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9|回复: 0

[文化教育] 让贫困区的孩子也有机会上哈佛,我支持教育部减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2 04: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贫困区的孩子也有机会上哈佛,我支持教育部减负 

 2018-03-12 吴迪 大家

这是大家之选的第64篇文章

今日出品方:学霸妈妈战队

本文作者:吴迪

点击了解《大家》编辑部开放计划


撰文/吴迪、胡不黑


上个月,针对各种培训、竞赛、超前学习、考试入学,越演越烈,教育部下达了《十项禁令》,包括:严禁学校自行组织选拔生源考试;严禁学校以各类竞赛证书、学科竞赛成绩或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严禁学校设立重点班、快慢班。此外,教育部再次重申小学生下课时间为3点半,余下的时间家长可以灵活选择校方托管或是自己负责


教育部的禁令意在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面对日益繁重的奥数班、英语班、小五班,为孩子们减负。 然而,很多家长对此并不领情。



前阵子,一篇《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刷爆网络。作者列举了减负的诸多副作用,包括:


(1)宽松教育限制了精英的发挥,令天才泯然众人。近三年中国在国际数学奥赛上成绩倒退就是证明。


(2)国家退出会造成私立教育机构膨胀,家长们的教育开销势必猛增。


(3)有条件的家庭全力以赴推娃,普通之家疲于奔命孩子没人管,如此以来会拉大两极分化。


(4)减负喊了30年都以失败告终,说明减负不适合中国国情。


作为一名本该对“减负”政策最为抵触的中产妈妈,我对以上四条并不认可。


如何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给孩子减轻负担,一直以来是中国的难题。教育部在稍后的回复中也谈到“学校教育如何遏制片面追求升学的冲动,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时下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但仅仅因为这些现状就认为减负这个大方向是不可行的,是注定失败的,无异于因噎废食。


我支持减负,但减负必须与其他教育/社会改革配套施行。



基础教育资源应该均衡供应


在《十项禁令》中,教育部特地提出应“确保各学区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大致均衡”,以及“统筹城乡师资配置,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


义务教育意味着基础知识全民覆盖。中国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达到教育支出占GDP的4%(世界排名100开外),与之对应的是3亿名嗷嗷待哺的学龄儿童少年。所谓的基础教育,不是让更多的孩子上名校,而是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不是确保孩子进入上层阶级,而是确保孩子不会沉沦社会底层。对众多寒门家庭而言,比争取珍稀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教育资源的均衡供应。


在知乎“用身边的故事讲讲阶级固化现象”问题下,一位国博工作人员讲了这样一件事:


上级部门要求北京市中小学生参观国博的同时学习课外历史。相比于东郊某中学初二年级的混乱无章,基础知识和表达能力薄弱,城里某重点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则可以清晰指出,在北宋与南宋之间建立过一个叫做“伪楚”的政权。



读到这条问答,令我感叹的不止精英家庭和普通家庭的落差,更有:为何城里某重点小学可以每周组织学生在国博授课,郊区的中学也能每学期来上一次,而同样在北京,范雨素住在皮村女儿只能跟着电视字幕学识字?


为何北京有的学校能够组建超过100支社团,开展滑雪、击剑、马术,各种高大上的课程,一个操场耗资几百万,而仅仅200公里以外的保定曲阳县多所乡村小学连供暖问题尚未解决,孩子们只能靠跑步热身?


为何同样是国家出资的公立学校,有的孩子享受到的是远超大纲的贵族教育,有的孩子则连最基本的资源都得不到保障?连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小同学都明白: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



在网上,对抵制“减负”喊声最响亮的是城市中产,而真正的底层家庭是发不出声音的。


此次教育部发文要求调和师资、均衡生源、打破垄断;不许学校收取任何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2020年前取消特长生招生;教育资源向乡镇倾斜,缩小城乡差距;旨在让每一名儿童都得到等质等量,成本均衡的基础教育,说是送给寒门家庭一个红包并不为过


反对声称减负会“拉大两极分化”,这个结论是偏激、无理的。真正造成分化的不在于“3点半放学”,而在于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成本投入的不平衡,在于被边缘化的打工子弟学校、乡村中小学校,甚至学生们连受教育的资格都可能被早早剥夺。


减负不是阶层固化的凶手,倒是那些高呼“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家长从心理上还没有“竞争是自己的事”的觉悟,这种心态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衡水中学



美国的学生为什么要“减负”


“减负”不应该等同于降低学业挑战,而是因材施教,以战略上的纵深战胜战术上的短视。


以我居住过的美国为例,美国教育部规定一年级的孩子做10分钟作业,二年级的孩子做20分钟作业,依此类推。然而,就我观察,放养的美国小学生在阅读理解、公民教育、批判思维等方面都优于我国学生。不仅如此,美国的国际奥数团队还屡屡战胜中国,赢得金牌。


同样是公立小学,美国学校与学校之间倾向不同,各具特色。有需要测智商入学的“实验小学”,有穿校服、留作业的“传统教育小学”,有“天主教小学”,有“科学特色小学”,有“艺术特色小学”,更有“中英”、“英法”、“英西”等双语小学,林林总总的项目足以满足孩子的差异性需求,家长们才不会在择校上格外焦虑,削尖头往三五所学校中挤。


不仅如此,美国自小学三年级后施行混班制,给予孩子提前修读擅长科目的自由。到了中学阶段,在就近入学的前提下,有余力学习大学内容的学生可以参加不受区域限制的IB课程。我认识的不少孩子都在高中时就学完了大一的微积分。真正做到了在资源均衡的前提下各取所取,上不封顶,多样发展。


在我看来,美国的小学是典型的把劲使在刀刃上。学校每周发放3—4次读本让孩子带回家阅读,因为“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学校不鼓励低龄孩子背诵乘法口诀,而使用画交叉线数节点的土法,因为“有助树立起对微积分的认知”。学校更要求孩子8点钟上床睡觉,因为“毒性压力会造成大脑神经元突触不可逆转的断裂损伤”。



昨天,我问了问同学家5年级的孩子,在学校里学些什么,他给我讲了三个课题。第一个是挑三样食品,看哪个先发霉。孩子选的是草莓、蛋糕、苹果派。其中,含有大量糖分的苹果派似乎永远不会霉变。第二个是挑一支自己喜爱的音乐种类,学习它的历史并谱写简单的乐谱,小朋友选的节奏布鲁斯。第三个是了解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做简报给全班讲解。


相比在中国大行其道的补习和竞赛,这些教育手段无疑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说到底,中国大学扩招这么多年,985录取率平均也才百分之一点多,211录取率百分之五,虽然我和老公是清华校友,但自问就算拼尽全力,孩子也未必能在应试中达到一个理想的结果,既然如此,我更希望他能拥有完整的人格,乐观的态度,以及持续学习的能力。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德威(John Dewey)说,教育不是为了生活做准备,教育即生活。然而现实中,不少家长更多关注知识的范围与深度,却甚少思考教育的目的和本质。


所谓减负,减掉的是低龄儿童不必要的负担,比如已经学会的字还要翻来覆去的写到晚上10点;比如让孩子动辄做什么复杂的小报、手工、PPT;比如老师应该精简满堂灌式的授课,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家长除了空谈孩子考上哪所学校,从事何种工作之外,能够把重点放在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与连接、用什么样的态度过一生。同时,社会也应该积极进行配套改革,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元的环境,机动的选择,让他们不虚度这求知欲旺盛的12年时光。




让贫困孩子也有途径上哈佛


2001年,教育部宣布放宽高校招生报名条件,年龄不限、婚否不限,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可参加普通高考。这意味着中国的高校招生从早期的精英选拔开始进入到推向大众。


然而,根据罗斯高先生37年来在中国的科研调查,城乡教育差距沟壑巨大。当城市孩子高中就读率达到超越美国的93%时,在农村,这个比例骤降到了37%。


财新网发布的研究同样显示,北京打工子弟初中后的教育和就业前景堪忧。一项长达五年的跟踪研究发现,1493名学生仅88人上了大学,大学入学率不到6%。就业的学生中有六成从事低端行业,延续父辈打工命运。


罗斯高先生说,4个中国劳动力里面只有1个上过高中(包括职高)。这个比例甚至不如南非和越南,是所有中等收入国家里面最低的。这些孩子的问题不只是没读过高中,而是在升入高中之前就已经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由于缺乏多样性的教育手段,这些孩子的人生如同断掉的单行道,难以修补。


在电影《风雨哈佛路》中,超龄且没正经读过书的贫民区孩子们,只要回心转意就能报名专为类似少年开设的补习学校,完成高中课程。



美国专收贫困学生的KIPP学校,拥有两万余名学生,将底层学生的升学率从8%提高到80%。


TED演讲中,记者张彤禾说,那些在珠三角打工的中国女孩,大部分家庭穷困,双亲文盲,早早辍学。她们渴望学习,哪怕是三五句英语,哪怕是在word里打字,学一些非常非常基本的东西,以帮助她们适应社会流动性,得到自我的提升。


由此可见,基础教育急需补贴的是底层群体。其目的不是选拔精英,而是拉动底线,少花钱多办事。


课后辅导、学术竞赛、超前学习,原本就不是基础教育应该背负的,家长自己出力理所应当,如同教育部长陈宝生所说的:“各走各的路,各出各的招。”


打着“兴趣班太贵”、“双职工走不开”、“孩子没人管会打游戏”这些借口,要求教育部“别给我的孩子减负”、“延长课时到5点”,真心说不过去。无论在哪个国家,中产阶级都不是救助的对象。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5974元。你的房贷比全国人均可支配年收入都高了,国家凭什么补贴你呢?


关于中小学生减负问题,我想说,减负的大方向没有错,但如何实施下去,如何均衡资源,如何为孩子们提供多元化的上升通道,仍然需要持续的讨论、调整和改革。


作为一位同样在幼升小中挣扎,在奥数班上旁听,没有什么特别资源的中产母亲,我还是愿意支持教育部的减负决定。毕竟,减负的意义从来不在于补贴中产子女在精英竞争中的成本,基础之外的资源和机会,本来就该是家长们靠拼自己去争取的。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4 05:43 PM , Processed in 0.05294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