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分享的第49本书:《尼金斯基手记》
《尼金斯基手记》来自1天1本书00:0008:55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媛媛朗读音频
2004年,俄罗斯花样滑冰全国锦标赛上,被誉为“冰上沙皇”的普鲁申科以一场《尼金斯基礼赞》赢得十一项满分,其中艺术分更是全满,成为当年男子单人滑冠军得主。
在这个节目里,普鲁申科深情礼赞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舞蹈艺术家——尼金斯基。他行云流水地化用了尼金斯基的舞蹈动作,宛若在暴风雪下等待春天来临的玫瑰。
尼金斯基
尼金斯基,1892年出生于乌克兰基辅,父母均为舞蹈家。尽管舞台生涯只有短短十年,但以颠覆性和天才性的舞蹈以及编舞被西方世界称为“舞蹈之神”。卓别林称赞他:“他的沉着暗示着超乎于世的心境;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诗,每一个跳跃都是进入奇异幻想之境的飞升。”
除了对舞蹈的天才造诣,人们对他更津津乐道的是,他跌宕起伏的舞蹈生涯——从小破败的家庭、与经纪人佳吉列夫的爱恨纠缠、以及被逐出舞团之后精神的溃败。
在尼金斯基小时候,父亲由于出轨抛弃了母亲以及三个孩子,他的母亲只能放弃舞蹈生涯转为舞蹈老师,辛勤养育三个孩子。也许就是这样艰难困苦的生活养成了尼金斯基敏感内向,不善交际的性格。后来与佳吉列夫相恋、决裂再复合的经历也让他深受折磨,佳吉列夫强烈的控制欲就像暗夜里的鬼魅,从生活到社交无孔不入,紧紧纠缠着尼金斯基,让他不得喘息。后来尼金斯基与匈牙利女演员罗莫拉闪婚,佳吉列夫震怒,将他逐出舞团,自此他的精神状况每况愈下,不久之后便被诊为精神分裂。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尼金斯基开始写日记,即我们今天讲到的《尼金斯基手记》。
尼金斯基《玫瑰花魂》
如果说他仅存的几张舞蹈照片是引导我们通向二十世纪俄罗斯舞蹈艺术的指路牌的话,那么他生前写下的这部日记则向我们打开了通向他内心世界的门,让我们得以一窥他隐匿在舞蹈背后的细腻情感与矛盾心理。
整本日记分为四个部分:论情感;论生命;论死亡以及信件。他记下自己对艺术、对哲学、对人生的看法,单纯直接,但读起来其实并不顺畅,没有清晰的逻辑线,没有冷静的陈述,反而更像是一个执拗孩童的喃喃呓语,随心而记,细腻但却琐碎。尽管他曾歇斯底里,人们都说他疯了,但在他的手记里,反而看不到任何的气急败坏。字流涌动之下,是一颗敏感而又淳良的心,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他表达对妻子的爱“我希望她学跳舞,对我而言,舞蹈是仅次于她的世界上最庄重的事物。”
他表达对生活的憧憬“我不想死去,所以我要像别人一样生活,使他们了解我。”
他知道世人看他的目光,但他却说“我喜欢每一个人,可是没有人喜欢我。”
他传达对生命的喜爱,如果神抛弃我,那我就会死。可是我不想死。
借由这样的心理独白,我们仿佛可以知道尼金斯基为什么能创作出大量具有颠覆性有充满生命力的舞蹈作品。
1912年,尼金斯基编排的舞蹈《牧神的午后》在巴黎举行首演,然而却因其大胆挑逗的动作引起了在场观众的骚动,并由此引发了大量争议。后来他在手记中提到他编排《牧神的午后》的灵感,说“我编这部舞的灵感,正是来自于我同他(佳吉列夫)在一起生活的经验。牧神就是我。”
佳吉列夫
在《彼得鲁时卡》里,他扮演着一个拥有人类情感的木偶角色,脸上涂满白色,神情木讷呆滞,就连舞蹈动作也僵硬拧巴。
这个木偶爱上了一个女演员,努力倾诉对她的爱意,然而一个木偶怎么可能拥有人类的情感呢?于是他被摧毁,被破灭,直到死后还在用不甘的灵魂向群众挥动拳头。
彼得鲁时卡的角色就像是尼金斯基一样,他疯狂地爱,疯狂地感知,尽管拥有细腻丰富的情感,却不为人所理解,甚至被厌弃。曾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天才,一种是世出的天才,一种是不世出的天才。尼金斯基无疑属于后者。
《彼得鲁时卡》
丰富细腻的情感之于艺术,如鱼得水;之于生活,却如履薄冰。
尼金斯基就像一只金丝雀,享受着佳吉列夫带来的优厚待遇,却失去了自由。这样无法掌握的人生让尼金斯基不堪忍受,与佳吉列夫决裂后,他组建了自己的舞团,但是尽管拥有过傲的舞蹈才华,但因为对剧院政治的不了解,不善运营,反而让舞团愈发行走艰难,最终亏损。
他不甘做金丝雀,却也没有独立应对社会的能力。
在经历了短短十年的舞蹈生涯后,尼金斯基就被诊断为精神分裂,自此辗转于医院与疗养院,彻底退出了他钟爱的舞台。然而就是在这十年里,他在舞蹈里尽情燃烧着自己的生命,用不知疲倦的脚尖勾勒出了永恒动人的弧线。
不疯魔,不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