但其背后真正的决策背景很可能是从勃列日涅夫后期开始的历届苏联政府,为了稳定日益凸显的国内政治经济矛盾而刻意讨好军方,导致军备项目的管理和军费的扩张彻底失控。
后来的事实证明,苏联海军的美好设想完全是一厢情愿的奢靡浪费,同时期这三款核潜艇超过90%的性能和功能是重叠的。
水下三剑客
孔雀石设计局的阿库拉级核潜艇(971型)瞄准的目标是洛杉矶级。首艇于1985年服役,后来又陆续建造了6艘971型和7艘971A改进型。最后开工的“猎豹”号(K-335)直到2001年才服役。该项目的结果令人满意,971A型艇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强于洛杉矶改进型。
阿库拉级是当时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攻击型核潜艇,其971A型的水下排水量重达9500吨。该级艇采用高强度合金钢制造。水下最高航速33节,极限潜深600米。
阿库拉级攻击核潜艇是苏联时期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能在不少即时战略类电子游戏中发现其身影
从阿库拉级开始,苏联海军放弃了传统的鱼雷攻击核潜艇概念,其所有新型攻击核潜艇都具备多任务能力。阿库拉级的4具533毫米鱼雷管可以发射53-65型自导鱼雷、“风暴”超高速鱼雷、SS-N-15“海星”反潜导弹、SS-N-21对陆巡航导弹、SS-N-27“俱乐部”多任务导弹;另外4具650毫米鱼雷管可以发射65-76远程自导鱼雷,或者SS-N-16“种马”远程反潜导弹。
阿库拉级还是第一款在静音水平上不亚于美国同期产品的苏联核潜艇。美国海军作战局的一位官员承认,971A型艇的噪声指数比洛杉矶改进型还低。据此推测,971A型艇的静音水平至少应与弗吉尼亚级相当。
在阿库拉级首艇服役之前,天青石设计局的塞拉级首艇已经在1984年服役。该级艇截止到1993年共建成6艘,其水下排水量为8200吨,航速35节,极限下潜深度800米,采用钛合金制造耐压艇壳,不过与阿库拉级一样仍装备传统压水堆。塞拉1级(945型)也有4具533毫米和4具650毫米鱼雷管。塞拉2级(945A型)则只配备6具533毫米鱼雷管。
1992年2月11日,美国海军洛杉矶级“巴吞鲁日”(SSN-689)号核潜艇在俄罗斯位于北冰洋科拉半岛军港的入口处巡弋时,被俄北方舰队的塞拉级K-276号发现。K-276号立即以一个标准的“疯狂伊万”摆舵旋回,采取迎头对撞的动作向美国潜艇冲了过来。俄潜艇的指挥台围壳撞上了美国潜艇的艇身。“巴吞鲁日”号的单层耐压壳体遭受到致命撞击,被迫在三年后成为首艘退役的洛杉矶级核潜艇。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采用钛合金双层耐压壳的K-276号修复后没什么大碍,至今仍然在役。该事件一方面证明了塞拉级的抗沉性的确好于洛杉矶级,同时也反映出塞拉级的声呐设备足以侦测到一向以静音水平高自居的洛杉矶级潜艇。
阿库拉级与塞拉级虽然强大,但它们在红宝石设计局的685型麦克级面前也只能甘拜下风。该级艇因技术超前,价格昂贵,最终只建成一艘。这艘名为“共青团员”号(K-278)的新型核潜艇于1984年底加入北方舰队服役。然而,唯一的一艘麦克级竟然在1989年4月7日因火灾沉没了。这次事故当时在全世界影响很大,不亚于2000年的“库尔斯克”号事件。西方也正是通过这次事故认识了麦克级核潜艇。
麦克级几乎完美继承了阿尔法级的“水下歼击艇”概念,其主要任务就是追歼美国弹道导弹核潜艇。该级艇水下排水量8500吨,采用钛合金制造双层耐压艇壳,并装备2座技术更成熟的液态金属反应堆,最高航速38节(在攻击核潜艇中仅次于阿尔法级的40节),极限下潜深度更是创纪录的达到1000米,这让当时美国海军几乎所有的反潜鱼雷都对其无能为力。麦克级配备2具533毫米和4具650毫米鱼雷管。
麦克级是苏联时期最新锐的核潜艇,但由于一场意外,今天只能在极为有限的照片中一窥其身影
高航速必然带来很难解决的噪声问题,同样采用液态金属堆的阿尔法级就曾深受其扰。红宝石设计局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使该级艇的噪声指数最终达到与阿库拉1级相当的水平。除这一代苏联核潜艇普遍采用的消声瓦、减震浮筏与大侧斜7叶螺旋桨外,麦克级还巧妙地在艇体中部外侧设有少量特殊流水孔,如此可大幅降低流体噪声。设计人员同时加大了内外艇壳间距,对艇内振动噪声辐射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孔雀石、红宝石与天青石
在“三剑客”之后,目前俄罗斯最先进的在役攻击核潜艇当然是亚森级,其也很可能是现在世界上最好的攻击核潜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孔雀石设计局奋斗了60年才最终实现的目标。尽管在半个多世纪里,红宝石与天青石设计局也曾经试图挑战孔雀石在该领域的霸主地位,但亚森级和哈斯基级的出现似乎结束了竞争。
孔雀石圣彼得堡海洋工程局(即原孔雀石设计局)创建于1948年,由之前的第143设计局、第193设计局,以及第16设计局合并组成,是苏联最早研制核潜艇的机构。苏联与俄罗斯8级攻击型核潜艇中的6级都出自该局之手。此外,孔雀石设计局还曾研制出堪称奇葩的神父级巡航导弹核潜艇(最早采用钛合金艇壳的苏联核潜艇,44.7节水下航速记录保持至今,仅建一艘)。该局同时是俄罗斯海洋深潜器的主要研制单位。
孔雀石设计局大楼外观
1953年,一部分设计人员从孔雀石设计局分流出来,在高尔基市(现在的下诺夫哥罗德)组建天青石(第112)设计局。苏联潜艇研制从此形成了红宝石、孔雀石、天青石三足鼎立的局面。在三大潜艇研发机构中,红宝石设计局根基最深厚。该局成立于1901年的帝俄时代,是俄罗斯最早从事潜艇研发的单位,总部也在圣彼得堡。苏联时期,孔雀石与红宝石设计局本来处于垄断地位,并各有分工。红宝石设计局主攻弹道导弹核潜艇与巡航导弹核潜艇,孔雀石设计局负责攻击型核潜艇。有趣的是,在常规潜艇领域,红宝石设计局还颇有建树。
1953年天青石设计局成立时,名义上的原因是红海军需要一个专门研制特种支援潜艇的单位。但天青石的工程师们显然不满足于此,其先是研制出了非常成功的查理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之后又开始进军攻击核潜艇领域。在连续多个方案被否决后,天青石最后以塞拉级打动了海军。以当时的标准来看,塞拉级堪称完美,其不仅在技术性能上高出老东家孔雀石的阿库拉级,也比红宝石的“玩票”产品麦克级可靠的多。红宝石和孔雀石两家主宰苏联潜艇研制的传统秩序被彻底打破了。
苏联解体后,红宝石设计局先是依靠国内和国外的基洛级与阿穆尔级常规潜艇订单赚的盆满钵满,后来研制的北风之神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也是普京政府力保的战略级大杀器。这一时期,孔雀石设计局传统的攻击核潜艇优势并不能给自己带来硬通货,因此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更具市场潜力的近岸小型常规潜艇研发上,直到亚森级项目重新启动。
至于一度雄心勃勃且连出猛招的天青石设计局,目前已有传闻称其可能会被解散。设计力量将分配到红宝石和孔雀石设计局。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4 01:15 PM , Processed in 0.09593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