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颐和园万寿山顶,我最常凝望的是西北方向的一脉青山,这就是众人所谓的“西山”,晴空朗日从北京城内可以目力所及,众人便欣悦:今天空气好,可以看到西山了!
在四大部洲遥看金山
准确地说,它应该称为“小西山”,太行山脉延续进入北京境内的部分统称为西山或者叫大西山,京城地理被誉为“左环沧海,右拥太行”,所谓“若神京之右臂”,便是如此。而小西山则是大西山分离出来的一组更为低矮的余脉,接近城市,在军庄至寨口一线与大西山有短距离的沟壑分离。从卫星图上看,如一片枫叶飘落原野。
小西山卫星图
在小西山上,埋藏了众多的京城人文史迹,各种说道。其中金山一带,也就是指从香山一路向东,快到末端继续分叉的一座山(向东北走向的是百望山,向南麓延伸便是玉泉山,当然,今天地理上有五环路穿过并有狭窄的居住平地,使玉泉山已成“孤独之山”)。因有山口,也叫金山口。
有人死抠明史,说这一带下葬的明朝皇后,起初总共有七位,后来有三位迁进十三陵明皇之墓,去袝葬他们的主人、曾经的皇帝夫君去了。她们之所以可以死后尊荣,是因为他们的儿子后来做了皇帝,所以虽然她们死的时候地位大多是妃位,甚至有的没有像样的名分,凄惨下世,架不住生下了好儿子,修下福德,儿子当了皇帝便追尊其为太后,并且移灵先帝陵寝,获得身后哀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娘娘”的故事。所谓“刘娘娘”,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生母,也就是崇祯皇帝尊封的“孝纯皇后”,全称为“孝纯恭懿淑穆庄静毗天毓圣皇太后”。这位娘娘下葬时别说妃位,什么封号都没有,人称“刘淑女”。
而且,当时她侍候的主子朱常洛只是太子爷,还没有登基做皇帝。她被偶然临幸生下朱由检,可始终不被善待。她在太子府邸是地位最低下的妾媵,朱常洛更是性情暴戾,喜怒无常。因为他自己是当年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的一个婢女所生,地位太过卑微,他自小便是看着父皇脸色战战兢兢长大的。
虽说万历皇帝的活下来的儿子都是庶出,但他是长兄,理应立太子,但他的出身经历简直就是他父亲的翻版:正宫没有生下太子,而庶出的第一个儿子偏偏都是地位低下的宫女所出。万历皇帝讨厌朱常洛的母亲,觉得自己偶然发春情给了一个婢女简直难以启齿,他称自己的儿子朱常洛是“都人之子”,宫女生的,丢脸。但被自己的母亲李太后骂回去,说你也是“都人生”(李太后生万历皇帝朱翊钧时也是婢女)。
按照明朝礼制,朱常洛出生在先,而他宠爱的郑贵妃生下的朱常洵在后,他整天想的就是怎么越过这个礼法,立朱常洵为太子。为此,万历皇帝和那些讲礼法的大臣闹了十五年的别扭,史称“国本之争”,皇帝甚至赌气疏懒了朝政。最后以万历妥协告终,朱常洛立了太子,朱常洵立为福王。可想而知,在父王面前如惊弓之鸟的人回到府里便成了恶鹰,性情无常。
朱由检五岁时候,不知道刘淑女哪点出了差错,朱常洛便惩罚她,明史记载是“失光宗意,被遣,薨”。这几个字意味着她不是被打死了,就是自杀了。而朱常洛又怕父皇知道自己府里草菅人命,可以借口拿下他的太子位,就悄没声以“宫人”身份将刘淑女草草下葬西山一带。
朱由检长大做了信亲王,他是个心思很重的人,总是放不下自己母亲死的不明不白这件事,就问他的近侍:“西山有申懿王坟乎?”近侍说:“有。”又问:“旁有刘娘娘坟乎?”答曰:“有。”于是他偷着拿些钱让侍从去为母亲祭扫。
17岁,朱由检登基明朝大位,是为崇祯皇帝,5岁失母,母亲的模样已模糊不清,他让宫中老宫女给他描述母亲的尊容,并让画师画出来。画好后,画像由正阳门迎入宫中,朱由检跪迎于午门,老宫女说,就是这样的。崇祯皇帝便哭倒在画像一侧,后宫之人无不泪如雨下,哭声连绵,为那可怜的海州(今连云港)女人冤屈。很快,他将母亲遗骨迁至十三陵光宗皇帝的庆陵,与光宗合葬。
孝纯恭懿淑穆庄静毗天毓圣皇太后
明史里提到申懿王坟在今天石景山申王府一带,好在这个地名流传至今依然使用,想必刘娘娘坟也是在这附近的。
如出一辙的故事还有“孝慧纪皇后”的故事。纪皇后原本广西大山里瑶族,自幼父母双亡,幼年被贺县(今贺州)桂岭一亲戚所收养。成化二年明军攻打瑶山,俘获了大批土人,这位女子也被“俘入掖庭”。进京后授为女史,“警敏通文字”,得到宪宗宠爱,成化五年生下儿子朱祐樘,也就是后来的明孝宗。
当时宠冠后宫的是那个比宪宗皇帝大17岁的万贵妃,她自己也生了皇子,但只1岁就夭折了,结果后宫女人再生皇子便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包括掉恭太子早夭,大家都认为是万贵妃下的毒手。
所以纪女史怀孕后便是东掖西藏,百般躲避万贵妃,生下皇子之事不敢报告,放在宫外养活,终于长大到6岁,始与宪宗相认。当时那凄惶样子令人落泪,这个孩子胎毛六年未剃都拖到脚上,宪宗将他抱在膝上说:“类我!”自是涕泪横流认了儿子,起名朱祐樘,总算是皇室后继有人了,纪女史也被封为淑妃。但没多久淑妃也没躲过“暴薨”的命运,后人归结为她还是没有逃脱万贵妃的魔掌。
不过6岁的朱祐樘被周太后留在仁寿宫中养育,保护他不受伤害。太后并教他,无论万贵妃给什么吃的什么喝的,一律不得碰到嘴巴。果真,万贵妃让他吃东西,他说吃饱了不吃,让他喝汤,他反问:不会有毒吧?万贵妃无奈叹息道:小小年纪就这样,将来定对我不利。
朱祐樘母亲在有生之年只是一位宫廷女官,后来获封淑妃,不出几个月便死掉,死后以妃子礼葬于金山。太子朱祐樘即位后,是为明孝宗,追尊生母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纯皇后”,也就是史称的“纪皇后”,遗骨从金山迁葬茂陵,与宪宗合葬。
而宪宗的至爱万贵妃,活到57岁那年春天去世,当时宪宗40岁。万妃的死夺了他的魂魄,他悲痛欲绝,自言也活不了多久了,果然当年九月九日便病笃驾崩,真真的千古绝恋,不求同生,但求同死啊。但万贵妃始终是贵妃身份并不得与宪宗合葬,只得葬于今天十三陵镇的“万娘坟村”一带。明朝是个太过遵从礼法的朝代,位份尊卑不可逾越。
宪宗所葬的茂陵里总共三位皇后,除了被迁陵过来的纪皇后,直接下葬袝葬的是“孝贞纯皇后”,也就是王皇后,她是正是获封的正牌皇后,一生不受宠,平生只爱万贞儿(万贵妃)的宪宗总是想废了她,立万贵妃为皇后,无奈她一生谨小慎微不犯错误,才没有让宪宗找到机会把她像废掉吴皇后那样废掉。一生少受宠幸,无子女。
袝葬宪宗陵的第三位皇后是孝惠邵皇后,她也是后迁进来的。其实宪宗死的时候,她还只是个妃子——邵妃,她自己的儿子朱祐杬被封为兴献王,但她没有被允许跟随儿子前往藩地,只得终老宫中。
但她是有好福报的,她活得足够长,宪宗死了,宪宗儿子武宗皇帝掌权十年都死了,她还活着。更没想到武宗皇帝无后人,皇位竟然轮到她的亲孙子朱厚熜继承大统,朱厚熜就是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即庙号世宗,通常也称嘉靖皇帝。
那时邵妃不但老了而且眼睛也瞎了,她把世宗从头摸到脚,老泪纵横,喜不自禁,虽然与自己的儿子天各一方,生死不得见,但亲孙子回来御宇天下了。当年十一月,邵妃崩逝,也是下葬金山,可接着世宗便尊她为“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佑圣皇太后”。
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佑圣皇太后
世宗本来想在下一年二月迁葬茂陵,但有大学士杨廷和等阻挠:“祖陵不当数兴工作,惊动神灵。”意思是说茂陵打开的次数太多了,会冒犯神灵。但世宗不听,还是葬入茂陵。也就是说,宪宗皇帝的茂陵自他自己1487年下葬后,陵寝又被打开过三次,除了自己的王皇后1517年下葬,依次,孝宗把自己的母亲纪后,世宗把自己的祖母邵太后都放进去了。
第三位从金山迁骨的是杜皇后,她的故事虽然比不上前面刘娘娘、纪皇后那么悲惨,但她是世宗嘉靖皇帝的后宫,以嘉靖皇帝那么整天炼丹求仙不消停的人,总会搞出一些怪事。
嘉靖皇帝当朝时间长,活得也不算短,身后庞大的后宫难免生出许多吊诡怪异的故事,被他正式封后的三位正牌皇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好在这位杜皇后不是正牌皇后,直到死也只是一妃子——康妃而已,才得以侥幸善终。
康妃早于嘉靖皇帝十三年去世,她一生平平淡淡,皇帝对她也冷淡。她是嘉靖十年举国大选美入宫的一批美人并获封九嫔之一的一位,但她在九嫔里排最后一位,一开始就不看好。后来九嫔中有升皇后的(方后),有升皇贵妃的(阎贵妃),而杜氏直到生育皇子才获得妃位,只不过她后世封后也是因为她生下的皇子成了后世皇帝,即明穆宗朱载垕。
一般人知道嘉靖皇帝先前确立的太子朱载壡16岁便死了,后面这两个儿子是同年出生的——裕王朱载垕及景王朱载圳,在他看来都不是很满意。他们的母亲康妃、卢妃也不受宠,好在朱载垕命好一些,早一步生下皇孙朱翊钧(即后世的万历皇帝),而景王出藩地没两年也去世了,没留下子嗣,这才确立了朱载垕的储君地位,这也就有了康妃虽以妃子礼下葬金山,但儿子登基大位后又把她挖出来葬进嘉靖皇帝的永陵这一后话。
以上便是地位低下的后宫移骨十三陵的故事,一个根本点就是尽管这些女人地位不高甚至有的被虐待而死,生前凄苦,但她们生下了龙子龙孙,母以子贵的道理大抵如此。
而留在金山的那四位皇后和前面几位比完全是命运大反转,她们曾经的地位要比前面几位高多了。她们曾经是统摄六宫的正牌皇后,是真皇后,不是后代追尊的,但她们现世便遭遇不幸,都成了废后,好一点的以妃位规格下葬,有的便说不清是如何草草埋葬的了。
颐和园万寿山坐拥金山之南
第一位葬金山的废后是胡废后,本名胡善祥,她活了40岁,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妻子,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女。胡氏以贤德闻名,朱瞻基还是皇太子孙时便已是皇太孙妃。明宣宗即位,立为皇后。
她本性纯善,举止无媚态,大概不太会取悦男人,加之只诞下两位公主,而没生下儿子,而宣宗皇帝很快被另一个女人——孙贵妃迷的颠三倒四,便于宣德三年春,为立孙氏为皇后,逼胡氏以“多病无子”为由辞掉皇后位,被废为道姑。
她被废后另居别宫,但当时的宣宗母亲张太后怜惜她,常召她居住清宁宫。内廷朝宴的时候,也命胡氏坐在孙皇后的上位。孙皇后无可奈何。但宣宗死后,英宗继位,到了正统七年(1442)十月,太皇太后张氏崩,胡氏痛哭不已,次年亦崩,英宗以嫔御礼将其葬于金山,谥号“静慈仙师”。
不仅张太后怜悯她,无过失而被废实属罕见,便在宫廷甚至民间几十年间难免被抱不平。《明史·后妃列传一》便记录:“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到了天顺六年,孙太后也崩逝了,这位导致当年废胡后的女人是英宗的母亲,英宗还是很公道的,他理解这位没有过错的皇后是因为自己母亲的排挤而失位的。他询问大臣们应该如何礼遇无过废后胡氏,最后上尊谥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修陵寝,不祔庙。胡后所生永清公主袱葬。由此可见,明英宗仁慈公允,算是在后朝为胡废后恢复了名誉。
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
胡后的陵寝在金山无疑,但具体位置不详。我推测在景泰皇帝陵,即金山口附近,今天的景泰陵仍在,且得到包括清朝等后朝维护,而此地地名恰为“娘娘府”,这里所说的娘娘应该便指胡废后。
我查阅永清公主资料时,发现有“次永清公主,未归卒,祔后葬玉泉山之阳”(《胡善祥墓志铭》)。因为永清公主很小便死了,最后到英宗时为抬升礼遇胡氏,令将小公主袝葬,也就是和她的亲生母亲合葬,这里提到的“玉泉山之阳”离“娘娘府”便是两个位置了,娘娘府即景陵是在玉泉山之东北侧,如果“玉泉山之阳”在山南侧的话,的确是相隔一座山的差距。而在这两个地点之间沿玉泉山西侧原来还有一个村庄叫“丰户营”,是从“坟户营”转音过来的,说明这里住的就是看坟人和陵寝附地,可以确定胡娘娘的墓地就在这南北一二里地的范围之内。
德国女摄影家赫达·莫里逊拍摄的景泰陵照片
第二位葬金山的废后与胡废后的故事有一定的相似度,就是皇帝都被宠妃迷惑而废掉皇后以宠妃取代。这次遭殃的是宪宗即成化皇帝的正牌皇后——吴皇后。起初,这位吴皇后是明英宗亲自为皇太子朱见深挑选的太子妃候选人之一,当时挑了三个女子吴氏、王氏、柏氏。
英宗病重临终前对自己的钱皇后和母亲说,他认为吴氏更合适,让她们最后定夺。吴氏的舅舅曾经在曹吉祥叛乱的时候救过英宗的命,被封怀宁侯。父亲吴俊是羽林前卫指挥使,算是顺天(北京)名门了。英宗死后,钱皇后做主,立吴氏为宪宗皇后。
吴氏是新进宫的16岁少女,天真灿烂,心思简单,她根本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大相信她的少年天子有着世人难以理喻的畸恋,宪宗皇帝恋的女人便是他2岁起的保姆宫女——万氏。这个比宪宗大17岁的女人此时已30多岁,宪宗还妄想过立她为皇后,一见来了吴后,自然不高兴。
而吴后自是生气皇帝天天和一个30几岁的老宫女腻在一起,独受恩宠。也是少年气盛,她找了个缘由把万氏叫来骂一顿,而30几岁老宫女哪里有怕这小姑娘的,她已经在宫里生活快20年了,独占着宪宗也有十几年了,当然自持有主子撑腰,于是便回嘴顶撞。没想到,这个小吴后竟然让人过来把万氏杖打一番,后宫女人们自是解气称快,可这小吴后算是倒霉了。
宪宗皇帝看着被打趴在地的心上人怒火中烧,气势汹汹地带着万氏到皇后寝宫问罪,当着万氏的面,又下令杖责皇后,替她出气。打完之后,宪宗仍是怒不可遏,一定要废掉吴后。但这种棍子打来打去争风吃醋也不是好听好说的废后理由,干脆抓了个老太监牛玉编了一通假口供,说:“当初英宗中意的太子妃人选乃是王氏,吴氏的父亲吴俊行贿于我,给了我一大笔银钱,我才假传先皇遗旨,使吴氏得以正位中宫。”行贿外加欺君之罪怎还了得,于是一道谕旨把吴氏的后位给废了。
说是“先帝为朕简求贤淑,已定王氏,育于别宫待期。太监牛玉辄以选退吴氏于太后前复选。册立礼成之后,朕见举动轻佻,礼度率略,德不称位,因察其实,始知非预立者。用是不得已,请命太后,废吴氏别宫”。这件事后,宪宗便立了王氏为皇后,而万氏倒成了有功劳的了,被封了妃子。王氏眼睁睁看着这一幕便成了缩头鸵鸟做了一辈子影子皇后,低眉顺眼,再也不敢动念头与万氏叫板。
这样,16岁的吴姑娘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后,还没摸清皇宫各处的门道便被废掉,打入西宫毁掉了终身,还拖累了自己的父兄。她从16岁一直活到60岁,成了宫院深处的孤寂身影,只是白天黑夜熬着一时逞快招致的悲剧人生。大约再也没有机会得见宪宗皇帝。
不过吴氏的晚年还算因祸得福,前面我提到的那个纪氏宫女所生的后来成为明孝宗的朱祐樘,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太后委托吴氏放在西宫养的,吴氏算是养育有功,到了朱祐樘做了皇帝后她得到善待。
朱祐樘本身就是个慈悲仁善的君王,更何况养育之恩。甚至动过念头想为吴氏“平反”,但毕竟当年的罪名“行贿”过重,而诬告者牛玉早被打发到南京孝陵去种菜,死去若干年了,没人为她洗清罪名,孝宗只得孝养而已,对她“命供给具如后礼”。
直到正德六年,吴氏过世,这时孝宗皇帝都过世六年了,武宗皇帝毕竟和她相隔比较远了些,史书记,宦官“刘瑾欲焚之。大学士王鏊力持不可,以妃礼下葬,无谥号”。所以这位前前朝的废后终以妃子礼下葬金山,完成了一个16岁少女走到60岁的人生。
下葬金山的第三位废后是嘉靖皇帝立的第二位皇后——张皇后。前言已道,嘉靖的后宫奇奇怪怪的事情特别多,他一生立过三位皇后,不包括前面提到“杜皇后”,所谓“杜皇后”是儿子做了皇帝追尊的,嘉靖并不青睐她,至死只是个康妃,而他自己册封的三位正牌皇后却没有一个得善终得好报的。也是古今出名的异事。
张皇后
他的第一位皇后是陈皇后,河北大名人,美貌且仪态端方,但内心好嫉妒,小心眼。嘉靖元年她选美入宫立为皇后,应是冠压群芳。当年和她同时册封的还有张顺妃等妃嫔,只能围拱着陈后这位获胜者。
嘉靖七年时她正有孕在身,某日,嘉靖喝茶,在场的还有两位妃子——张顺妃、文妃一起服侍,沏茶端盏,送茶的是张顺妃,嘉靖皇帝便托着张顺妃的手仔细端瞧。
嘉靖笃信道教,喜欢炼丹修仙,脑子里不免对面相、手相,采阴补阳这些事情最为笃信,而一旁的陈皇后却醋意大发,竟然把茶杯摔碎在地,这一下把嘉靖也是着实吓了一跳,惊了他的仙念,竟而起身大怒斥责。陈后被惊吓得流产了,而流产却不顺畅,导致血崩不止,就死掉了。
三个半月以后,嘉靖干脆立这位美手美人为皇后。这么得来的皇后,后人听着都觉得不吉利。有关她的事迹史书记录很少,她只做了六年皇后,这期间,嘉靖皇帝说要“尚古”,学习古代礼法,“令皇后率嫔御在北郊亲手喂蚕,又命皇后率六宫听讲章圣《女训》于宫中”。
但她做皇后的时间也没超过陈后,嘉靖十二年正月初六,她被直接废为庶人。废后是大事,应该下诏说明,没有,只是口头说张后“不敬不逊侮肆不悛”。朝廷官员没人敢进谏要求说明理由的,可见此时的朝廷大臣们已经接受了世宗初年“大议礼”而被棒杀无算的教训,后宫的事爱怎样便怎样吧。
虽然史书并未记载缘由,但有一种说法是,张后受皇伯母皇太后张氏(明孝宗之妻)请托,为太后的弟弟说情,因此触怒了嘉靖帝而被废。嘉靖帝是个无情的人,当初他获得这个帝位还是张太后主张的,一开始,他还尊张太后为圣母,上尊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后来便冷淡了,并不十分礼遇,还改“圣母”为“伯母”。张太后亲自为弟弟跪地求情,嘉靖皇帝都不搭理,结果张后却来搅合这通浑水,君子一怒,美人頽地,过了三年,嘉靖十五年(1537)闰腊月,张氏薨,年约30岁左右,葬于金山,丧葬仪礼皆比同明宣宗的胡废后。
前面我提到嘉靖帝三位皇后结局都糟糕,这就该说到了废掉张后之后的继任者,这第三位皇后正是嘉靖十年选美九嫔之一的方嫔,后为方德妃,这位妃子救过嘉靖的命很得敬重。
张皇后被废掉,嘉靖便立方德妃为皇后,且按照礼法,特地让礼部的大臣商议讨论册封的礼节。嘉靖皇帝率领皇后拜谒太庙,世庙,相关活动超过了三天,并且昭告天下,非常正式。
嘉靖二十一年内宫发生了以宫女杨金英为首谋杀嘉靖帝的“壬寅宫变”,本来宫女们已经给嘉靖帝脖子套上绳子准备勒死他,结果慌乱中绳子打成死结怎么也收不紧,勒不死皇帝,后来有人报信给方皇后,方皇后跑来打开绳子,抓了那一群刺杀皇帝的宫女。这就是方后的救命之恩。但五年后,嘉靖二十六年,史书说方后是病死的,但民间各种记载说是坤宁宫大火给烧死的,反正嘉靖皇帝的皇后“三人组”,后来的命运都是如此不可思议,诡异而悲剧。
第四位葬在金山的是明代宗的皇后汪皇后,她的故事就不再多讲,众所周知的原因,代宗也就是景泰皇帝没有十三陵的陵寝,是葬在金山的,具体的位置叫“金山口”。因为他被重新登基的明英宗废为郕王,所以以亲王礼下葬,后世到成化年间才升级改造为较为简陋的帝陵。
汪皇后是袝葬代宗的,虽然她生前身后身份总是变化:从郕王妃到皇后,又被英宗降为郕王妃,但这个女人为人善良、正直,甚至在英宗被瓦剌小王子抓到蒙古草原上以后,原来英宗的儿子即太子朱见深被代宗废掉,她还为废太子朱见深说过话,得到英宗的母亲孙太后、英宗的妻子钱皇后及后来的宪宗朱见深的照顾,死后葬进景陵,算是好人好报的终结。到了明武宗时,追封她“贞惠安和景皇后”,后世敬仰。相反,景泰帝自己立的那位杭皇后始终不被明朝皇室承认,英宗甚至毁了她的陵寝。
几位废后,除了代宗皇帝的汪皇后埋葬之处明确,胡皇后因“娘娘府”“丰户营”这些地名,今天还可以估摸出大致地点。吴皇后、张皇后只因史载“葬金山”,但金山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山前山后地域就很广阔了,没有任何标记和踪迹,连古人说的“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都不如呢。
金山之南麓——玉泉山,可能是胡废后埋骨之地。摄影:王斌
不过,毕竟她们都曾是青春美好的女人们,鲜花一般盛开于世,所谓青冢一掬土,其实也可以是满目青山天地间。她们的尸骨正是滋养着青山的气色,或许一棵草、一棵树,都有她们的故事的印记,她们的骨肉灰烬的轮转。帝王的女人不是人是草芥,一旦和风不再,一俟秋风萧瑟,落叶残枝便不知如何飘零安放,大约也是山中之草木,任意枯荣而不可违命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