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2|回复: 0

[哲史艺丛] 她实现了所有文青的终极梦想|1天1本书 No.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16 03: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她实现了所有文青的终极梦想 

 2018-01-05 Odile 1天1本书

这是我们分享的第5本书:《莎士比亚书店》



现如今,“巴黎左岸”似乎是一个充满“小资”气息的词语。提起它,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艺术与文学。看着左岸的一座座著名地标:先贤祠、奥赛美术馆、花神咖啡馆……也无怪大家调侃道“右岸用钱,左岸用脑”。

Sunset over the Left Bank©Sheila Sund via flickr

 

在上个世纪初,第一次世纪大战结束后不久,有位年轻的美国女士就在文化氛围浓郁的巴黎左岸开了一家“莎士比亚书店”。走进这家貌不惊人的书店,客人们总能见到一些知名的作家——安德烈·纪德、詹姆斯·乔伊斯、舍伍德•安德森,以及尚未名声大噪的“迷惘的一代”。

 

这家小小的书店缘何吸引到了这么多年轻的文学大师呢?这或许还要从书店的创办人西尔维亚·比奇说起。

西尔维亚•比奇(Sylvia Beach,1887 –1962)出生在美国巴尔地摩,她的父亲是位牧师。在西尔维亚十四岁那年,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他们举家搬迁到巴黎。虽然在巴黎生活不过短短几年时间,但父母对法国文学的热爱深深影响到了西尔维亚。

 

成年后,西尔维亚多次到访欧洲。在西班牙居住过一段时间后,她还是回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巴黎,学习法国当代文学。

 

书店对文学青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西尔维亚自然也不例外。她在书店消磨了很多时光,也经常参加书店举办的活动。正是在那里,西尔维亚认识了很多青年作家。而她越来越渴望能开一家自己的书店。

母亲赞助给西尔维亚的小额存款,并不能支持她在纽约开书店。在朋友的建议下,她决定把店铺落在巴黎。书店开张并没有特意选定日期,而是水到渠成般,万事俱备后就马上开业了。

 

1919年11月19日,西尔维亚的莎士比亚书店悄然在巴黎左岸开业。

 

考虑到图书昂贵的价格,西尔维亚热情满满地推广起了借书业务。鼓励她开店的纪德成为了书店第一批会员。书店也吸引力西尔维亚很多定居巴黎的美国老乡,他们纷纷慕名而来,到莎士比亚书店“打卡朝圣”。

 

就在开业的第二年,书店迎来了詹姆斯•乔伊斯。第一次见到乔伊斯的西尔维亚激动不已,她如同一个小粉丝那样兴奋,几近颤抖着和乔伊斯打招呼。而那时,乔伊斯正在为自己的《尤利西斯》发愁。


《尤利西斯》从1918年开始在杂志《小评论》上连载,但到1920年,作品连载到第十三章时,杂志社收到了诋毁该章节内容的信件。那几年,《尤利西斯》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学者的正面好评,而《小评论》更是被批为色情文学的走狗。随后,《小评论》的编辑被诉出版淫秽读物,《尤利西斯》在美英两国遭禁。乔伊斯备受打击,他对《尤利西斯》的出版似乎不抱任何期望了。

 

西尔维亚在这时伸出了援手,尽管缺乏资金和经验,但她还是决定尽微薄之力帮乔伊斯圆梦,出版《尤利西斯》。

 

最终,在1922年,莎士比亚书店出版了完整版的《尤利西斯》。或许是此前的遭禁令乔伊斯心有余悸,他向西尔维亚建议,首印只需几十本即可,他对本书的销量完全不看好。但在图书编辑过程中一向听从乔伊斯建议的西尔维亚此刻却坚持要印刷一千册。令大家都没想到的是,这一千本很快就全部售罄。不过西尔维亚并未因出此而大发横财。

 

出版《尤利西斯》令莎士比亚书店声名鹊起,往来于书店中的名流更是络绎不绝。然而,最吸引顾客的其实不只是那些文学名匠,还有西尔维亚待人的热忱之心。

 

“在那些日子里,我没有钱买书。我从莎士比亚书店借书看……在一条刮着寒风的街上,这是个温暖、愉快的地方,冬天有个大火炉,满桌满墙的书籍,橱窗里是新书,墙上挂满各个时代伟大作家的照片。”


当年轻的海明威第一次踏入莎士比亚书店时,表现得非常拘谨——囊中羞涩的他并没有能力负担租书的钱。和善的西尔维亚递给海明威一张借书卡,并告诉他,当他有足够的钱以后再来交付押金就好。

 

海明威在日后感叹道,“我认识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比她待我更好。”

 

毫不夸张地说,莎士比亚书店滋养了很多功成名就的作家。

 

然而到了三十年代中期,巴黎左岸已物是人非。“迷惘的一代”已功成名就,西尔维亚的很多朋友们也返回了故乡,她更是失去了《尤利西斯》的出版权。莎士比亚书店逐渐难以为继,西尔维亚甚至做好了关门的打算。

 

纪德得知后对此表现得很是恐慌,“我们不能放弃莎士比亚书店!”

 

他号召一批作家朋友成立了委员会,设法解救莎士比亚书店。他们两百人每人“缴纳”了两百法郎作为两年内的书店会员费。这些作家们还大约每月一次地轮流在书店朗读他们未出版的作品。


André Gide by Paul Albert Laurens

 

有了众多著名作家的捧场,再加上媒体的大肆报道,莎士比亚是书店的生意又开始蒸蒸日上。

 

德军占领巴黎后,使馆多次建议西尔维亚回国,但无一例外被她拒绝了。她选择留在被纳粹占领的巴黎,跟法国朋友们同甘共苦。

 

1941年,一名德国军官走进书店,想要购买仅剩的一本乔伊斯小说《芬尼根守灵夜》,比奇拒绝了他的要求。两周后,这位军官再次来访。看到消失不见的《芬尼根守灵夜》,他恼羞成怒,扬言要把西尔维亚的全部财产充公。

 

比奇和朋友们在短短两小时内把店里的东西全部搬空,甚至找了一位油漆工涂掉了店铺的招牌。不知德军是否曾试图去没收莎士比亚书店,总之最后,他们抓走了书店的主人。

 

在书中,西尔维亚对于自己在集中营中被囚六个月的经历只是一笔带过。随着巴黎的解放,好友海明威的到来,《莎士比亚书店》结束了。莎士比亚书店的时代也就此终结,心灰意冷的西尔维亚一直没有重开店铺。然而对这一切背后的凝重与无奈,西尔维亚一直三缄其口。

 

西尔维亚在1956年写就的《莎士比亚书店》一书,或许是她生前与书店最后的一丝联系了。

 

西尔维亚花了很多笔墨回忆让她“无尽仰慕”乔伊斯身上,但说起二人在合作上的分道扬镳,西尔维亚没有表露出对乔伊斯过多的“愤懑”。这或许是她一直以来的处世之道吧。

 

1964年,一位美国人乔治•惠特曼(GeorgeWhitman)在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那天,将自己经营的书店“Le Mistral”改名为“莎士比亚书店”,以此来纪念逝去的西尔维亚。这家书店不仅继承了西尔维亚店铺的名字,也可以说是延续了西尔维亚的精神——它成为了“垮掉的一代”作家们的据点。


Shakespeare and Company bookstore, Paris

©Shadowgate via flickr

 

乔治已于2011年去世,书店现在的经营者是他的独生女,西尔维亚•比奇•惠特曼(Sylvia Beach Whitman)(没错儿,乔治让女儿沿用了西尔维亚的姓名)。这多少让人感到欣慰——西尔维亚和她的莎士比亚书店似乎从未分开,他们历经了一个世纪的风雨后,依然还在我们身边。

 

 

今日语录


作家之间常常爆发战火,但是据我观察,那些战火最后总能渐渐熄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7 07:43 PM , Processed in 0.02671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