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4|回复: 0

[教育漫谈] 刘远举:是时候给班级微信群定规矩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3 0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远举:是时候给班级微信群定规矩了 

 2017-07-21 刘远举 大家


文 | 刘远举


上海一位家长的女儿即将升3年级,语文老师更换,新老师在原有语文老师布置过暑假作业的前提下,又布置了新的作业,为此这位家长在微信群里提出异议。结果却被数学老师和班主任一起反驳。班主任甚至说,有家长认为你干扰了本群秩序,暗示要把这位家长踢出群去。


这条新闻是否真实,尚待验证,但不管真假如何,其反映的现象,相信让不少家长有切身之感。


新闻图:教师、家长群里的争议


当下“家长微信群”已成为每个班级不可缺少的交流平台。其好处不言而喻,老师可方便的通报孩子们在校情况、发布通知,布置作业,家长们有疑问也可在群里与老师沟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类微信群,还存在很大问题,让不少家长有憋屈之感,所以,这条新闻立刻引发了网上热议。

老师与家长的微信群,表面上、理论上的主线,当然是为了孩子的教育。

中国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是免费的,不需要交学费,仅需书本费等杂费,很多老师据此认为,自己的工资是国家发的,所以,不对家长有任何义务。老师的工资源于国家财政,财政的钱源于公民纳税,其目的是为了学生。是有了学生才需要有老师,而不是有了老师才去找学生。


所以,老师对国家负责,具体表现为对学生负责,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对作为学生监护人,作为纳税人的家长负责。一句话,既然官员是公仆,公立教育中的老师的地位自然也类似。

所以,家长群虽然是老师建立的,老师是群主,但老师和家长背后的关系却是工作关系,而且更类似公务员与纳税人的关系。既然如此,群就应该是一个公共领域,而不是老师自己说了算的私人空间。

不过理论总与现实有着差别。微信群里潜在的、现实的主导关系,却是一种权力关系。

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虽然没有明确的权力,但掌握各种资源,比如调动座位、指定学生参加各种选拔、比赛、选班干部等等,甚至老师的表扬、批评都能很轻易的左右一个学生在班级中地位,从而影响孩子一生。既然老师能够掌握孩子,自然这就成为老师对家长的权力来源,而微信群中的关系则是这种现实权力向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

有时候,分析问题本身,就能发现问题的答案。微信群的问题,多数都发生在幼儿园、小学阶段,或许会延伸至初中,但是,几乎看不到高中阶段还有类似微信群问题。一方面,到了高中阶段,文化教育课已经超过家长能力,另一方面,毋庸讳言,更重要也更微妙的原因是,高中生在身体、知识、心理、理智上已经足够大,能够保护自己,师生间已经是一个相对平等的状态,老师的权力空间被压缩,对家长的权力自然也就下降了,于是微信群也冷落下去。

在以前,老师家长联系不便,现实权力的延伸途径受限,比如,学生某次不完成作业,老师也不至于通知家长,往往自己就处理了;老师布置一份作业,也很难让低年级的学生记住500个字的要求;老师要通知全体家长,还得打40个电话。但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微信群使得这种联系更加紧密,老师的权力延伸途径变得更通畅,群发一张图片,群发500个字的要求,轻而易举。这实质上扩大了老师的权力。


所以,微信群里面,本来的主线应该是老师对家长的义务,结果,却反过来,却扩大了老师对家长的权力。某种程度上,目前家长面临的微信群苦恼,或多或少都是由这种权力关系带来的。



紧密的联系,让老师获得了额外的权力,随之产生一系列现象。

在群里即便老师的例行发布,家长也会跟随其后纷纷刷屏感谢,“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太棒了!谢谢老师!”就是一个典型的权力场景。再如,有老师在群里征集班级集体活动的口号,一时间家长纷纷响应,当时没看到的家长诚惶诚恐,赶紧到处求援想几条特别出彩的口号。

老师本身,也会不自觉地被这种权力关系影响。有的老师在群里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动不动就拿学生和家长“开涮”,“家长微信群”俨然成了老师训斥家长(学生)和发泄个人情绪的平台。至于本文开头的例子中,班主任说“有家长反映你违反群纪律”,则是借助沉默的大多数家长来对少数敢于出头的家长施压。

还有些情况,这种权力关系是隐形的。比如,老师在群里布置各种预习,这些表面上的预习实际上是要求家长完成老师的工作。这种现象之常见、之普及,无需多言,家有小学生的自然知道其中甘苦。

很多家长对这种权力关系下的不当行为,既不满也很反感,有家长说“不管是啥时候,只要这个微信群一响,我们马上就紧张,甚至感到恐惧和疲惫。” 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考虑到孩子,反抗是不现实的。

当然,微信群中家长们的问题也很大。攀比、炫富、晒娃、做微商、拉投票、做代购的、甚至滋生婚外情,或者对老师奉承拍马,发红包,还有些家长,不分昼夜在群体向老师提问,对教学指手画脚,影响老师休息。不过,相对而言,家长的不恰当行为,容易被抑制,因为老师毕竟占有很大的主动权。

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微信并不是一个工作用的软件,其以平等、非正式交流、私人化交流为导向的目的,很难承接家长、老师之间的正式沟通需求。与此同时,又有不必要的朋友圈等功能。虽然一方面也使得双方有一些非正式的途径隔空沟通,但这也不必要的敞开了各自的私人空间。所以,最佳的办法是有一个专门用于老师与家长沟通的APP。

建立什么样的运行规则,设定那些禁忌,甚至构建什么样的新平台,才能有序的促进老师、家长之间的沟通,这个问题还有待老师、家长、技术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的多方面探索,必然是一个长期过程。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短期内微信群的一些明确的、普遍的、大众呼吁很高的问题可以被无视、被放任。是到了相关部门解决微信群的诸多问题,给班级微信群定规矩的时候了。

首先,是群的组成。家长在群里面,不是因为老师喜欢他,而是因为老师的工作应该和他交流,所以,每一个家长都有权利加入群中,而老师与其他家长的个人好恶不应该成为把某个家长踢出群的理由。老师与家长有问题,应通过官方正式途径沟通,未经过上级同意不得踢出家长。如果家长的确有问题,也需要采取换人的方式解决。

其次,是群的原则。老师应平等的对待所有学生与家长。不应只发布优等生或表现优异学生的照片,反之,也不应发带有侮辱或者歧视性的照片,比如学生接受处罚的照片。老师也不应在微信群中点名批评学生甚至家长,个别学生有问题可单独与家长沟通。

第三,群的监督。既然微信群是工作关系,那么,可以参考一般工作邮件联系的方式来制定规则。有过邮件联系的人都知道,在工作中,甲乙双方之间的邮件,一般都会抄送自己的上司与对方的上司,顺着这个思路,学校的领导层也应参与班级微信群中。正副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等等,可分别加入几个群。

第四,群的内容。对于老师微信群发的内容,应该限制在日常性内容,比如通达作业、考试等事项。老师不应在群中发布与家长无关的任务型分配,也不得要求家长在文化课上介入。无视家长教育程度,一视同仁的施教,是起码的公立教育的伦理。当然,家长也不得发无关内容。老师作为管理者,对于一些不适合发在班级群里的内容,可以提出警示。

其实,微信群中的行为、权力关系,只是现实的延续,问题的本质还是在于,在低幼年级阶段,老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悬殊的体力、心理、知识、理性上的不对等,但同时却缺乏严格的从职业伦理到行为规范的约束。不解决这个问题,畸形的老师家长关系就会结束。

【作者简介】 

刘远举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4 05:50 PM , Processed in 0.03814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