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8|回复: 0

[哲史艺丛] 好博物馆如何以「情」服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1 08: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好博物馆如何以「情」服人


 2017-07-20 翟锦 人物



这位在读的佐治亚理工学院科技史博士,走访了全美70余座博物馆,曾服务过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9·11国家纪念馆和纽约历史学会。沈辛成自称非业余博物馆爱好者,并将自己对纽约数十家博物馆的实地考察写成一本书《纽约无人是客》。在他看来,博物馆的生命力,不在有多少镇馆之宝,而在于叙事的方式。





采访|翟锦

编辑|张薇

插画|晁春彬




《人物》:你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博物馆的生命力,不在藏品,而取决于叙事的方式,能展开讲讲吗?


沈辛成:读本科时(编者注:沈辛成是北京大学博物馆学学士),我曾在北大赛克勒博物馆做志愿者,我接待过一位外宾,参观后她很愉快,夸我们这个小博物馆比故宫还好。什么原因呢?参观时,她不断发问,追问我许多我答不上来的问题,于是渐渐地,我丢开了既定的讲解稿,开始调用我作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我作为学生的状态出来之后,叙事方式就改变了,她和我都参与了进去,自上而下的谈话变成了平等的对话,双方都被激励着思考,有来有回。这个经验给了我很大启发,那就是博物馆有时候不需要有多少镇馆之宝,但一定要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舒服地说话,平等地交流。


《人物》:叙事方式更多指的是讲解的技巧?


沈辛成:所谓叙事是说,有观点有视角,甚至我认为是需要融入个人情感和个人经验的。整个诉说的过程,所有人的知识和回忆,一同形成了叙事,它是有感情,有个体参与的,而讲解是自上而下,有限定文本的。最后从博物馆走出来,除了收获新知,还能感觉人生变得更丰富,我觉得这是博物馆的最高境界。所以讲解只是第一层,叙事要求博物馆有视角,要带你看世界,而不是局限你的认知。还有就是,个人的经验需要激活,讲解如果无法引起你的共鸣,就不能称之为叙事。


《人物》:像一些美术博物馆,天然与参观者是有距离的。


沈辛成:嗯,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博物馆都提供同一形式的叙事。艺术博物馆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看到它漂亮,这是艺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它第一要唤起的是审美,审美本身是一个体验,这个层面不需要知识。美国的许多艺术博物馆也是这么定位的,所以我也不能一味拿纽约好的博物馆跟我们国家的考古类博物馆比,这也并非我的初衷,我希望的是拓展博物馆类型上的可能性。


《人物》:博物馆应该是优秀叙事空间的观念其实并不新颖,但是国内很多博物馆没有呈现一个应有的好的叙事,甚至参观完一些博物馆后,感觉像是上了一节政治课一样。这问题出在哪儿?


沈辛成: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这个环节其实是最需要学养的。设计者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在叙述的这个层面,需要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艺术史、环境学、跨文化研究的知识。在自省的这个层面,也就是时刻提醒拷问自己我设计的陈列可能会附带什么样的政治话语?」「我是不是需要去消解它?这个层面,需要文化批评、文本解读的后现代理论、符号学。


之所以没做好,一个原因是我们常常把叙事理解成更花哨的陈列,于是会大量引入触摸屏,或者把展室氛围弄得特别漂亮神秘,虽然这些都没错,但未必能构建好的叙事,这不是多媒体能够简单解决的,因为你还是看不到有人在给你说他的故事。一个好的叙事空间,我个人认为应该着重看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个人史的尊重,对于博物馆展品的相关个体应该有研究,比如展出瓷器,博物馆不仅应该激发审美体验,还可以详细地展示制作工程,凸显瓷器后面的匠人,他们讨生活的日常,甚至他的妻子孩子,孩子要不要上学,有没有学区房,这就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切入口。


还有很重要的是,鼓励观众把个人的记忆和知识带入陈列。比如9·11国家纪念馆,它有一个很巧妙的设计,观众看完展馆后,可以到一个小录音间,描述9·11事件发生当天,你的想法、回忆和故事,说什么都可以。录音录完,会被选出来在展厅的入口处播放。你会感觉个体的叙述是被尊重的,每个个体的经验都能够成为记忆殿堂的一部分。


《人物》:说到美国「9·11」国家纪念博物馆,它是怎样来讲述灾难的?这类博物馆的叙事难点在哪里?


沈辛成:有一个狡猾之处是,博物馆光影的设计,很暗,很压抑。里面的展品,比如双子塔上断裂的天线,被烧了一半的消防车,大火后弯如老树的钢梁,都被当作艺术品展陈,给观者带来很大的视觉冲击。之所以说它狡猾,是因为它激起的不是理性的思考,而是情绪,引发你的本能,让你看到就觉得恐惧不安。好的博物馆要你共情。 


讲述9·11历史事件的陈列在一个不大的展厅里,叙述的每一个环节,博物馆都刻意回避任何涉及立场的话语,这是第二个我认为很狡猾的地方。因为9·11事件本身有很大的叙事难点,成因复杂,源头很早,政治上敏感,从人道主义来说当然是灾难,但从地缘政治来说,多少有点罪有应得。所以这个陈列狡猾在,不讲复杂的政治,不假定自己的政治观点是正确的,但它要用情感包围你,吞没你,这会让你自发地反感恐怖主义。雕琢字句,有时候无招胜有招,我想这可能是9·11博物馆对我国这一类博物馆的启示吧。 


《人物》:相比于中国,美国的历史很短,这会怎样影响到美国博物馆?在你看来中美博物馆的明显区别在哪里?


沈辛成:每个国家有自己不一样的历史进程,文物的性质也不一样。我们国家的博物馆主要是考古博物馆和名人故居,而且考古文物非常多,必须要找地方安置,所以很多博物馆主要功能就是储藏。美国并非没有这样的博物馆,关于印第安人的博物馆,大多其实也挺一般的,因为文物的性质让叙事很难变得出彩。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纽约之外的美国城市,也没有很有机的博物馆格局。博物馆的叙事做得好不好,不是中外之别的问题,而是纽约这个城市恰好做得很好。纽约的博物馆面貌形成都是很有机的,因为对于这座城市来说,19世纪和20世纪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社会变化也很剧烈,所以这些在我们看来很年轻的文物和历史,都成了被纪念的对象,比如下东区移民公寓博物馆,对物质生活史有意识地去保留,最后呈现出来的故事就是很有意思,很可亲的。


《人物》:还有什么是中国的博物馆所欠缺的?


沈辛成:社区性质的博物馆也是我们欠缺的。社区一词,有别于居委会、街区的概念,而是一个社群(community)的活动范围。像纽约SOHO的莱斯利罗曼同性恋艺术博物馆,同性恋人群长期活跃于此地,而这种微型博物馆也是服务于本地社群的。同样的,比如美国在美华人博物馆,哈林区画廊博物馆,它们都着重陈列华裔或非裔艺术家的作品,这样带有种族特点的社区性博物馆,我们国家没有。我们现在也有一些好的实践,像北大赛克勒做毕业主题的展览,服务于北大本校的学生,那个陈列就有温度,讨人喜欢。


所以说,我们与国外博物馆存在的差距,并不是数量上的,而是类型上的。不是因为我们的博物馆比别人无趣,而是因为我国的文物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先满足储存功能,纽约的博物馆没有这方面负担,所以在叙事上更自由,更贴近人。如今我国观众已经对博物馆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博物馆从业人员也不能停留,不进则退,博物馆人的脑子,得比观众转得更快才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7 01:48 PM , Processed in 0.02874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