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院本《十二月令图·七月乞巧》局部
1 牛郎织女
中国农历以每年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延绵两千多年,逐渐形成特殊的节令习俗。古代园林经常是举办七夕活动的地方,而且园中一些楼台、池沼之类的景观也与牛郎织女的主题密切相关。
横跨天界的银河由大量恒星组成,晴朗的夜晚呈现一条银白色的璀璨光带,又叫银汉、天河、星汉、云汉。银河东西两侧有牵牛星和织女星,两颗主星的边上还各带两颗辅星,彼此隔河相望。
先秦时期的《诗经·小雅·大东》已经将牵牛、织女二星联系在一起:“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天上有一条银河,像镜子一样闪闪发光,那分为三叉的织女星每个日夜都要移位七次,虽然如此辛苦,却织不成布匹,而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像真牛一样拉车。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关中平原上大肆扩建宫苑,以庞大的建筑群比拟天象,直接以横亘东西的渭水象征银河,将渭水北岸的咸阳宫比作天帝所居的“紫宫”(紫微垣),南岸上林苑中的朝宫比作“天极”(北辰星),又在渭水上搭建二百八十步长的横桥,比拟牵牛星,气势雄壮,但纯粹是一种抽象的规划布局。此时的牵牛星居然是一座长桥,抢了后世鹊桥的角色,而且没有出现织女星的位置,看不出七夕神话的意思。
墨浪先生绘《牛郎织女》连环画封面
到了西汉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基本成型,牵牛、织女二星被赋予明确的人格形象。《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吟咏此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中说闪闪发亮的牵牛星和织女星之间隔着一条银河,织女的素手整天在织布,却始终织不成,泪如雨下,银河的水又清又浅,相隔多远?一水之隔,两人互相看着却无法对话。这显然是一个有情人不得相聚的凄美爱情故事。
汉武帝于元狩三年(前120年)在上林苑开辟昆明池,周回四十里,规模广阔,原本想在此训练水军,讨伐西南蛮夷昆明国,同时又以这片大池作为银河新的化身,东西两岸分别竖立牛郎和织女的石像,代表牵牛星和织女星,故而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在《西都赋》里写道:“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至此一对有情人终于在园林中得到完整的表达。
西汉昆明池牛郎、织女石雕
这两尊石雕至今仍保存在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的两座小庙中,牛郎像高258厘米,左手抚腹,右手扪胸;织女像高228厘米,双手笼在袖中。二人都是大眼睛、宽鼻梁,憨态可掬,粗犷豪放,与现代人脑海中的俊男美女形象大相径庭,当地人尊称为“石爷”和“石婆”,经常来此焚香祭拜。
汉代牛郎织女画像石拓片
汉代七夕这一天已经成为固定的节日,女性常在此日晒衣服、穿七巧针、结五彩丝线,三件事都涉及织物。穿七巧针是为了“乞巧”,就是向织女祈求心灵手巧;结五彩丝线是为了祝愿与所爱的人永远在一起;晒衣服可能是因为正逢夏秋季节转换,宜于晾晒,以免虫蛀。
这些习俗都是先在宫廷园林中流行,然后逐渐扩展到民间。汉高祖刘邦宠爱的戚夫人有个侍女叫佩兰,晚年回忆汉宫园林中的百子池是当日宫女们结彩线的地方,还特意用西域的于阗乐伴奏。《西京杂记》记载建章宫太液池边有一座曝衣楼,专门用来在七夕时节晒衣服。
据说汉武帝本人于景帝前元年(前156年)七月七日出生于长安未央宫的崇芳阁,他父亲景帝梦见一只红色的猪从天而降,阁上丹霞笼罩,便将此阁改名叫猗兰殿。武帝成年后,迷信神仙之术,对七夕非常看重。某年七月七日那天,武帝在承华殿过生日,突然看见有鸟从西方飞来,云集殿前,问大臣东方朔怎么回事,东方朔说是西王母要来了,过了一会儿,西王母果然乘着白云,带着两只青鸟驾临殿上。这个故事表明七月七日是一个神奇的日子。
汉朝末年民间认为织女星“主瓜果”,因此可以在七夕这天摆设瓜果筵席上供。荆州地区又称牵牛星为“河鼓”,认为此星负责主管关隘和桥梁。
东汉《风俗通义》逸文记载两星渡河相会,以鹊为桥——秋天喜鹊恰好由于换毛而秃顶,被附会成因为架桥而被牵牛、织女二星踩秃。
另有道书称牵牛星与织女星定亲,得到天帝所赠的两万钱准备聘礼,却久久不回,天帝大怒,将他赶到天河的彼岸。这个版本的传说把牛郎描述成负心汉的形象,没有得到民间认可。
2 七夕佳节
西晋已经开始选择七月初七这天在园林举行宴集,比如文学家潘尼就写过一首《七月七日侍皇太子宴玄圃园诗》。“玄圃”又叫“悬圃”,传说是昆仑山上的神仙居所,黄帝在此建有宫殿,后世园林经常附会这个典故。
到了南北朝,牛郎织女的传说愈加丰富和完善,将牵牛主星旁的两颗辅星视为牛郎的所挑担中的两个孩子,而织女星的辅星则成为织布的机杼。
民间也把七月七日看做是王子乔、陶安公等仙人得道飞升的特殊日子,赋予这一天更强烈的传奇色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七夕穿针结缕的习俗依然保持,南朝建康(今江苏南京)华林园中有一座层楼观,七月初七宫女都登此楼穿针,故而谓之“穿针楼”,刘宋孝武帝刘骏写过两首《七夕诗》,提到“沿风披弱缕,迎曜贯玄针”。每逢此日,民间女性也一定要将庭园打扫干净,洒上香粉,在院中乞巧,所穿七巧针有时候特意用金银或玉石做成。当天夜间向星辰下拜,祈求富贵、长寿、姻缘、得子,据说往往能如愿。
北魏太武帝拓跋珪和汉武帝一样,也出生于七月七日,登基后经常在皇家宫苑中大摆宴席,庆祝生日,同时组织骑马射箭活动,热闹非凡。
顺便说一下,七月七日这天既有皇帝出生,也有皇帝驾崩。刘宋后废帝刘昱是个年轻的暴君,经常无缘无故杀人。元徽五年(477年)七月七日,刘昱出宫玩了一趟,喝得大醉,回到建康宫中的仁寿殿,临睡前对侍从杨玉夫说今夜是七夕,如果你看见天上的牛郎织女相会,就报告我一声,如果没看见,我醒来就杀了你。杨玉夫早就和大臣萧道成有密约,等待时机除掉刘昱,听了这番狠话,下定决心,乘他呼呼入梦,一刀砍下脑袋。
唐朝宫廷与上层社会将七夕看做是佳节,经常在园林中举办宴会。显庆五年(660年)七月七日,唐高宗在洛阳御苑举行“悬圃宴”,作诗二首,大臣许敬宗奉和。
太平公主是高宗和武则天的女儿,地位显赫,在长安南郊拥有一座名为“南庄”的大型园林,景龙三年(709年)其兄中宗李睿曾经临幸,命随行的众臣赋诗纪念,其中好几首诗都提到了织女和鹊桥,比如沈佺期诗:“乌鹊桥头敞御筵”,韦嗣立诗:“主第岩扃驾鹊桥”,赵彦昭诗:“织女桥边乌鹊飞”。从诗意推测,可能园中有水池象征银河,河上架设一座乌鹊桥;也可能是为了将太平公主比作天帝的女儿织女。后来众官为中宗之女安乐公主的府园作诗庆贺,也多次提到织女、牵牛和银河,大概是相似的套路。
太平公主曾经发明过一种奇特的美容秘方:在七月七日这天取乌鸡血,与三月三日摘下的桃花碾末混合在一起,遍涂全身,两三天后可令肤白如玉。
凉州位处边陲,是军事要塞,城中有一座园林叫灵云池,池边建南亭。天宝十二年(753年)五月大将哥舒翰因为收复九曲而晋封凉国公,当年七夕与众将在南亭进行盛大宴会,以示庆贺,著名诗人高适当场赋诗,最末两句提到牛郎织女的七夕之会:“河汉徒相望,嘉期安在哉。”
清代袁耀《七夕图》中的华清宫长生殿
唐代与七夕渊源最深的园林是骊山的华清宫,相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当日在此宫的长生殿上盟誓,相约生生世世永为夫妇,白居易《长恨歌》为此留下千古名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生殿位于骊山西绣岭上,本是供奉道教始祖老子及唐代六位皇帝牌位的地方,又称“七圣殿”,选择在此盟誓,大概有请祖宗作证的意思。可是战乱一起,逃难到了马嵬坡,一切誓言都不再作数。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乞巧图》
五代、两宋时期,七夕是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一幅《乞巧图》被认为是五代人的作品,描绘了豪门妇女在府邸花园中举办乞巧宴的情景。《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七夕前后,显贵之家多在庭园中结彩带,铺陈各种鲜花、瓜果、笔砚、针线,焚香拜天。
3 园林雅事
到了明清时期,文士们经常在园林举办七夕诗会和游园活动,例如明末“公安三袁”之一的著名文人袁中道旅居北京期间,曾参加书画家米万钟在勺园中举办的七夕雅集,作《七夕集米友石勺园》诗。
明末崇祯十二年(1639年)七月七日,著名文人方以智在自己侨居的南京一座花园的水阁中举办盛宴,邀请秦淮诸名妓和四方名士齐聚于此,梨园戏班唱剧助兴,阁外环列舟船,二十多位美女依次登台亮相,由名士们来品定高下,最后来自珠市的王月色艺双绝,被一致推举为花国状元,南曲名妓李香君、董小宛、卞玉京等相形失色。众人分别赋诗,诗人余怀题“月中仙子花中王,第一姮娥第一香”赠与王月。这次绮艳的七夕盛会很像现代的选美活动,轰动一时,屡被传颂,可惜不久明朝就灭亡了,当时出席的名士和名妓大多下场十分悲惨。
康熙年间某个七夕,官员赵吉士在北京南城的寄园举办诗会,取园中厅堂匾额“相赏有松石间意”为韵,前后有二百多人和诗,居然汇成一部诗集。文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录自己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七夕游览扬州瘦西湖,泛舟烟波之上,近看两岸亭阁花木,仰观浩瀚星空,其乐无穷。清末重臣翁同龢曾于光绪六年(1880年)七月初七与友人一起来到北京什刹海岸边的秦氏园,六人同乘一船,在荷花池中穿行,别有幽趣。
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册·桐荫乞巧》
清代冷枚《乞巧图》
清代女性在七夕举行的乞巧活动更为丰富,除了穿针引线之外,还可以做点心、面塑、剪纸、刺绣等等,甚至有些竞赛手艺的意思。
皇家园林中也同样盛行类似的乞巧游戏,比如雍正年间宫廷画家所绘的《十二月令图》中就有一幅《七月乞巧》,另外供奉宫廷的画师丁观鹏、陈枚、冷枚都画过类似的题材,人物均为汉族古装形象。
清代颐和园铜牛
清代颐和园《耕织图》
乾隆皇帝在北京西北郊建清漪园(颐和园前身),将原来的瓮山泊水面扩大,借用汉代上林苑昆明池旧名,改称“昆明湖”,同时也以此湖象征银河,在湖东南岸设立一座铜牛,比拟牵牛星;另在湖西岸的延赏斋中设置一系列石碑,碑上刻有全套的《耕织图》,还把内务府的织染局搬迁到这里,隐喻织女。这个格局与昆明池牛郎织女石像一脉相承,号称“昆明汉池不期合”,最后一次在园林中完整呈现七夕的神话图景,同时也有倡导男耕女织、重视农桑的涵义。
《圆明园四十景图》中的西峰秀色
不过每年七月初七这天正逢夏末初秋,乾隆帝本人大多在塞外行猎,即便留在北京,一般也不去清漪园,而是在圆明园的“西峰秀色”景区设乞巧筵。“西峰秀色”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由多个庭院组成,西北侧叠假山仿江西庐山,一般七夕之前就在此搭建彩棚,放置象征乞巧的珠盒,皇帝当日清晨就乘船过来拈香祭拜。嘉庆、道光年间,皇帝也经常来这里焚香上供,还专门由南府、升平署伺候十番乐,演出仕女乞巧戏和牛郎织女戏。
乾隆帝本人做过多首吟咏七夕的诗作,比如有一首写道:“西峰秀色霭宵烟,又试新秋乞巧筵,今古女牛几曾别,往来乌鹊为谁填。山围河洛思榆塞,盒钿丝蛛异昨年。儿女子情我何有,一因耕织祝心虔。” 意思是自己并无牛郎、织女那样的儿女私情,只是因为他们而联想到耕田和织布,因此需要拜一拜,以保佑国家经济繁荣。
《浮生六记》插图
清代苏州布衣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生动记录了自己与妻子陈芸伉俪情深的日常生活。两人婚后一度住在沧浪亭爱莲居隔壁的一座小轩中,起名叫“我取轩”,屋檐前有老树一株,浓荫遮窗。某年七夕,陈芸备好香烛和瓜果,与沈复一起在轩中拜织女星,沈复刻了两方印章,印文均为“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一朱文一白文,两人各执其一,作为信物。“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轻罗小扇,并坐水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天上人间,恍如仙境。可惜陈芸后来病逝,沈复苦念亡妻,终生不渝。这份感情朴素而真实,可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相媲美,为园林中的七夕留下了最好的见证,远非唐玄宗虚伪的长生殿所能企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