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E6ME5dOJ0opHDKfoibxgA04TicU91eysFnuSTIHOEBJWZWLmbBenRnN5zaN706qc1Kgd3xZZKvQj4aQjYT2HIUib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文 | 黄爱东西
岭南园景和东南亚园景有些像,随处可见鸡蛋花树。
最合适的地方,是水边来一棵,或老或嫩,阳光猛烈之下,又湿又热,长得特别好。
开起花来一丛丛满树,花开五瓣,花心黄色外围白色,类似剖开的白煮蛋。这种黄白色的比较香,有红色花的,不太香。
花期长,在广州,四五月一路可以开到立冬。就是有两三个月叶和花俱落,立在地里似一架架奇幻无节制重叠长成的鹿角,说是一堆晾衣叉子聚合出来的造型也成。
拾捡鸡蛋花回家晒干预备煲五花茶是粤地民俗,而用新鲜鸡蛋花和鸡蛋调和,油炸摆盘奉客,是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
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方种得到处都是,原产于墨西哥、委内瑞拉和西印度群岛,总归是美洲热带地区,多为小乔木或灌木,典型的热带花卉,晒不到太阳就只长叶子不开花。
男女们海岛度假要拗热带风情造型的话,夹一朵鸡蛋花在耳边即可,再用力一些,来一个鸡蛋花串成的花环,即可从东南亚光速穿越到夏威夷。
广州随处皆见的鸡蛋花树相当蓬勃,可是多年前和损友莫名其妙去过一趟菲律宾,那里的鸡蛋花树之茂盛,还是震慑了在下。
正经的鸡蛋花树枝伸叶展颇占地方。
三年前,我打算用大号花盆种一小株意思一下,结果墟日遍寻没苗,估计是农家也懒得弄,花农地里的又大。
顿觉有点愕然错乱,如此触目可及寻常物,就是没有现成的,像是悬空开了个嘎一声的玩笑。
当然,反省精神需要有,在大岭南地区只弄个花盆种鸡蛋花,也比较符合犯神经病的标准了,往轻了说就是拧巴,岭南银民赚钱谋生都很忙,当然没有义务来配合一枚神经病。
后来查到这树极容易扦插。按说可以在邻居们花园里掰一杈,可是和他们不熟,另外人家种得好好的,咱去破坏造型,不太开得了口。
于是去和物管商量,请他们同意我去山谷里的村屋小区大花园,砍一根鸡蛋花枝杈,就一根。
征得同意之后,奔厨房揣把菜刀,伙同家中男丁跑下山,围着若干棵鸡蛋花树转悠。
其时冬天,当然岭南的冬天不必当真,随机升温到接近30度是等闲事,像个不会制冷的巨型空调,不过湖边鸡蛋花树仍是全体摆出准时落叶放寒假的姿态。这比较砍得下手,比枝繁叶茂时下得去手。真的就砍了根分杈,更像鹿角。
砍时费劲,弄回家就断成两截,找来一盆沙,浇水把它们插好,放在半阴半阳处。
及至我差不多忘了这事时,到雨水季节的时候,毫无动静的枝杈长出了叶子。
这算是插活了,砍了一杈,变成了两盆。至今长得若无其事地热闹,它们实在是容易活。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E6ME5dOJ0opHDKfoibxgA04TicU91eysFnl1IwstJou6cAd0GF5HTpHEIxEDeXKxnQWwCG0jSqQWfCE7ArKRYz6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到我打算找点诗词歌赋追根溯源地给它们写点什么的时候,又一次愕然:本学渣抱着《历代岭南笔记八种》《番禺河南小志》《岭南随笔》《岭南杂事诗抄笺证》《广东竹枝词》《博物志》一气那个翻,啥也没找着。
不过本人坚信,资料没找着,并不是因为真的没资料,而是因为读书少兼没找对。书里找不着,去论文里找。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南亚热带园植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有篇联名发表的论文,题为《鸡蛋花植物文化和国内栽培历史》,里面的说法和关键词都有聊得很:
一种说法是,七星鸡蛋花茶是广东肇庆的著名特产。位于肇庆的鼎湖山风景区鸡蛋花的种植历史悠久,据传始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利玛窦于1583 年(明神宗万历十一年)进入中国,从海路来,在肇庆建立了第一个传教驻地并传教至1589年,也就是当时新任广东总督驱逐传教士的那年。
若鸡蛋花真是和利玛窦一起来的,那么鸡蛋花在我国的栽培历史长达400余年,但此说法并无文字佐证。
没佐证这事固然可惜,但肇庆市的市花是鸡蛋花,相干不相干地硬是证了一下,顺便也给我私下纳闷他们何以没选著名特产霸王花做市花的想法解了惑。
另一说法是,鸡蛋花最早于1645 年(清顺治二年)由荷兰人引入台湾,由于易于繁殖而普遍栽培,清乾隆年间,台湾将其定名为贝多罗花。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为采集硫磺矿,郁永河自福建赴台湾,其后所著《裨海纪游》(又名《采硫纪游》)文中首次出现关于鸡蛋花(贝多罗花)的记载:“番花,叶似枇杷,枝必三叉,臃肿而脆;开花五瓣,色白,近心渐黄,香如栀子,宜于风过暂得之,近之则恶矣;自四月至十月开不绝,冬寒并叶俱尽。”此后,有关鸡蛋花(贝多罗花)的记载逐渐增多。
鸡蛋花又名贝多罗花,这是个关键词。
乾隆年间的台湾府知府余文仪,著有《续修台湾府志》,里面考据了一通鸡蛋花,该文名为《木兰花歌(有考)》:
“台之草木,……又《使槎录》载贝多罗花云:‘大如酒杯,瓣皆左纽,白色;近蕊则黄’。《采风图考》亦云:‘花外微紫内白,近心甚黄;土人但称为番花,不知为贝多罗也’。考《拾遗记》:‘贝多叶长一尺五、六寸,阔五寸,形似琵琶而厚大’。《寰宇志》:‘贝多结实如椰子’。今所见番花,叶酷似枇杷;其长与阔,皆不及《拾遗记》之半,且有花无实。其非贝多明甚。”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E6ME5dOJ0opHDKfoibxgA04TicU91eysFniat1ialvVAxnhMkdmnvbbIibda1fQZ6cJYqVCgg0jFcMRCq7kH1Lc4RUg/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考据完毕之后的结论抒情部分文字如下:“贝多罗花诗已讹,琵琶形似终如何?就中无实难伪托,佛经欲写空搓那。”
此处应集体联想起那个著名的明朝琵琶梗:某友送枇杷给书画大家沈石田,并附字条:“敬奉琵琶,望祈笑纳。”沈收到的却是枇杷,于是回信:“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 该友见信也是脾气好,作打油诗自黑:“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遂成错别字引发的打油诗名作。
说回鸡蛋花。贝多罗,即是鸡蛋花的梵名,别称缅栀子,夹竹桃科的;贝多,则是菩提树的梵名,别称思维树,桑科的,取叶可写佛经,即是贝叶经。
非要摘鸡蛋花的叶子来抄佛经,按说也不是不行,摘芭蕉叶来抄也行的,然则把鸡蛋花叶混淆成菩提树叶,就是犯迷糊。犯着迷糊再写下白纸黑字,那就是给咱们后人刨小坑了,大伙读着读着,不留神就绊一跤。
出自华南农业大学杨宝霖的《贝多罗考》里说,贝多里面有一种叫多罗娑力叉贝多,简称多罗,所以“贝多”和“多罗”,都是菩提树,鸡蛋花则叫做“贝多罗”。这确是容易搞混,妥妥的也是个坑。
至于鸡蛋花别名缅栀子的出处,是1848 年(清道光二十八年),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浚所著《植物名实图考》。文中有说“缅栀子,临安有之。”文中“临安”查为现在云南省的建水县。离缅甸近。
贝多罗加缅栀子,目前专家们得出的靠谱结论,是鸡蛋花引进我国300 多年,并且可能通过两条路线进入我国:1)由荷兰人引至我国台湾进而扩散至华南地区;2)由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传入我国西南地区进而扩散到华南地区。
还有种香花白玉兰,也很怪,同样四处可见,诗词背书却几乎没有,就算字面上有,也是说辛夷木兰。别名叫做缅桂花,我还没查出它的来路。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E6ME5dOJ0opHDKfoibxgA04TicU91eysFnq7lwDSdYI7qmnciahAibkepaS1F1wtQ6Qvn40uBgeU1Cr9dOq7CoP45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除了说缅甸,缅字还有遥远的意思,比如说:“缅然引领南望。”
林林总总,花自远方来。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大热天看得一头汗,很该祭出五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