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第129期:最后的代课教师
凤凰图片 2017-10-26
大凉山深处,一人,一驴,七个小时踽踽独行。穿过荒无人烟的密林,踏过溪流、石块和泥泞的小道,郭普全用驴将6个孩子的“营养餐”,从两河乡中心学校送到俄洛村教学点。作为全乡最后一名代课教师,郭普全把人生中最宝贵的28年时光,安放在了这个偏远贫困的地方。北青深一度 蒲晓旭/摄(本栏目由华夏银行特约)
四川甘洛县两河乡泥觉村,现年49岁的郭普全站在一间废弃教室的黑板前,他曾在这里为泥觉村的孩子们授课。1989年第一次来到泥觉村代课时,郭普全才21岁。郭普全是四川雅安汉源县铁厂村人,尽管只有初中学历,但在当时已是村里文化最高的人之一。随着当地对教育越发重视,孩子们都被送至附近的田坝镇上读书。泥觉村教学点也于2012年关闭。
因为村里条件简陋,教室几经更换。这是郭普全刚到泥觉村代课时使用的首间教室,他曾在此教十几位彝族孩子基本的汉语和算数。教室由一间羊圈改成,因窗户没有玻璃,冬季冷风往里直灌,只好搬石头堵住,依靠屋顶的透明亮瓦照明。墙壁上,还依稀残留着当年村长用毛笔写给孩子们的激励语——“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
泥觉村里另一处曾被用于上课的教室,如今已经废弃,地上撂着几袋化肥。在代课初期,郭普全不会彝语,孩子们也听不懂汉语,上课十分吃力。比如教他们认识“1”,就数起一根手指连说带比;教他们认识汉字“多”,就捡些小石子或木棒摆成不等的两堆,再对着多的那堆连说带比。而郭普全也试着向孩子们学些简单的彝语,教学双方只能慢慢适应和磨合。
在泥觉村任教几年后,郭普全掂量着每月60元的工资,自觉太过艰苦,索性辞职。老支书阿什克布便和村长两人走了一天山路,赶到郭普全在汉源的老家,请他无论如何回来代课,帮孩子们走出大山。再加之父亲的劝说,郭普全最终返回泥觉村代课至今。图为已退休的78岁的阿什克布。
那时,泥觉村全村人畜饮水全靠一个水塘,但到了为期半年的枯水期,村民们就要走一两公里外出背水。为了留住郭普全,老支书阿什克布隔三差五地帮郭普全背水。十年前,当地政府将两公里外的溪水引入了村。如今,村民们只要拧开水管,泉水就喷涌而出。图为一位泥觉村的女孩在院中用自来水洗菜。
1993年,与泥觉村相邻的俄洛村教学点的老师走了。此后,郭普全在为泥觉村代课的同时,又兼顾起俄洛村的教学。直到2012年泥觉村教学点关闭,他一直是这两所村小唯一的老师。俄洛村教学点的教室设在村委会图书室,虽不宽敞明亮,但对于只有6人上课的村小,教室已足够大。2017年9月30日,郭普全正在讲课,除一名女生缺席,当天共有5人上课。
放学前,郭普全为学生批改作业,有问题的,就当场讲解。郭普全表示,自他1989年代课以来,教过的学生中,已有10人考上大学。在泥觉村,甚至有一家出了3名大学生。虽然这10人都是专科生,但对偏远山区而言已属不易。
放学后,郭普全买了一盘鸡蛋,小心翼翼地往泥觉村走。在他身后,是今年新修的水泥路。虽然现在只给俄洛村代课,但他仍住在泥觉村。因此,每个上学日依旧要在泥觉村和俄洛村之间往返。直到3年前,一位志愿者捐给他一台摩托车,之后他一直骑车去俄洛村上课,单程只用26分钟。只是近期摩托送修了,他还没有取回。
在通公路之前,郭普全一直走的是右手山坳间的小路,他曾被坡上滚下的石头砸中脚踝,也曾几次被后方突然袭击的狗咬伤腿部。郭普全想过将两村的学生合并教学,但两村之间存在一个垭口,夏季泥泞难行,冬季高寒缺氧,孩子们行走不便,于是只好自己每天步行往返三小时,走完这10公里山路。粗略计算,在凉山代课的28年间,他为教育而走的路已达6.6万公里,足够绕赤道1.6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