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0|回复: 0

[哲史艺丛] “人们有权了解有关过去的全部真相” | 一周荐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4 08: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3-4 08:27 AM 编辑

“人们有权了解有关过去的全部真相” | 一周荐书 

 2018-03-04 傅适野 界面文化


1

《月光狂想曲》


[美]迈克尔·夏邦 著  孙璐 译
中信·大方/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3月


他出生于费城南部的犹太社区,四处游历,少年时代称霸一方。大学毕业后,他加入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因一次工作失误意外被战略情报局选中,派往欧洲大陆追踪可为美国效力的纳粹科学家。战火平息后,他回归普通人生活。后来他合伙创办公司,研究导航技术,再后来成为羽毛梳公司的发夹推销员。在那以后,他在监狱度过了一段时光,出狱后,加入一家科技公司,制作NASA航天模型。退休之后,他追击吃掉宠物的蟒蛇。罹患癌症后,他开始回顾自己的传奇一生。1989年,也就是柏林墙被推倒的那年,迈克尔·夏邦飞到加利福尼亚奥克兰的母亲家,陪伴“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这个人,就是他的外公。在止痛药的作用下,外公一反少言寡语的常态,断断续续回忆了他一生的际遇。


“你告诉我的一切都是真的,对吧?”


“嗯,全部来自我的记忆。除此之外,我不保证。”


以上便是当代美国作家迈克尔·夏邦的小说《月光狂想曲》所讲述的内容。在这本书中,夏邦极具创造性地将瑰丽的想象与家族史、美国社会史有机结合了起来,带给读者精彩绝伦的阅读体验。夏邦曾是普利策小说奖得主,也曾凭借科幻长篇《犹太警察工会》一举拿下星云、雨果、轨迹、侧面四项科幻大奖。《月光狂想曲》是他的又一力作,在故事中他没有放弃幻想、宇宙和星空的部分,同时又极好地融合了私人历史与讲述,正如一位评论人所言,这本书是“夹着隐匿记忆与家庭传奇的蛋糕。”


2

《诗和它的山水:

中古山水美感的生长》


萧驰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1月


二十几年前在美国留学期间的一次旅行中,萧驰跟随当地人经过了一片空旷干燥、岩石裸露的群山,同行的美国游人表现出的兴奋让他惊讶——那是一种和中国传统书画诗歌中的山水意象截然不同的景观,干裂的大地像在太阳下暴晒的鳄鱼皮肤。那次审美震惊让他开始思考不同文化、社会和传统对于自然之美的不同追求,也让他在异国之景的触发下,得以思考中国传统山水的含义,于是便有了这本《诗和它的山水》。


在书中,作者试图考察了中国诗人在持续正面书写山水自然的头四百多年中美感话语的变化。从谢灵运被贬至永嘉的永初三年(422年)开始,直到白居易在洛阳辞世的会昌六年(846年),涉及了这期间书写山水最重要的十五位诗人。萧驰并未将此项研究视为一项纯粹的文本研究,而是耗时七年,将案头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以实际行动向过往先贤“好山乐水”的传统致敬,同时也为探讨早期山水画和园林中的景观观念形成提供了线索。


3

《棉的全球史》


[意]乔吉奥·列略 著  刘媺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1月


如今作为一种无所不在的原料的棉,在历史上是何时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了全球历史中的一部分的呢?通常观点认为,棉的故事始于18世纪末英国的产业工业化,又或者是19世纪美国奴隶种植园的原棉生产。但如果我们对棉的历史进行一番仔细地考察,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英国华威大学的全球史教授乔吉奥·列略看来,棉的故事应该从亚洲讲起,尤其是中国与印度。早在欧洲之前,亚洲就占据着这种原料和布料生产与贸易的统治地位。西方进入棉的历史叙事,那都是后话了。


于是列略在深入研究后,写成了这本《棉的历史》。在书中,他对于主流的、以欧洲为中心的棉的历史进行了调整,在降低欧洲在棉上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强调了亚洲不同地区的长久贡献。列略在书中既展示了依赖亚洲技术和知识的棉纺织生产进入欧洲的缓慢过程,同时也展示了整个纺织产业是如何重回亚洲的。


4

《给无价的孩子定价》


[美]薇薇安娜·泽利泽 著  王水雄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1月


从天价学区房到国际幼儿园,从价格不菲的暑期海外游学班到结婚时的婚房婚车,国内中产家长对于孩子持续的投入和投资,让孩子们在如今的代际关系中似乎永远无法长大,迟迟未能迎来社会学意义上的独立和成年。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是一种经济上“无用”而在情感上“无价”的存在。如果说教育儿童是一种投资,那么父母为何愿意进行这一项看上去血本无归的投资呢?在美国社会学家薇薇安娜·泽利泽的经典著作《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一书中,我们或许会得到启发。


在书中,薇薇安娜考察了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美国,儿童是如何从“现金关系”中剔除,并完成了儿童生命“神圣化”这一进程的。于是有了一个奇妙的悖论,在一个日益商业化的社会中,儿童却经历了一个逐步的“去商业化”过程,“正常的可爱的儿童,不论是在什么社会阶级,都属于生活化的非生产性世界,在此他们上学、游戏,并从家里拿钱。”围绕上述论点,薇薇安娜从儿童的死亡、童工、涉及儿童生命的经济和情感价值的三种制度(儿童保险、儿童意外死亡赔偿以及儿童收养和买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与考察,并得出结论:儿童生命的情感价值增长之日,便是其对家庭的贡献消失之时。


5

《苏联的命运:

戈尔巴乔夫回忆录》


[俄]戈尔巴乔夫 著  石国雄/杨正 译

译林出版社 2018年1月


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当选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这一年他54岁,是当时政治局里最年轻的成员。在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之后,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改革和开放阻止苏联共产主义的退化。他削减军费,对军队的使命任务编制进行调整,主动放弃对军队的领导。吸取斯大林时期专制暴政的经验教训,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改革司法制度和建立法治国家的任务。同时,他主张将媒体审查机制和禁忌逐渐解除:“人们有权了解有关过去的全部真相。必须废除关于档案的禁令,使任何文献都成为公开性的财富,如实地恢复我们所经历过的一切的本来面目。”


1991年秋天,当时的苏联高层召开了党的非常代表大会,希望使党转向社会民主和改革。后来的事情如我们所知,1991年12月25日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时任苏联总统的戈尔巴乔夫被迫宣布辞职,苏联正式解体。在当天题为致苏联公民的电视讲话中,戈尔巴乔夫提到:“在官僚指挥体制的束缚中,社会窒息了。国家注定要操纵意识形态和承受军备竞赛的可怕负担,已经到了承受能力的极限。”


上述种种,都收录在了戈尔巴乔夫的回忆录《苏联的命运》中,在《我是怎么被埋葬的》一章中他写到:“我妨碍着俄罗斯当权者。现今俄罗斯上层采取的方针是巩固自己的‘永恒权力’,以保证他们不受监督的统治和物质福利。为他们服务的媒体污辱改革,把脏水泼在承担着变革和选举这样宏大和有风险的事业的人身上,而这个国家负载着数十年都未曾解决的众多问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苏联已成为前尘往事,但当时涉及的一系列与政治与权力相关的问题仍值得我们深思。这也是在当下阅读戈尔巴乔夫这本回忆录的意义所在。在书中,我们能读到一位曾经的政治领袖、苏联解体的亲历者对于权力的认识和反思。与此同时,如今重回政坛的戈尔巴乔夫也着眼于苏联解体后的新世界,在书中探讨了恐怖主义、核扩散、生态危机等种种问题,此外还剖析了普京的领导制度。


6

《史蒂夫·麦凯瑞:看东方》


[美]史蒂夫·麦凯瑞 著 荣非小 译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年3月


在享誉世界的人道主义摄影大师史蒂夫·麦凯瑞拍下《阿富汗少女》等等著名作品之前,刚二十出头那会儿,他读到了新西兰摄影师布莱恩·布雷克一篇关于1961年印度雨季的图片报道,这个报道神奇而戏剧化,让他印象深刻。当时他心想:“哇,我真的很想亲自去看看。”在读到这篇报道的二十年后,史蒂夫亲眼见到了图片中的景象。从那之后,他与印度结缘。不仅是印度,还有亚洲的其他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等等。在他的摄影生涯中,他曾多次往返亚洲各国,用镜头记录下当地人们的面孔、姿态、表情,以及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的眼中,亚洲永远是彩色的。而在他拍摄的肖像中,人的目光永远和镜头正面交锋,他们的目光直直看进镜头,有的坚定,有的略显迟疑,有的充满恐惧。这些肖像都收录在了这本名为《史蒂夫·麦凯瑞:看东方》的摄影集当中。


虽然将摄影集命名为《看东方》,但史蒂夫眼中的东方却并非那种充斥着异域风情和异国想象的他者,相反,史蒂夫强调,在拍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将被拍摄对象视为真正的人,与之建立联系,而非将他们视为老派的或者是异域的存在。“让我着迷的是生而为人,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我们都是人类种族中的一份子。我们本质上是相同的,虽然我们做不同的事情、吃不同的事物、住在不同的房屋里、说不同的语言。”


7

《装订考》


[日]西也嘉章 著  王淑仪 译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8年2月


“能够被扔掉或者被收藏起来,这说明书籍也是一种物品,我们爱它不仅仅因为它的内容,也因为它的外在形式。……在书籍要传播给我们的指定记忆之上,又附加上了它自身所渗透出的‘物理记忆’,书籍自身故事的芬芳。”意大利作家、爱书之人翁贝托·艾柯在《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一书开篇这样写道。


艾柯提到了书的两种属性,传递思想的文字以及承载这些文字的实体的选取——从封面到纸张,从衬页到书脊,从色彩到印刷,每一个环节的不同选择,都会对书籍的观感和触感造成不同的影响。这本《装订考》,讲述的便是与书籍装帧相关的故事。专攻出版印刷文化研究的西野嘉章,通过分析300本日本近代文学书籍的装帧,为读者讲述了日本、中国以及欧洲三种不同技术、形式与素材是如何影响书籍装帧的。在不同装帧潮流和流派的变化中,我们既能看到日本近代装帧史和出版史的演变,也得以窥视日本近代文学和美术发展史的变化之路。


在电子书大行其道的今天,书籍物理载体的地位正在迅速衰退,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智能手机、电脑或者是kindle等阅读器来获取图书内容。《装订考》一书的意义或许正是提醒读者:书籍不仅仅是其所传递的文字,它的装帧、设计、用纸也是一本书完整美学的一部分。


8

《适者降临:自然如何创新》


[美]安德烈亚斯·瓦格纳 著  祝锦杰 译
湛庐·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年2月


上过高中生物课的我们或许都还记得,自然选择指的是生物的遗传特征在生存竞争中——由于具有某种优势或劣势——在生存能力上产生差异,导致繁殖能力的差异,使得这些特征被保存或是淘汰。高中生物课本也告诉我们,自然选择是演化的主要机制,这叫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耶鲁大学生物学博士安德烈亚斯·瓦格纳看来,自然选择固然神奇,但也有其局限性。它能保留由变异产生的新性状,但却不能创造它们。也就是说,倘若没有大自然对生物进化的助益,其中很多近乎完美的结构可能永远都不会出现,而这种助益,正是生物进化的能力。


瓦格纳花了15年时间,在纽约和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实验室中,对上述“大自然的助益”展开研究。在实验室团队的帮助下,瓦格纳得以使用达尔文时代无法想象的先进实验方法和精准计算技术。通过这一研究,他试图告诉我们,神秘的自然规律就隐藏在每个精巧的DNA里。对于这些自然规律的探索,构成了这本《适者降临:自然如何创新》的内容。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局限性,即无法解释遗传现象,无法回答生命起源于何处;也能看到生命如何从最简单的形式进化出了高级复杂的形式,最后,我们将了解到人类的工程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7 05:02 PM , Processed in 0.03680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