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6|回复: 0

[教育漫谈] 富家小姐妹同时被牛津、剑桥录取,没钱还能素质教育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6 05: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富家小姐妹同时被牛津、剑桥录取,没钱还能素质教育吗? 

 2018-03-26 胡不黑 大家

这是大家之选的第75篇文章

今日出品方:学霸妈妈战队

本文作者:胡不黑

点击了解《大家》编辑部开放计划



毕竟,一直抱怨阶级固化也不是办法


前两天,一条似曾相识的新闻刷屏了。温州一对99年出生的双胞胎姐妹,分别被牛津、剑桥、达特茅斯等多家名校录取。


报道称,这对名为冯亚晞、冯亚晗的漂亮小姐俩幼时调皮,无心向学,全年级排名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三,妹妹的数学更是考出过17分的超低成绩。所幸母亲一直心宽放养,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后,双胞胎最终考入名校。



她们的母亲又是如何培养出这对“非传统意义”学霸的呢?


孩子不爱上幼儿园,妈妈就带着她们环球旅游。挑小学,妈妈看中的是校训中的“来玩”二字。姐妹俩初中就读8万一年的私校国际班,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妈妈不鼓励姐俩参加期中、期末考试。


在被姐俩称之为“放生”的教育中,亚晞、亚晗既没有上过奥数,也没有上过任何除了兴趣外的补习班。她们的爱好是滑雪、长跑、网球、观星、研究古波斯楔形文字。


八年级时,亚晞、亚晗进入美国私立寄宿学校——白山高中。这所私校占地250英亩,只有132名在校生,师生比例为1:5,一年学费+寄宿费近6万美元。微软副总裁和首席信息安全官Bret Arsenault是其知名校友。


在这所私人定制的高中,姐俩不但学习成绩一飞冲天,更在十一年级时跟随国际公益组织探访美洲和非洲,十二年级时提前毕业,游学欧洲。


记者试图联系姐妹俩时,被告知姐姐冯亚晞正在大英博物馆学习美术史,妹妹冯亚晗则刚刚到达北极。



对于这则“素质教育”报道,网友纷纷感叹:


“全程也没有透露资产有多少,保护我们这些看客的自尊心。


同样是放养,画风不一样。


没有仿效意义,只有瑟瑟发抖。”


阶级固化是近年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隔三差五地就可以换个体位说一说。


毫无疑问,优渥的经济支持在小姐妹的成长中意义重大。但一味强调教育垄断论、阶层固化论、先天基因论,也没有什么意义。毕竟,开挂的人生并非常态,育儿上的投入没有止境。中产家庭花3万送孩子出国夏令营;土豪们忙着建宅顶网球场、室内游泳池;而比尔·盖茨、乔布斯们则纷纷为女儿买下马术训练场。


与其跺脚艳羡“有人出生在罗马”,普通人更需要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上升通道,而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的素质教育,并不一定是靠烧钱比赛才能完成的。




坚毅,是一项可以训练的品质


提起素质教育,人们想到的是花钱怼出来的芭蕾、钢琴、英文、环球旅行。还有人提出高颈豌豆、低颈豌豆的基因论,认为个人努力不敌资本构架。


然而正向心理学告诉我们,预示孩子未来成功的七项指标是:坚毅(Grit)、激情(zest)、自制力(self-control)、乐观态度(optimism)、感恩精神(gratitude)、社交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好奇心(curiosity)。


这些具有核心价值的品质,是无论物质贫富的每一个家庭,无论智商高低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通过自主训练来培养的。



居于七项指标榜首的“坚毅”( Grit ),原义是沙砾,指向对长远目标的持续激情及持久耐力。对于这项最为重要的品质,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家安吉拉(Angela Duckworth)在Ted演讲中谈到,自己的研究团队在大学、企业、比赛、甚至西点军校中展开调研。通过性格研究来预测哪些人可以迅速适应环境、并且赢得晋级。结果显示“坚毅”是碾压智力、知识、情商的第一品质。


简单来说,“坚毅”意味着一个五岁的孩子做不对3+6=9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他是否在两次算错之后还愿意第三次尝试。而培养坚韧品质最有效的方法 叫做成长型思维模式,通过不断努力和超越提升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坚毅这项品质并非天生。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保罗·图赫(Paul Tough)在其畅销书《孩子如何成功:毅力、好奇和隐藏的人格力量》中谈到:“坚持、乐观、自控等等因素,这些不仅仅是性格,它们同时也是技能,因此是可以学习和训练的。”



对于如何训练坚毅品质,我又要拿出台湾教育家、青少年感化官卢苏伟父子的例子。


卢苏伟八岁时因患脑膜炎使得部分脑功能受损,三年级才生活自理,五年级才开始认字;勉强读完高职后,他花了七年,投考五次,终于在25岁那年入读台湾警察大学,后以全系第三名成绩毕业。


卢苏伟的儿子卢苏士,颇为巧合,也是一名智商低于平均值的孩子,非但手脑不协调,而且过目既忘。得益于自身经验,卢苏伟带领这名先天弱势的孩子一路入读建国中学、国立政治大学、台湾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他用的办法是,用一个成功的经验来带动其他的成功可能性。


小学时,父亲与卢苏士用9天时间完成400公里的环岛骑行。之后,父子俩又一起学习游泳,每天多游10米。一年后,卢苏士已经可以轻松横渡3300米的日月潭,游完后觉得不过如此,意犹未尽。


运动上的成就给卢苏士带来了自信。从文科到理科,卢苏士的学业慢慢赶了上来。他永远是5点钟起床,10点钟睡觉,自己安排时间。学习之外,他还会坚持日长跑四千米,做一百次伏地挺身。


后来,卢苏士以建国中学第六名的成绩毕业,考入政治大学。因为没有被第一志愿的台大录取,卢苏士在本科4年中坚持跟高中一样的作息,最终考入台大研究生院。如今的卢苏士在麻省理工经济学系就读,难以想象,他曾是一名智商72的孩子。



温州双胞胎姐妹的新闻发酵后,舆论多关注于“有钱就能为所欲为”,“成绩垫底也能上名校”,少有人发问一个从初中数学17分到被牛津数学系录取的妹子,她经历过什么样的量变和质变,而这些不仅仅是烧钱就能解决的问题。毕竟,李少爷也是小小年纪被送到美国学习,非但不缺钱,母亲还为他树立了“一定要拿诺贝奖”的小目标。


眼下,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各种辅导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身处瞬息万变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多人注定将在潮水中挣扎求生,更没有什么学历、技能是一辈子的屏障,唯有拥有坚毅的性格,才有机会成为乱流中一往直前的鲑鱼。毕竟,改变我们命运的,是我们一定要改变的决心。




阅读,是没有门槛的上升通道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金刻羽,通四种外语,擅钢琴和单簧管。14岁赴美读书,哈佛毕业的她,父亲是亚投行行长金立群。


前年,被哈佛提前录取的杭州女孩郭文景,家境不凡,可以负担女儿从小到大中西穿梭的教育费用。


去年,以一句“现在的状元都是家境好,自己又厉害”正中人心的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父母都是外交官。


我们不断被这样的消息刷屏,感叹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感叹那些“比你漂亮,比你有钱还比你努力”的富人们已经把我们的微末的抗争踏平了,和着梦和远方,踩进泥土里。与此同时的是,对于一些寻常但重要的教育手段,家长们却又疏忽倦怠。


阅读,正是这样一条没有门槛的上升通道。



两三年前,豆瓣上一名博士的帖子招致了蔚为壮观的讨论。在《说实话,我很嫉妒那些勤奋的富二代们》一文中,作者提到自己的表妹家境优越,父亲开着上市公司,丰厚的经济支持使表妹可以无限制地扩展自己的爱好。


除了艳羡的提及表妹的美术老师是国家二级画师,钢琴老师是音乐学院系主任,游泳老师是省游泳队教练,作者更是提到表妹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拥有了令人难以想象的阅读量,初一已经开始读《万历十五年》、《乡土中国》。


这让我觉得十分有趣。因为,2016年在哈佛毕业典礼上演讲的何江博士,其中学时代的课外读物中同样包括一本《万历十五年》。此外,还有《流动的盛宴》、《江城》、《人类简史》、《枪炮、病菌与钢铁》、《自私的基因》、《局 外人》。其中,何江博士精读过的《小树苗的教育》更是美国教育部指定读物。


而何江的背景又是怎样的呢?出身于湖南宁乡一个没水没电的村庄,父亲打渔母亲织网。由于缺乏医生,人们被蜘蛛咬伤后要用火烧的土法来解毒。


尽管家境有天壤之别,但在阅读上,何江的门槛与“表妹”几乎等同。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自我教育。当媒体纷纷热议“文化资本的隐性遗传”时,我感概于何江这个助力为零的孩子可以通过阅读汲取到的认知把自己培养得这样好,儒雅谦和、不卑不亢,从乡村到城市再到哈佛,对于一次次“文化冲击”应付自如,举手投足透露着自信和修养。



《北京折叠》的作者郝景芳,婉拒北大中文系的免试录取后,投考清华。先后取得物理和经济学位。她曾说自己并非无所不能的学霸,而是心中有一束光,点亮了所学的一切学科。物理、生物、社会、美术、历史、经济、写作,全都统合在光束之下,从此之后再无乱麻一般的知识碎片。而这束光芒的源头是郝景芳儿童时代从《十万个为什么》到《红楼梦》到《呼啸山庄》到《百年孤独》“散漫的阅读”。



身在北美,我深感中西学生的阅读习惯差距巨大。据调查,美国孩子的阅读量是中国孩子的6倍。可以说,阅读是西方教育体系中最具优先级的内容。为此,美国政府曾连续五年,每年投入高达九亿美金的支持。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更是提出《美国振兴及投资法案》和《冲顶计划》,继续将美国阅读行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在作业和补习上消耗了大量精力,连玩乐都被压榨的所剩无几,难以抽出时间通过大量阅读包括《星期三的战争》、《动物农庄》、《小树苗的教育》、《逃离第十四号集中营》、《阿基米德与科学之门》、《杀死一只知更鸟》、《蝇王》等美国8年级孩子就在阅读的严肃作品,引发人性、善恶、法律、自由、科学等等的思考,从而获得一生受用的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高度。


美国教育部网站上写着一段话:“能够阅读的孩子,是能够学习的孩子,能够学习的孩子终将会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成功。”


在中国家长们踊跃投入各种教育具备竞赛的同时,我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阅读对于塑造一个人的重大意义。




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上升通道


温州姐妹被名校录取的新闻刷屏后,大量的讨论集中于阶层之间资源、人脉、视野、格局的巨大差异。


我们总是习惯将别人的成功归功于环境,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自身。事实上,我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上升通道,实现自己跟自己相比的逆袭,关键是你要知道把劲使在什么地方。


我见过不少父母,一边抱怨孩子读不进去书,一边眼皮不抬的把玩手机。而比尔·盖茨的家中有条规定,不得在餐桌上使用电子产品,女儿更是在13岁时才被允许使用手机。


我见过不少老师,动辄要求学龄前儿童掌握1000汉字,恨不得一年级的小朋友字写得像印刷体一样规整,却极少鼓励孩子开拓性的阅读。


我见过许多人大谈“没钱,素质教育就是一场空谈”、“孩子,你可以不成功”,然而他们并未弄清所谓素质教育不只是多才多艺,更在于塑造创造性的人格、批判性的思想。而成功代表着一种正向的精神,而不只是挣点钱让傻X知道。



知乎上有一道问题:“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答题中,大家无不认为家庭因素有着近乎决定性的影响,然而并不是因为钱,而是家教家风。如同何江博士所言:“如果说有一条起跑线,那就是父母看重对孩子性格和品格的培养。”


坚毅教育与阅读培养,还有我没能提到的财商认知、生活技能,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拥有的经验,也是每一个家庭都能够提供的资源。在抵抗素质教育之前,我们应该先明确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在哪里。即便我们的孩子无法能像伊万卡一样踩着老爸的资本走上人生巅峰,无法像温州双胞胎姐妹一样在全球搜索“总有一款适合你”的教育体制,他们仍然可以拥有完整的人格、坚毅的心态、持续学习的能力,并依仗这些特质在生活的磨难与挑战中保持方向与弹性。这些,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



最后,根据渥太华大学经济学教授Miles Corak划分的“盖茨比曲线”,在各国青年有望脱离父母阶层的指数中,中国的可能性高居40%,远超欧洲、日本、新加坡。


不管家庭因素再强大,我们都没有理由放弃,不在一个层面的努力也仍然不是无意义的努力,因为退缩和借口都不会让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4 05:23 PM , Processed in 0.04774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