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4|回复: 0

[生活漫谈] 李舒:范雨素一红,老爷们不开心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27 07: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范雨素一红,老爷们不开心了 

 2017-04-27 李舒 山河小岁月

我其实很不愿意写这篇文章。


《我是范雨素》成了这周最大热门,我这人最怕追热点,因为我绝对属于慢热,而且,关注的都是过去的事。


范雨素的文字有她的力量,当然,人们更关心她的人设:“育儿嫂”。



我觉得挺正常的。小时候,如果一个天天考100分的优等生考了100分,大家都觉得习以为常,但一个之前没上过一天课的插班生一上来考了80分,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是神童。


当然,企图把“育儿嫂作家”这个帽子长期扣在作者头上的人,另当别论。


人心如此,别动不动就谈“消费”,人民群众欢欣鼓舞一下来自人民的文学,这难道不行吗?


但这都不是我想谈论的。


我的愤怒,来源于老爷们对于这篇文章的群殴,和菜头老师连着写两篇文章,并在评论区大战粉丝。我一向尊敬的孙旭阳老师,这次也坐不住了。大家都变成了小学/中学/大学语文老师,逐字逐句指出她的文字出处,她的缺陷,她的文字局限性……



这种群殴,看着很眼熟。


八十年前,也来过这么一回。


东北姑娘张乃莹,没上过几天学,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文学教育。她的青年时代,就是不断逃亡。家里安排的包办婚姻,她不愿意,于是逃跑;被抓回来,族人认为她“丢人现眼”,要把她打死,在七婶的帮助下,她再次逃跑;和男人私奔,钱花光了,她大着肚子,男人和她说,你等等,我回家去取钱。


一去不返。


旅馆老板跟她说,再不还钱,就把她卖到低等妓院里去。这一年,张乃莹22岁。


幸亏一场大水,她得以再次逃脱。依旧贫穷,没有钱,没有吃的,三天两头挨饿。她吃的是黑面包就盐,为了换一点钱,就拿着三角琴在街头卖唱,但同时,她也开始写作。


23岁那年,她写出了这样的文字:



你也许已经猜出来了,张乃莹,就是萧红。上面的这段文字,出自她的第一部小说《生死场》。


但你也许不知道的是,《生死场》的原名叫《麦场》,最后是自费出版的,出钱的是鲁迅。我想,鲁迅出钱并且为萧红写序,应该不是因为萧红是“从东北县城逃离的无业失足少女”,而是那样的文字,打动了鲁老师。


不可否认,萧红曾经受过一些基础的教育,但她写的那些文字,有着异常鲜明的基于个人天赋的自发性主动,就像萧红研究者葛浩文说的那样:


萧红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并不是一种理想化的、充满爱国热情的浪漫的战争图景,而是它对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人们身上产生的孤独的、极端的个人化的影响。


鲁老师之所以为永恒的鲁老师,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包容的看待年轻人的文学创作,只要有才华,他都欣赏,他都愿意帮助。



但在萧红的朋友圈里,鲁老师是少数派。多数派,并不赞同萧红的写作。更糟糕的是,这些多数派,是萧红的前辈、朋友,还有爱人萧军。


虽然萧军曾经是萧红文学上的引路人,但在创作上,萧军非常看不起萧红,他认为,文字是应当为革命服务的。要写“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是他们那一代左派作家圈子的主流。萧红《生死场》的后半部分,多了许多“抗日救国”“爱国军”的情节,明显看出生硬和不协调,这大概算是萧红妥协的痕迹。


很快,萧红决定,不再妥协了。


在左派作家们纷纷奔赴延安的时代洪流中,萧红公开提出:


作家不属于某个阶级,作家是属于人类的。


这个论断,在当时看来,就是和左派作家的决裂。所以,她的朋友爱人,在当时纷纷站出来批评她,伤害她。高原指责她不注意政治影响,犯了不可挽回的严重错误。舒群劝她去延安,萧红说,自己对政治斗争十分外行,在党派之争上,总是同情失败的弱者,因此,她不想也不愿意去什么延安。


大家对萧红完全失望了,他们说,萧红的写作局限性是突破不了的。又有人提起萧红的过往,啊,你看,她从前和男人私奔啊,明明不喜欢那个男的,还被他搞大了肚子,她是一个脑筋不清楚的人。



她被完全孤立了。她和萧军分手之后选择的爱人端木蕻良,也被大家认为是软弱而不革命的“富家少爷”。确切的说,为了自由的写作,她只能被迫离开那个圈子,离开红色文艺中心,由重庆到香港,继续写作。


以文立命,萧红最终写出了自己的生命体验。虽然天不假年,她留给我们的,只有《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临终前,她遗憾自己“留待半部《红楼梦》,给别人去写了”。


八十年过去了,我们依旧记得萧红的作品,而那些当时成为主流的左翼文学呢?大多成了废纸。



范雨素当然不是萧红,她的文字,还很生涩,还有许多可以进步的空间。但她和萧红最大的相同点,是她们把写作看得很纯粹。写作是一种平等,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东西,是一种情感的诉求。


而现在,她刚刚写出了一篇文章,群众们对于她文字中的灵性给予鼓与呼,有什么不对呢?我多么希望她能够收下这些鼓励,然后继续坚持写作,写下去,也许会比现在写得更好更成熟,这是她和我们共同的幸运;也许没有比现在更好,那也没有什么关系,她本来也没打算成为一个职业作家。


她已经被文学救赎了,在她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种温暖,这种温暖的源头,是文学。


难道因为她是一个育儿嫂,她就没有表达这种温暖,没有写作的权利了吗?


同样的,难道因为范雨素作为一个育儿嫂写了一篇文章,群众们看了,就没有感动的权利了吗?


我认为,大家能够通过这件事,重新开始讨论文学,重新开始阅读文学,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天大的好事。


我不知道老爷们为什么这么愤怒。


只有一种可能,他们从骨子里,自卑。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5 06:16 AM , Processed in 0.03870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