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防部举行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新闻局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答记者问时表示,歼-20飞机已经列装部队,试验试飞工作正在按计划顺利推进。这是中国军方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证实歼-20服役,中国也由此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宣称装备第四代隐身战斗机的国家。
歼-20服役后,如何使这种先进的隐身战机与现有作战体系融合,尤其是与多个型号的非隐身第三代战斗机配合作战,就成为中国空军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而在这方面,作为第四代隐身战斗机研制和使用的先行者,美国空军身上无疑有很多值得中国空军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教训。
F-22的封闭和F-35的开放要构建一个先进、强大而完整的空中作战体系,实现不同型号甚至不同代战机之间的情报信息交换和共享可谓是至关重要。美军现役的两型隐身战机F-22“猛禽”和F-35“闪电”Ⅱ由于研制年代不同,在数据链系统的设计架构上也有很大差别。这就使得在目前美军空中作战体系中,这两种隐身战机与其他非隐身第三代战斗机之间的情报信息共享,甚至两种隐身战机之间的情报信息共享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效果。
F-22在数据链系统的设计架构上突出低概率截获和探测性能,以保证全机的隐身效果。为此,该机采用了全新研制的机间飞行数据链(IFDL)以及现有的Link 16数据链。IFDL主要用于F-22战机之间在高威胁、全隐身状态下的加密数据传输,由于其采用了窄波束定向天线设计,使得敌方很难对无线传输信号实施截获和探测,抗干扰能力更强。此外,IFDL工作在毫米波段,波长较小,因此其天线以及全系统尺寸、体积和重量也更小,有利于原本内部空间就很紧张的隐身战机布局设计。而Link 16数据链由于采用全向天线,不具备低概率截获和探测性能,只能用于低威胁以及非作战状态下的数据收发。在高威胁、全隐身状态下,F-22战机的Link 16数据链只接收其他平台传来的情报信息,本身不发送任何数据。
F-22战机在作战状态下只能利用IFDL在同型战机之间进行数据收发。
应该说,如果还是按照美国空军当初希望的采购700余架F-22战机全面代替F-15战机的设想,建立一支全部由前者组成的全隐身空中优势机队,那么这样的数据链设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随着F-22战机采购数量的一再压缩,这就意味着该机必须要与其他非隐身第三代战斗机配合作战。而横在F-22与其他非隐身第三代战斗机之间情报信息共享的最大阻碍,就是前者的IFDL+ Link 16数据链设计架构。
F-22战机在作战状态下只能利用IFDL在同型战机之间进行数据收发,而无法向其他非隐身第三代战斗机发送情报信息。这就使得F-22战机在使用上长期游走于空中作战体系之外,而无法与其他非隐身第三代战斗机实现有效的战术配合,极大限制了其作战潜能的发挥。
在今年的“红旗”演习中,同为隐身战机的F-35A飞行员更是抱怨无法利用本机上的多用途先进数据链(MADL)与F-22战机飞行员实现情报信息共享,只能利用最原始的语音对话方式进行沟通。相比之下,F-35“闪电”Ⅱ隐身战机由于研发年代较晚,再加上对于全隐身要求相对有所降低,最终采用了更为先进、开放的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JTRS)+ MADL的组合模式,几乎完美的解决了同型战机之间以及战机与其他隐身、非隐身平台之间的数据传输问题。因此,从近年来美国空军“红旗”演习的情况可以看到,F-35“闪电”Ⅱ隐身战机正在借助现有强大空中作战体系的支撑,发挥出越来越可怕的作战实力。
当然,美国空军也早就意识到了F-22战机在数据链设计架构方面的情报信息共享问题,而且由于IFDL研制年代较早,最大传输带宽只有238kb/秒,远远无法满足现代空中作战的数据传输要求。为此,在F-22战机服役后计划实施的一系列“增量”改进项目中,除了继续提高该机的对地攻击性能、制导武器挂载和发射能力之外,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改进数据链设计。
美国空军第一步先在F-22战机的Link 16数据链系统中加装了新一代战术目标瞄准网络(TTNT)模块,大幅提升了该机在低威胁状态下与其他平台的情报信息共享能力。第二步则是计划在“增量”3.2项目中,为F-22战机加装与F-35“闪电”Ⅱ相同的最新型MADL数据链系统,并且对现有的IFDL进行改进。不过,这一计划能否实施还有赖于经费是否能够落实。毕竟对现役183架F-22战机中的150架实施“增量”3.2升级也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
F-22战机的Link 16数据链系统中加装了新一代战术目标瞄准网络(TTNT)模块,提高了情报共享能力。
F-22+F-15:双鹰组合就在美国空军为提高F-22与其他战机配合作战能力而苦恼之际,波音公司不失时机地抛出了一条妙计,这就是改进现役F-15战机,使其能够更为贴近前者的作战使用要求。这一方案不仅效费比更高,而且短期内就可以实现,波音公司将其称为F-15 2040C计划。
具体来讲,F-15 2040C计划主要对现役F-15战机进行两方面的改进,一是加挂Talon HATE数据传输吊舱。这个吊舱的主要使命就是与F-22战机的IFDL进行数据收发传输,同时还可以利用JTRS和Link 16数据链,实现与其他平台之间的情报信息共享。这样,以Talon HATE数据传输吊舱为中继单元,就可以较为圆满的解决F-22利用IFDL与空中作战体系之间的情报信息共享问题。
另一方面,F-15 2040C计划将对现役F-15战机的空空导弹挂载能力进行大幅改进,使其成为“小型武库机”,以便最大限度弥补F-22隐身战机内置弹舱载弹量较少的不足。按照波音公司的方案设想,F-15战机利用机身两侧保形油箱以及机翼下的复合挂架,最多可以挂载16枚空空导弹。这16枚空空导弹中除去用于自卫的2枚近距空空导弹,余下的14枚全部为中远距空空导弹。
在作战中,F-22利用其出色的隐身性能深入敌方空域,一旦发现敌方空中目标,便使用IFDL与远在己方空域的F-15 2040C交换情报信息,由后者发射新一代射程更远并装备有弹载数据链的AIM-120D中远距空空导弹。之后,F-22实时向空中作战体系更新目标信息,并由F-15 2040C或其他平台向AIM-120D导弹发出修正指令,直至目标进入到导弹主动雷达导引头探测范围内,实现自主导引。最后,再由F-22进行目标毁伤评估,决定补射还是打击下一个目标。
这一作战模式的最大战术优势在于充分发挥了F-22隐身性能出色和F-15导弹挂载能力强大的特点,使得两者各自发挥所长,扬长避短,形成了最优组合。在这一战术中,F-22摆脱了以往单一的“斩首者”的角色,化身为“定位者”——其利用自身携带的空空导弹只能打击数量非常有限的目标,而在全隐身状态下不断提供敌方目标的情报信息,则可以借助己方强大的远程攻击平台对敌方实施近乎毁灭性的打击。这也是如今美国空军竟然敢喊出“穿透型制空”(PCA)这一革命性理念的原因所在。
F-15 2040C想象图,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武库机。
对中国空军的启示对于已经装备歼-20隐身战机的中国空军来说,利用该机执行类似F-22那样的“踢门者”的角色并不难。而更重要的则是让歼-20更好、更快的融入到现有的空中作战体系中。首先,还是要从数据链系统入手,打造一个带宽更高、保密性更强,同时也能够适应隐身战机低概率截获和探测性能要求的JTRS体系。
作为歼-20的后发优势,可以避免走F-22在数据链方面的失误,直接瞄准新一代F-35的数据链架构设计。同时,也要对现役的第三代以及第三代改进型战机,如歼-10A/B/C、歼-11B/D、歼-16等进行相应的设备升级,以便适应与歼-20配合作战的特殊要求。
另外,波音公司F-15 2040C计划的思路也值得中国空军借鉴和学习,可以利用歼-11B/D以及歼-16进行改装,作为支援歼-20远程作战的武库机。我国近年来在远程、超远程空空导弹方面的技术进步非常明显,对200~300公里以上的敌方空中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已经不再是梦想。再加上歼-11B/D以及歼-16本身内部载油量大、航程远、挂载能力强,事实上比F-15更适合作为武库机使用。因此,如果中国空军探索歼-20隐身战机+歼-11B/D或歼-16武库机的组合作战模式,相信会得到比美国空军类似组合更好的战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