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5|回复: 0

[哲史艺丛] 编辑们谈书 | 9本口碑佳作诞生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8 1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们谈书 | 9本口碑佳作诞生记 

2018-03-09 新经典

爱读书的人总希望自己身边有个可靠的荐书人。在我心里,最好的荐书人有三种,一种是博览群书的大作家,比如弗吉尼亚·伍尔夫,她向我们推荐《傲慢与偏见》《蒙田随笔》;第二种是眼光独到的文学批评家,比如乔治·斯坦纳,经由他,我们可以认识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究竟好在哪里;第三种,是促成一本书诞生的编辑,他们以至高的特权,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灵魂生活的每一面。他们了解我们的精神饥渴,并能找到好的作者给我们以满足。编辑是搜猎人,寻找好的作家作品;编辑是调理师,让作者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编辑,还是魔术师,点石成金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以下9位来自新经典工作室的优秀编辑,每人带了1本书向我们走来。这些书,均是第二届京东文学奖的入围作品,欢迎聆听编辑们做书背后的故事,并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为你喜欢的作品投上宝贵一票。

——兰川


《六神磊磊读唐诗》

“无招胜有招”的大侠

by 琥珀工作室


在当今自媒体时代,如果你没听说过六神磊磊,那真的有点儿OUT了。

让六神磊磊“名扬江湖”的,一开始是他点评金庸武侠人物的帖子。后来在读金庸之余,他又开了个“自娱自乐的小号”——六神磊磊读唐诗。文章越来越多,就有了写一本书的想法。

六神磊磊读金庸是个绝对的大号,粉丝近千万,篇篇文章十万加,简直是自媒体写作的奇迹。但是面对写一本书,磊磊坦言,一开始写,也曾犹豫了一下。这个书究竟写成什么样,是写得板起脸一点,还是完全鸡精味精一点?

后来他想明白一件事:我自己想当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一句话叫“诗无达诂”。“我们任何人都很难勾勒出唐诗的样子。我就做一个翻墙的人。翻过唐诗的围墙,去里面摘几朵花给大家看看,你们看这个花也很好看,你们喜欢吗?如果喜欢你们可以去走正门。”

唐诗太丰富,四百年历史,几十位诗人和历史人物,近百首诗词。对于诗的解释,更是千门万派。如何串联起这些,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六神磊磊写得让你想象不到的、真正的有趣。可以说,这也正是这本书最独特的地方了。

举个例子。六神磊磊的书里不光讲那些高大上的人和事,他也把一些不高明或者不体面的诗放在那儿,这个特别好玩儿。比如他谈到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大人物,写一本书也写不完。六神磊磊认为,李世民写诗其实没什么天赋。他把李世民的诗分为三种:一是雄主诗,帝王式的豪迈,只是稍显呆板,缺少灵气。第二类是萎靡诗,“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不说还真不知道堂堂李世民也能写这么香艳的诗。还有第三种诗,叫分裂诗,既糅合了莺莺燕燕,又塞上雄主的口号。在六神磊磊的书里,你就是可以看到不同的人格、不同的感受。

比如说到宋之问,最有名的就是这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但是除了会写诗,你知不知道,据说他还擅长很多绝技,比如举报、告密、宫斗之类,“如果去演宫廷剧一定很无敌”。“在唐代的大诗人里,有些人是很不擅长宫斗的,比如李白,进宫没几天,就被对手给斗趴下了。但宋之问先生却堪称宫斗高手,百撕百胜,比李白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宋之问相继撕掉的对手有:刘希夷、杨炯、东方虬、沈佺期。他竟然差点儿当上武则天的“小鲜肉”。后来武则天下台,宋之问被一贬再贬,终于在看透人生苍凉之后,写出了“岭外音书断”发出了心灵之声。

作为一名职业的编辑,太习惯给自己的阅读提出新的挑战。钱锺书先生有一句话:“学问者,荒江野老,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这是一种学者的态度,是学者们终其一生攀爬的金字塔。

但是读六神磊磊会让你发现,自己以前修炼的武功,在他面前全都发挥不了作用。他才是真正“无招胜有招”的大侠。他的引经据典,他的信手拈来,都是那么有趣、自然。他理解千百年前那些诗人们的心事,真正品味出了唐诗的味道。

如果你不懂得他的有趣、他的举重若轻、他的深情正直,那你还没有真正读懂他的灵魂。


《父亲的黑鱼》

现实或许不尽如人意,但我们需要这样的光,来照亮心里的路

by 揣兜


认识本书作者巩高峰,还是在2017年的夏天,那时他因为小小说《一种美味》入选浙江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而走红,名字也和“草鱼”一块,连续几天登上微博热搜,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鱼叔”。

读完他的数篇文章,马上给他发微信,简单地自报家门后,便愣头愣脑地问了一句“您想出书吗”。没承想,他也打算从过去12年的作品中挑出最满意的12篇文章,集结成一本小说集。因此,便有了《父亲的黑鱼》的出版。

虽然难倒29万考生,但巩高峰自己其实并没有经历过高考。他出生在安徽泗县的农村家庭,中专毕业后投身社会的洪流,做过流水线工人、饭店服务员,还曾在冬天的清晨卖过馒头,体会过一个人的头发、眉毛、睫毛都冻成冰棍是什么样的感觉。

馒头厂的宿舍到处透风,每顿饭都是馒头和白菜。在那些看不到未来的日子里,阅读和写作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撑。从投稿石沉大海,到偶有文章见报,再到拥有自己的专栏。直到2005年,终于被北京某知名大刊破格录用。

他说,生活中的“冷”和“暖”,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机会均等的,不是说一个人运气不好,就会一直碰到冷冰冰的倒霉事,而运气好就一直碰到温情的事。因为种种经历,他学会了不抱怨。所遇到的人和事,都成了小说里的素材和细节。

和市面上不少打着文学旗号、贩卖颜值和情怀的作品不一样,《父亲的黑鱼》无疑是一本大写的反鸡汤小说,每个故事都充满了焰火气息。主人公无论是乳臭未干的孩童,还是叛逆的青春期少年,或是面对人生最后抉择的乡下阿婆,都有一种黑色幽默和温情贯穿始终。

里面有一则让人印象深刻的短篇小说《2008》,写一位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不顺利,父亲生重病,弟弟又出车祸,他觉得全世界都在伤害自己,所以特别消沉。但是这样一个曾经颓废绝望的年轻人,却在工厂流水线上被一群工人治愈了——作者希望关注年轻人关注的东西,展现他们的困境,无论是生活的还是命运的,但是又希望小说不要像现实那样无奈和悲惨,还是有温暖和光照进来。

有读者看过后评价道“这本书让我想起顾长卫的电影,因为他关注小城普通人的精神生活,人生是个笼子,每个人都被关在里面。别人观赏我们,我们也观赏别人,同时我们也观赏自己。” 

《父亲的黑鱼》令我感触最深的,不是作者的传奇式经历,也不是其中令人叹服的文学性,而是它的根底透出的温暖如许的光——日子时好时坏,生活总是这样,但无论如何,也要努力前行。现实或许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需要这样的光,来照亮心里的路。


《下一站,天国》

记忆中最细微的触动,却是最难以割舍的眷念

by 方叶


二〇一七年一眨眼就过去了,回头看过去一年编辑的书,深深觉得邂逅《下一站,天国》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

原著电影是是枝裕和导演第一部自编自导的作品。刚上映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这既不是电影,也不是纪录片,更不是科幻片。然而电影在法国南特三大洲获最佳电影奖的同时,也得到了业内一致好评,那时候大家才发现是枝导演的用心。

插一句题外话,当年的南特电影节出了一个双黄蛋,与《下一站,天国》共同获得最佳电影奖的是中国导演贾樟柯的《小武》。自此,两人就此结下了深厚友谊,贾樟柯导演曾这样评价《下一站,天国》:我一直想,如果一个非常现实的东西,现实到极点,会不会出现某种表现主义、抽象的东西,但我一直没能做到,看到是枝的作品,他做到了。

为了创作这部作品,是枝裕和走上街头采访了近600位路人,抛给大家一个问题——回头看看人生,如果要选择一段你觉得最幸福的记忆,你会选择哪一段?

这个既温情又残酷的问题,孕育出了电影《下一站,天国》,之后以电影为蓝本完成了同名小说。纯白洁净的天国,宁静而安详。逝者乘坐列车,来到人间和天国之间的小站短暂停留。在接下来的一周里,他们将从生前的记忆中选择一段,由工作人员拍成电影。当这份记忆在心中苏醒的那一刻,他们将带着这唯一的回忆去往天国。

人们可能会觉得经过思考后,出于面子,会选择那种更能引起别人羡慕的回忆。可是来到这里,一旦要做出选择的时候,不论男女老少选的最多的就是关于食物的记忆。

那些被截取的幸福记忆,是饥肠辘辘时的一碗饭,公车上的一阵风,一曲穿着红裙子的舞蹈;或是儿时躺在母亲腿上的感受,旅馆里约会情人时的臆想……曾湮灭在记忆中的最细微的触动,却成为最难以割舍的眷念。

编辑这本书的时候,内心始终无法平静。过往的一切仿佛走马灯似的浮现在脑海,最初的记忆、遗憾的过往、已经逝去的温暖……我发现正是这些东西组成了现在的我,也是身在此刻的我承载的所有意义。这部小说仿佛拿走了我心中的某个东西,空掉的一块孤零零地剩在那里。

那些平凡而温馨的故事流淌在温暖的午后,生命的灵光悄无声息地照亮每个人。有读者评价说,再垂头丧气的灵魂也能被这个故事照亮。是啊,如果在麻木不仁中送走一天又一天,等到即将离开之际,连一件值得回忆的事都想不起来,岂不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

这部作品如同平静的湖水中落下了一片叶子,带来一丝丝涟漪。许多人穷尽一生都在寻找生的意义,在这个宏大的命题下,也许答案有时候就如书中给出的选择一般简单。


《当时只有我和你》

灵魂的视角略高于我们,就在这里,就在头顶上一点点

by青马文化


《当时只有我和你》出版之后,不止一个同事跟我说“看完这本书很感动”,有同事还专门发来一段读后感:“《当时只有我和你》这本书太好看了!被‘花园’那篇戳中,看到‘别怕分离,花园就是为了一时相聚’,一下就哭了出来。整本书的形态、画面、文字都特别好!”做书多年,知道这种来自专业人士的肯定有多难得。永恒的童年与成长的主题,温暖细腻的画面,经由诗一样的语言,契入我们内心最隐秘的情感,回忆,哽咽,乡愁,或其他。

也有读者说看完这本书有一种内心得到疗愈的感觉。但昔酒创作这部作品其实是她感觉很苦的时候,一个人住,于是画一点东西,算是对自己的治愈。构思了一年左右,画了约半年的时间。最初的设想也不是现在这样,它最初是一个爱情故事。怎么样表现爱情呢?她想到了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各种复杂的牵绊,尤其是感情,包含很多不同层面,有喜悦,有悲伤……后来一边创作一边修改,慢慢变成一个成长的故事,我和另一个人的关系,发展成我与时间与万事万物的关系。文字和画面都改过很多次,一共八章,废弃重画的就有四章。

画完之后一年多她才想到要出版。而当我接手编辑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换了三家出版方,四个编辑。定开本、排版、修图、调色、盯机印刷……幸运的是,出版过程比前期要顺利得多。最终定了这版孩子面对云朵坐着草地上的封面,温暖、柔软而梦幻。

昔酒说,做梦对她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她说,作品里很多画面都是做梦梦到的,而且有时候在梦里会经历很长的时间,最长达四五年,不是真的在梦里过了这么多年,而是有了这么多年的回忆,好像梦里有另外一个人在过她的世界一样。有时她也会梦到句子,比如这句“灵魂的视角略高于我们,就在这里,就在头顶上一点点”。

灵魂的视角略高于我们,不正是对所有创作的注脚?


《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

总有一些东西在这里等着我

by 多印工作室


“我去了海地不下三十次。有时候,只是去见一两个人,说一两句话。有时候一住就是很长时间。”

在做新书背景资料的时候,看到《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背后的创作故事,心里十分触动。毕业于杜克大学法律系的本•方登,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不动产律师,然而他心中的“作家梦”却暗自在燃烧,让他不谙于这种现实。工作五年后,本•方登辞去了高薪的律师职位,在妻子的全力支持下在家安心创作,变成了一名全职作家业余奶爸。然而,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准备《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就花了整整十八年,期间他奔赴海地三十多次。好在艰辛的付出获得了应有的回报,小说出版后,他终于迎来了鲜花和掌声。

编辑过程中,本•方登浸染了硝烟和炮火的文字扑面而来,一下子将人带入了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书中每个人的挣扎和痛苦,希望与失望,无奈与妥协,都如此真实,小编的整个心也随之紧缩,流血,如刀割般疼痛。

书中的八篇故事讲述了八个身份各异的人,怀揣不同的梦想来到异国他乡,却纷纷身陷困境,不得解脱。在时代的巨变之中,这些满怀善意、心怀希望的人们,终究被卷入他们无力抵抗的风暴中。

正如本•方登自己所言“当你将自己置身于当地,让事情在你的身边自然而然的发生,你将拥有完全不同的经历。”

2006年,小说中的一篇短篇《海地之梦》发表了,此后,方登凭借这个短篇斩获了包括欧•亨利奖在内的一系列奖项。《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一书更是为他拿下了海明威奖。

在本•方登看来,尽管充满危险,海地永远是他灵感的源头。“总有一些东西——总有一些——在这里等着我。”


《弗兰基的蓝色琴弦》

改变命运的琴弦

by 多印工作室


在一口气读完这个稿子后,作为编辑,曾一度产生过这样的疑问,自己是不是记错了,当时签下的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部传记?莫非弗兰基•普雷斯托是个真实存在的人物?莫非这世界上真的有带有魔力的蓝色琴弦?

在《弗兰基的蓝色琴弦》中,阿尔博姆不但延续了他一贯温暖人心的笔触,更是更展现了前所未见的高超叙事技巧,将现实和虚幻穿插结合,即赋予了弗兰基虚幻的魔法,又让这个人物真实到仿佛触手可及。

虚幻的是他手中那六根琴弦,这琴弦中蕴藏着生命,具有独特的魔力。每当一根琴弦变蓝,就有一个人的命运受到弗兰基的影响,被他改变。有人迈向辉煌,有人重坠爱河,有人重获新生,有人归于沉寂。

真实的是,那些和弗兰基相遇,被他改变命运的人,的的确确是活跃在美国音乐史中的真实人物。他顶替猫王上场表演;偶遇汉克‧威廉斯;为小理查德即兴谱曲;给莱尔•洛维特指点迷津。这些活生生的人走入书中,为弗兰基这个虚幻之人平添了真实的色彩。令人恍惚间觉得,真的有这样一个音乐天才,自己一定在某处听过他的歌,瞥见过他在台上疯狂的弹奏吉他。

而阿尔博姆近乎炫技的写法,不仅迷惑了编辑,也迷惑了众多读者。在书出版后,果然也有许多读者纷纷发出了同样的疑问。难道真的有这样一位吉他手?究竟在哪里能听到他唱的歌?

阿尔博姆凭借高明的笔法将弗兰基植入了读者的记忆,亦借此娓娓道出人生真意,每个人此生都会加入某种“乐队”,而你的演奏总会影响某个人。无论你有怎样的才华,哪怕再微小再不起眼,也有影响他人、改变命运的力量。


《毒木圣经》

这本书无法归类,它碾压了所有的文学分类

by 此刻工作室


在文学的时空里,芭芭拉·金索沃是一个极其诚实、勤奋的天才。

不仅因为她为写作《毒木圣经》这部史诗级小说准备了三十年,积攒的资料堆满了一整间屋子。动笔后四易其稿,细致打磨。不厌其烦听取各方意见,不放过哪怕一个细节。

更因为当你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一种沉稳、从容不迫,于废墟中窥探灰烬与重生的节奏和笔力,会迅速将你裹入那片生机和危机并存的神秘丛林。与此同时,发生其间的故事,由五位性格迥异的女性交替讲述,视角不同,口吻不同,用词情绪亦不同,穿针引线,密密实实,结成一曲磅礴凄美又细腻幽微的交响曲。正如戴锦华评价:“这本书无法归类,它碾压了所有的文学分类。”

《毒木圣经》深刻透析了傲慢和自以为是及其造成的伤害和后果。作为故事核心人物的拿单即为这种自负的化身,他代表一类男性,也是“美国意志”的某种象征。他带着一本《圣经》冒然闯入大洋彼岸的那片原始丛林,执念于刻板的“传教”和“洗礼”,对妻子和四个女儿的安危不管不顾。他坚信自己追求的是真理,却从来都不曾也不愿知道,他每时每刻写下的是一部“毒木圣经”。此岸的圣经,却成了彼岸的毒木。遮羞布和现代文明底下,是把一种文化强行施加于另一种文化的野蛮无礼。

拿单或任何男性都没有在这本书里直接发声,而是由母亲和四个未成年的女儿观察、感受和讲述。正如作者芭芭拉·金索沃所言,这是一段由我们女性讲述的历史和置身其中的人和家庭的故事。虽然它是一部“不可能完成”的小说,但金索沃说她不得不写,她要揭示另一种真相。最终,她以诚实、不卑不亢的姿态,以她的勤奋和高超技艺,为我们理解个体的人,理解人与周遭世界的联系提供了多元视角和广阔深邃的维度。她说:“愿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然后带着这种力量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毒木圣经》中文版原本10多年前就准备出版,却因为翻译难度太大,几经搁浅,其间却步抽身的,不乏业界的知名译者,最后选定的译者张竝老师,其译文令读者惊艳。而这也是我们有史以来为单本书投入编辑阵容最强大的一次:一共6位编辑参与,编校时间长达18个月,与译者共同面对书中千奇百怪的回文和暗语。一位编辑在编稿时编哭了,这倒不是因为难,而是从未有过一本书中的故事令她如此感同身受;一位极有偶像包袱的前辈大佬读完后在朋友圈发文:“这本书让我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天地不广。”你可以在这本书里读到传奇与宏大,也能读到细腻与深邃。几乎每位参与的编辑,都将这本书选为了自己的“年度之书”。

2017年12月,《毒木圣经》从千军万马中突围而出,荣登豆瓣年度外国文学小说榜第1名。得其所哉!


《秘密》

用让他幸福的方式去回报他,爱他

by Grace


我的父母是有很多秘密的人。和许多中国父母一样,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他们总是习惯将生活中所有的不好在我面前隐匿。2016年父母相继做手术,为了不影响我的生活,他们联合其他家人竖起了铜墙铁壁。知道这些后,羞愤交加的我开始更频繁地给他们打电话、发视频,想以此抵消空间距离带来的疏远,既不想让他们再有秘密,也不想让自己承担孝心上的自责。

做《秘密》这本书时,故事的结局在团队内引起了争议,有人认可,有人不解。身为责编的我为男主的付出感动且并不反感女主的做法,但究竟对女主有多大程度的认同也说不清楚。

然而就在商量《秘密》文案时,我似乎终于领悟了东野想通过这个故事传达的信息。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折页文案终于确定,我兴高采烈地从会议室出来,突然看到手机里哥哥发来的信息 “父亲手术结束,一切都好”,整个人当场傻掉。明明只是说住院调血糖,怎么又做了手术?我狂打电话,泪如雨下,想马上撂下手中的工作买张票回家。我抱怨他们瞒着我,可也知道他们是在保护我。愧疚和感激的情绪在心里交织,就是那时我突然明白了《秘密》结尾女主人公的选择。有时候,秘密的出现不是因为要隐瞒什么,而是想去守护在乎的人和物。

想到父亲住院做各种麻烦的检查时,仍然故作轻松地跟我通话,小心翼翼地守下秘密,我就禁不住心痛。我突然明白自己该做的不是埋怨和愤怒,而是理解他的苦心,用让他幸福的方式去回报他,爱他。

这就是《秘密》教会我的东西。愿它也能让你更多地了解爱、懂得爱。


《中国人的历史》

这个书稿催得值

by 杜益萍


“中国人的历史”系列的作者申赋渔先生常年住在法国,偶尔回趟国。他的非虚构大系列“中国人的历史”正好由新经典出品。作为本书的责编,我只能通过发微信、邮件或打电话跟作者保持沟通,然后问题就来了,我怎么能保证发出去的信息必然能收到回复呢?(编辑们会心一笑!)所以我必须想办法有效地催稿。这个系列有十本!十本!十本啊!

开篇之作《诸神的踪迹》出版时,申赋渔先生回了趟国参加了好多场活动。活动效果极好,因为读者们都很激动能读到这样一本书,见到这样一位大作家。活动一结束,他就奔赴法国继续创作。作为责编,我的心情是很矛盾的,虽然书也做了,人也见到了,但仍无法想象一个人怎么会生出这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写这样一套“中国人的历史”。

然后没过多久,我竟然被派去巴黎出差!凭着唯二的Bonjour和Merci,以及尚算可以的英语,出差的任务总算磕磕绊绊地完成了。然而更令我激动的是,我竟然能来到“中国人的历史”这个系列、《诸神的踪迹》这本书诞生的地方,见到这本书的作者,感受被这浓烈异国文化包围中生出的对母国文化的记录、发扬和总结,还能如此近距离地催稿!

来到紧挨着巴黎繁华的歌剧院、购物中心、交通枢纽等集中之地,却又闹中取静的申赋渔先生家住所,一切答案迎刃而解。在繁华和安静之间穿行,在历史与现实之中自如切换,在完全陌生的文化中寻找根本的认同,在宇宙时空中照见不同的文明,仅此一部“中国人的历史”,才能让万千华夏子孙不再彷徨,不再孤单,勇敢向前。

这本“中国人的历史”开篇之作讲的是什么呢?

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曾经,我们对神话甚至历史的了解都源于成语。然而,盘古开天辟地后去了哪里?天为何会漏?大禹治水有什么背景?射日的英雄过得好吗?……这些神从何而来,去往何处?神与神之间又有什么渊源?

与生而为神的希腊神话众神不同,中国的神是在祖先们口口相传中由人化身而成的,因此,中国神的队伍罕见的庞大杂糅,神的设定与人的生活劳作息息相关;也因此,中国神话包含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密码。本书仿佛是镜头感十足的纪录片,生动、清晰地描绘出中国神的谱系,一步步带你追寻诸神的踪迹,追寻中国人的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7 06:31 PM , Processed in 0.03215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