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了一篇女人应该洗碗吗?
最没想到的是,大家的留言,都是这样的:
更没有想到的是,因为大家的留言,真的有一家洗碗机品牌找到了我。
太感动了,鞠躬感谢小岁月的粉丝们!(我真诚地放出了福利,没耐心的可以直接拉到文末看福利)
本文是来自美的洗碗机的约稿,而我想要讨论的,是在洗碗文章中,一位读者的来信。
* * *
她是一位新进全职太太。
应她的要求,我对部分事实进行了模糊处理(因为她的先生也是山河小岁月的读者),请不要对号入座。
* * *
做不做全职太太,是个人选择。
但我要讨论的,是一直以来的女性角色的困惑。
家庭 or 工作?女性应该更偏向哪边?
这个问题,几乎被讨论了一百年。有趣的是,张爱玲和苏青,也曾经聊过。
那是1945年的二月。
这一年,张爱玲被小报骂成“女汉奸”,很少出门,躲在公寓里写《描金凤》,而苏青则刚刚离婚,“从家庭妇女变成了职业妇女”。两位各怀心事,却都是当时上海的最当红作家。记者一上来,就对苏青提出了一个问题:
“苏女士是不是主张妇女应该回到闺房里去? ”
在苏青和张爱玲的年代,新潮的民国知识女性,都认为职业妇女“是神圣的,待在家庭里是难为情的”。苏青的观点是,职业妇女的生活非常痛苦,因为职业妇女“除了天天出去办公外,还是兼做抱小孩洗尿巾生煤球炉子等家庭工作,不像男人般出去工作了,家里事务都可以交给妻子。”但是,社会对于职业女性并不宽容,和男性竞争,还要兼顾家庭,实在是太辛苦,不如回归家庭。
对于这个问题,张爱玲显然谨慎很多。她只是提出,不能因为外面人心险恶,女性在职场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就敦促女性回到家庭。因为“如果因为社会上人心坏而不出去做事,似乎是不能接受现实。”
正在做着职业妇女的苏青支持全职太太,这是否有点“城里的人想去城外”呢?
* * *
苏青的观点,需要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去。
首师大的余华林老师曾经在《论民国女性对职业与家事的两难抉择》里说,当时的民国职业女性,基本上都属于“两手都要抓”的尴尬境地,以一个小学教员来说:
譬如一个小学女教师,每周担任一千七八百分钟的教课,事先既要预备功课,上课时要大声讲解,课后的作文簿、日记簿、默写、大小习字本,以及各种笔记簿,平均每天得改上上百来本本子。如为级任,更要负管理责任。到晚上回家还要带小孩子,烧饭,洗衣,稍有空暇,还得缝补孩子的鞋袜,编织毛绳衣衫……
另外,当时很多工作,都会人为限制女性的婚姻,如果结婚,则不能继续工作。于是,很多女性不得不选择独身。余老师曾经引用了萧乾的回忆:“早在三十年代我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就注意到那里的女教授大都是独身的(冰心是仅有或不多见的一个例外)。原来妇女一结婚,立刻就丧失教书的资格。那时协和医院的护士学校有一项极不近人情的规定,学员不但在学习期间,甚至毕业后若干年内也不许结婚,否则立即取消护士资格。”
但归根结底,还是社会对于女性的看法——不管你工作与否,家庭都应该是由女性来负责的。
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中,家务是必修课。女子中学的课程,还特设家事、园艺、缝纫等科目;各省及中央所办的女子职业学校,大概总不外家事、烹调、缝纫、蚕桑、缫丝、编物、刺绣、摘棉、造花等课程——当时的人,把这些学校称为“贤妻良母养成所”。
1940年,中国曾经掀起一股“妇女回家”风潮,这股风潮的发起者和支持者,是一批直男。他们的观点,直到今天,仍然是带有普遍性的:
有意思的是,这场论战,一直到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没有结束。
* * *
我无法回答你“是否要做全职太太”的问题,但我想,在你下决定之前,应该想清楚几件事情。
第一,全职太太,并不是一个身份,而是一份工作,一份全新的,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工作。这一点,日剧《问题餐厅》里曾经说过:
第二,既然是一份工作,那就请你把这个选择,看成是一次跳槽。而不要认为,回到家庭,地位就比做职业女性要低。做主妇也是人生选择,是自由意志的体现,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摆正这个位置,你才能更加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这一点,《问题餐厅》里的三千院镜子,曾经说过类似的观点:
第三,无论做不做全职太太,都可以和先生谈论你的困惑。直男都是粗线条的,但从你的描述来看,你的先生似乎是很尊重你自己的意见的,要不然,也不会和你再三商量(要不然,也不会订阅山河小岁月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