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7|回复: 0

[影乐之声] 为什么我觉得拍摄《银翼杀手2049》不是一个好点子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17 03: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我觉得拍摄《银翼杀手2049》不是一个好点子 ? 

 2017-11-04 刘竹溪 人物


只有觉得精美的电脑特效和堆砌概念就能构成一部伟大的科幻电影的观众,才会认为《银翼杀手2049》是一部足以跟前作相提并论的作品。





文|刘竹溪

图|网络




如何评价《银翼杀手2049》似乎已经演变为朋友圈里的又一场选边站队。一派人认为,这部电影剧情平淡,而且竟然长达162分钟(未经删减的原版是163分钟),实在对不起票钱,票房的失败罪有应得。而另一派则对前一派的审美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如果看不出这部电影的好,就只能说是不懂电影。

 

票房当然不是衡量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但是《银翼杀手2049》恐怕算不上一部无可争议的佳片。

 

大家可能都知道,《银翼杀手2049》是1982年上映、雷德利·斯克塔导演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的续集,而《银翼杀手》又是科幻作家菲利普·K·迪克发表于1968年的作品《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的改编作品。《银翼杀手》在电影迷和科幻读者中独特的历史地位大概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是它作为科幻电影的先驱性。迪克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60年代。当时科幻小说界的主流仍然是以乐观的态度描写的太空探索、星际殖民,又或者是高度发达的未来地球。不过与此同时也有部分作家开始尝试写出更多元化、更有文学性的科幻小说。后世的研究者把这种改变趋势称为新浪潮运动

 

和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迪克笔下的世界总是光怪陆离。人类和人造人之间边界模糊,颓废破败的城市里,人们生活在独裁者的阴影之中,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虽然他也曾经凭借《高城堡里的人》获得过幻想文学界两大奖项之一的雨果奖,但迪克的大多数生前作品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

 

80年代以后,迪克的创作渐渐体现出价值。互联网、克隆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和伦理问题。跨国公司和政府日益强大,对应的是人自身价值的迷失。以威廉·吉布森为代表的赛博朋克小说开始讨论高技术下的低等人这类的问题。

 

而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等作品,早在赛博朋克作为一个流派引起关注前二十年就已经出版。正因为如此,迪克被后世的读者们奉为先知式的作家。

 

另一方面,雷德利·斯科特在《银翼杀手》中几乎彻底定义了赛博朋克的视觉符号,让这部电影具有了某种宗教经典式的意味。在《银翼杀手》描绘的未来世界里,城市总是巨大阴暗,似乎永远不能摆脱阴霾和雨水;摩天大厦如同城中村里的握手楼一样密集,混杂了多种语言的霓虹灯不分昼夜地闪烁;在城市的缝隙里,各个族裔的市民们穿着奇装异服,人与机器人、改造人、复制人生活在一起,不分彼此。



 

这些视觉影像实在太过鲜明,以至于后世的电影、漫画、游戏和小说都很难摆脱《银翼杀手》的影响。《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看门狗》、《神经浪游者》,在这些经典之作里,都可以多多少少地看到《银翼杀手》的影子。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2017年给《银翼杀手》拍一部续集是一个好点子。

 

从科幻的角度来说,赛博朋克自80年代兴起后,到了新世纪初其实已经渐渐显出颓势。1996年克隆羊多莉诞生,让复制人成为被大众广泛讨论的伦理学话题,1997更深的蓝在国际象棋比赛中战胜人类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令人工智能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更何况最近几年围棋领域AlphaGo又以更可怕的姿态横扫了人类一次),互联网也不再是少数技术宅的专有领土,它走出了笨拙的机箱和球形显示器,通过轻便的手机入侵了每个人的生活。

 

换句话说,赛博朋克讨论的很多话题在80年代初具有先锋性(在60年代就更是如此,赞美菲利普·K·迪克),但是在三十多年后,它们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科幻文学和影视最需要的惊异感,在赛博朋克这个类型上已经大大削弱。

 

从视觉角度来说同样如此。《银翼杀手2049》所呈现的视觉元素,在最近三十年以来已经通过无数的作品深入人心,它最多也就只是做到在当代的电脑特效加持之下变得更加精致而已。

 

具体到剧情,续集也并不能说特别让人满意。全片的一个核心剧情是三十年前第一个复制人婴儿是谁,牵连出几方不同的立场:洛杉矶警察局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要消灭掉复制人反抗军;华莱士公司为了研发可以生育的复制人去开拓外星殖民地,要夺走这个孩子;而复制人则视这个孩子为某种弥赛亚式的救世主,要隐藏孩子存在的秘密。复制人警探K则在几方争斗的缝隙中越陷越深。



 

先不去问中间这三十年几方势力都去干啥了,就影片呈现的内容来说,各方的行为逻辑都有薄弱之处:洛杉矶警察局把剿灭复制人的重担全权委托给一个复制人警探,而且连一个搭档也不给他配,不管是出于K的安全,还是任务本身的安全,这都很反常。但K后来反馈已经找到了第一个复制人小孩后,他的上司乔什警督并没有确认任务是否真的完成,反而让K离开了。当最后华莱士的复制人副手拉芙前来寻找线索时,乔什警督却全力反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如果说警督是一个同情复制人革命党的人类,那么至少在电影前半部分中缺乏必要的铺垫。

 

在华莱士一方,他要寻找复制人可生育的秘密,一方面是为了造出更有利于外星殖民的工具,另一方面恐怕也是为了满足他扮演神明的中二病欲望。这里的问题是,生殖力既然对于复制人革命党来说已经重要到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去隐瞒,那么如果华莱士真的造出了可生育的复制人,就不怕革命党来窃取这个秘密吗?而且华莱士的副手拉芙在最后终于定位到里克·狄卡时,在已经击倒了K警探的情况下,竟然不补一枪杀掉这个已经知道太多的人,反而就优哉游哉地带着狄卡走了,还踩坏了人工智能女友乔伊的存储器,让K满怀怒意,留下一波反杀的机会。

 

在复制人革命党一边,如果他们认为第一个复制人孩子安娜博士很重要,那么,究竟是象征性的重要(也就是说她仅仅是一个精神领袖)还是实质性的重要(也就是通过她获知变种人自我繁殖的秘密)。如果是后者,三十年来革命党似乎从没有试着去研究安娜博士的秘密究竟何在,只满足于让她隐藏在一个免疫舱里制造记忆场景——从剧情中来看,进入免疫舱所在的区域似乎毫无难度。如果是前者,安娜博士也从未进行过任何主动行为。另外,K和安娜博士的过去也经不起仔细推敲。如果K关于小木马的记忆来自安娜博士的真实记忆,那么安娜博士看到K的记忆时,应该会知道这段记忆来自自己,那么她对于整个偷天换日的计划到底是知情还是不知情?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卷入?她对于自己的命运有没有自己的看法呢?

 

有些观众会津津乐道于AI乔伊的全息投影找来妓女玛丽叶特作为自己的替身跟K鱼水之欢的情节。没错,这一段全息影像和真实妓女微妙的同步率颇为有趣,但是这段情节本身却并没有超越近年来一些类似题材的电影,例如2013年的《她》。



 

K自己也非常怪异。导演先是生怕观众猜不到一般,用刻着出生日期的小木马不断地让观众和K一起认为我就是那个天选之人,最后再逆转到安娜才是天选之人。逻辑漏洞先不说,K如何去认识自己的身份?电影开头,他一方面在屠戮同类,但内心却饱含挣扎,生活中备受歧视,职场上也不敢正眼看人类同事。他认为自己是天选者之时,有没有想过是否要加入革命阵营?而幻觉破灭,发现自己只是被人利用之后,又该如何自处?这一部分几乎没有什么讨论,K为了拯救狄卡几乎搭上自己的性命,为的是什么?最后仅仅是让父女两人隔着玻璃见一面而已。

 

从电影成品中可以看到制作者的摇摆不定。一方面想要靠近亲情、爱情这些大众更容易理解和共鸣的俗套设定,但留下了诸多的漏洞;另一方面想要继承科幻的先锋精神,却被过于人类式的思维拉了后腿。最终成为在普通观众和死忠科幻读者两边都不讨好的尴尬之作。只有觉得精美的电脑特效和堆砌概念就能构成一部伟大的科幻电影的观众,才会认为《银翼杀手2049》是一部足以跟前作相提并论的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3 02:20 AM , Processed in 0.11658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