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苏更生
村上春树是个极其倒霉却又走运的作家。说他倒霉,不止是因为他每年陪跑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说他自写作以来,一直被严肃文学界否定;说他走运,是因为世界上很少有作家能把单本书卖到千万以上销量。这种叫座又不被叫好的作家,在畅销书界太多,但村上却从不认为自己是其中一员。
最近在读村上春树的最新随笔《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虽然是本随机集,被称为村上的私人写作回忆录也不为过。村上春树以《且听风吟》出道,拿到了成为作家的入场券,写作至今35年。当时他还是个酒吧老板,酷爱音乐,得知小说发表,颇受好评。不久便将店铺转让,搬到郊区,开始职业作家之路。
按照村上的描述。这35年里,每年他会有段时间要写长篇小说,一旦开始,不完成前绝不停止。他每天的生活状态是这样的,“我每天写十页原稿,非常淡然……早晨起床后,沏好咖啡,伏案工作四五个小时。一天写上十页,一个月便能写三百页。单纯地一算,半年就能写出一千八百页。”结束小说写作,村上也会留一段空白期,除了删节和修改小说,便翻译英文,写点其余的专栏文章之类。蓄力一阵子,又开始写起小说来。大体来说,这35年循环往复。
他在书中引用了伊萨克·迪内森的话,“我既没有希望也没有绝望,每天写上一点点。”
如果真是如此,到也是一桩奇迹,但很明显,虽然村上在写作上践行这一信条。但作为作家,他对评论的反感和不满也很多。村上两次被提名芥川奖而落选,书店竟然有《村上春树为什么没能获得芥川奖》的书。他深感咄咄逼人。
▲ 村上春树及其著作《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村上在书里说芥川奖是个出版机构设置的商业奖项,若说没有商业运作的成分,便是撒谎。日本人说话向来含蓄,说到这里也是非常不高兴了。他不仅对奖项本身不满,对于文学评奖本身也抱着怀疑的态度,看到某个权威机构自上而下的视线,发出了“颁奖给你啦,速来领取”这样的事也不能认同。
当然了,当村上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的时候,他也没有不去领奖。
这种销量和评论的反差从村上口中说出来,简直有撒娇的意味。他在书中露出一股被日本文坛排挤的怨念。这不仅仅是个怨念,因在国内遭到诋毁,他一度搬到美国,又顺利地打开了美国出版市场。
说起来,这不是村上狭隘,在我看来,反而认为这是人之常情。
人们往往倾向于美化各种成功人士,要么甘于贫穷、要么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磨炼技艺,要么视金钱和奖项为粪土,总得想像他们和和普通人不一样。不然呢?为什么他们能成功。
其实并非如此。村上春树销量上所创造的奇迹,当然与他作品的魅力有关,但这也不能替代他在商业上做出的努力。书中有节提到他赴海外,与纽约翻译、出版界人士交往的故事。其中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村上提到,“不论什么事,随意交托给某人,说上一句,那好,接下来就拜托您啦,这样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在某个阶段都必须自己担起责任、勇下决断。这么做既耗时费力,还需要某种程度的语言能力……在这个(美国)尚未开拓的市场,从一张白纸开始究竟能做出多少事情来呢?反正先全力以赴再说。”
这段话展示了村上写作之外的见识。人们往往认为作家只需写好作品,其余交给出版商去做即可。但村上并不这么认为。这种凡事亲力亲为的商人与只在郊区写作的作家,是同一个人。
▲ 坚持跑步的村上春树
写作35年,赞美、诋毁、争议,村上春树见得够多了,见的更多的是不断出场的作家。他在书的开篇中写道,“若要问着二三十年间出道的人,如今还剩下多少仍然以作家为业,坦白说这个数字并不太多。不如说其实为数甚少。多数新进作家不知不觉间悄然消失了,或者厌倦了小说创作(可能这种情形更常见一些),或者觉得写小说很麻烦,转而投向了其他领域。”
这段话被村上写出来,实在触目惊心。写作这种聚光灯下黑白两界俨然自分的行当,充满“一夜走红”、“天才之作”、“xx后继者”的神话,但留下来的人,确实那么少。
如今再看村上春树的这本写作回忆录,不管承不承认他写的好,却也觉得他是真诚可爱,每日写作,坚持数年,确实难得。毕竟这个行当这么残酷,能写上35年,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作者简介】
苏更生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书评人,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