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3|回复: 0

[教育漫谈] 德国人培养孩子独立的秘诀:放任他们争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 07: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位旅居德国的美国母亲切身体验到了让孩子们自己解决争执的益处。


3.jpg
图片来源:RUTH GWILY
SARA ZASKE
华尔街日报  2018年 01月 11日 16:56

德国幼儿园里的混乱场景有时会让美国人难以理解。

我在柏林生活了将近七年,一开始去到这里的幼儿园或育儿中心(在德国称为“kitas”)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这里的小孩一整天都是纯玩。他们不读书,不学算数,基本上无法无天。孩子们到处乱跑、大声叫喊、想怎么玩怎么玩、想跟谁玩跟谁玩。这里只要求他们遵守一些非常基本的规定,如不要打人和不要爬上家具等。老师也基本不会要求孩子们有组织地玩耍。

“这简直是现实版《蝇王》(Lord of the Flies)!”我们这些外籍父母不禁私下议论道。“就是那个孩子吧?”这孩子可出名了。“老师们真应该把他盯紧点儿。”

这样的形象简直与我们印象中“严谨的德国人”截然相反。德国1968年发起的反权威主义运动向旧有的行为方式,包括如何养育孩子发起了挑战。一些教育者甚至设立了完全没有规则的幼儿园。这种极端浪潮如今有所消退,但仍有很多德国人抗拒给孩子们强加纪律。

当然,小孩子们打架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在德国,我女儿幼儿园老师处理冲突的方式与美国很不一样。他们不急于干涉,除非有孩子快要受伤。他们不施加惩罚,不发出警告,不会把顽皮孩子的名字写在黑板上或是从彩虹色的表现光荣榜上摘下来。

相反,德国的老师们会把更多时间花在观察情形上。有时候他们会把孩子叫到一边,跟他们单独谈话;有时候他们会直接和全体学生讲述正义和善良,或是通过朗读相关故事让孩子们间接感受。有的时候他们甚至完全撒手不管。

“孩子们真的可以出色地靠自己解决问题,”一名幼儿园老师向我保证道。

Margarete Blank-Mathieu为德国幼儿教师所写的一本指导手册也赞同这一方式。她写道:“即便会让老师们感到为难或是让整个群体受到牵连,还是要让孩子们自己去争吵”。她还说,争吵对孩子社交技能的发展和自我提升至关重要。孩子们打架的理由多种多样:为自己设定界限,吸引注意力,测试自己的实力(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社交层面),或仅仅因为他们不服输。

孩子们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如何处理这些事情——而德国人认为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们通过互动来学习,而非由大人插足,去惩罚成人眼中的挑事者。

我曾经怀疑过这样的方法是否有效,但后来的确在我孩子身上看到了效果。

六年前我的女儿Sophia才五岁,当时她在幼儿园有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个孩子都很优秀也很有主见——但她们经常吵架,而且经常让Sophia选择阵营。其结果就是孩子们的感情受到伤害。两个女孩多次与她断交,并且扬言不会邀请她参加很久以后的某个生日派对,她经常为此大哭。

孩子们之间的争执如此频繁,以至引起了老师们的注意。他们温和地把这几个女孩带到一边谈话。老师们会问一些诸如“你觉得这么做会让她作何感想?”或“如果你是她,你会怎么做?”等问题。这种“换位思考”可以让孩子们审视自身行为产生的后果,并学会同情他人。

结果并非总能如愿。“如果她们说 ‘我就是不想跟她玩’ ,我们必须接受,”班主任告诉我。“也许她们10分钟后就会改变主意。”老师从来不会施加惩罚或是强行解决纠纷。

虽然在我看来这种痛苦在女儿身上持续的时间有些过长,但这种经历最终让她学会了强有力的应对技巧。到上小学时,我女儿已经成为了公认的“调解人”。直到今天,她很少会受到“坏女孩”的欺负,也不会让自己成为那种人。

而且女儿也不会给她们贴上“坏”的标签——我们同样不该如此。因为孩子中没有谁是真正坏的。他们只是孩子,只是在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并在这一过程中犯了错误而已。

本文作者Sara Zaske是《尊重孩子:一位美国母亲有感于培养自立孩子的德式育儿艺术》(Achtung Baby: An American Mom on the German Art of Raising Self-Reliant Children)一书的作者。该书于1月2日由Picador出版社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4 05:44 PM , Processed in 0.0292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