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3|回复: 0

[哲史艺丛] 廖伟棠:西游伏妖篇,缺乏世界观支持的马戏团风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31 09: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廖伟棠:西游伏妖篇,缺乏世界观支持的马戏团风格 

 2017-01-31 廖伟棠 大家


文 | 廖伟棠


我不是星迷,也从来对什么“你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一说不感冒。可能是因为我始终没有过在内地的文青经历,朋友们动辄十刷的《大话西游》,我只看过两遍,还是香港版的《西游记之月光宝盒》,所以我对周星驰或者刘镇伟的一切西游续编,都颇带冷眼看待。

但今年的贺岁片《西游伏妖篇》令我期待,是因为导演是徐克。毋须讳言,如果说看周星驰电影需要圆滑一笑,看徐克则需要披沙沥金,尤其他近年作品,他始终是一个技术时代的游戏者——他借电影技术实现自己的颠倒梦想,和周星驰借“情怀”来报复童年,其实没什么两样。

操控着技术、在周星驰借降魔篇奠定的暗黑西游世界里肆无忌惮地驰骋的徐克,骤眼看像极了影片中那个化身比丘国国王的小鬼头红孩儿,他和周星驰始终在实践八十年代香港娱乐电影的金句:“最紧要好玩”。此外,就没有什么此外了,因为实际上他不是红孩儿而是被红孩儿和孙悟空玩的唐僧。

如果说降魔篇还有不少深入孙悟空和唐僧的心魔之中进行残酷探究的实验,伏妖篇则徒余一种虚无。对经典的第一次反转,是创造(如《大话西游》),第二次反转,是叛逆(如降魔篇),但反转再反转再反转之后,便是一种筋疲力尽的虚无——就跟伏妖篇粤语版里演员们不时用“妖~”字代替的脏话一样疲软。这样一种解散一切的无赖态度,其实是反暗黑的,因为它用很多奇技淫巧遮掩了暗黑当中悸动着的可能性。

在有心人眼中,西游伏妖篇的前半部大开大合,铺陈了大量可能性:延续前篇的那种师徒之间的尔虞我诈发展到互虐相杀,心结重重如何解开?动辄灭户屠村的周星驰式变态情结又如何辨证成为一种宗教上的警世顿悟?隐忍不露的大反派如何和伪善的正派构成反讽?这些如果回到《大话西游》里巅峰期的周星驰和刘镇伟手上,都可以变成剧力万钧、使人耿耿于怀的主题创造。但这一切在电影后半部的倾泻中泥石俱下,全部得不到回应。

成也徐克、败也徐克,周星驰在伏妖篇的确只是贡献了一些老梗,这部电影整体而言是徐老怪的才艺表演。徐克从新蜀山剑侠到狄仁杰系列,都是新技术的沉迷者,却正因为技术的发达,导致了编剧的松懈,狄仁杰还有一个推理破案的基本框架,到西游伏妖篇就七零八落了——“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剧情发展最能表示徐克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一个地方,就是师徒将计就计、引蛇出洞的关键转折点,一下子把前述种种颠覆归结回充满正能量的打妖套路上去,而师徒身上的妖魔却被忘到了爪哇国。



“最紧要好玩”、“走精面”(耍小聪明),这也是香港很长一段时期的“市民智慧”,在上世纪后半截香港文化中浸淫长大的周星驰和徐克,对此可谓烂熟在胸。当我们对意识形态和高大全美学心生厌恶的时候,我们绝对欣赏这种小无赖的态度,徐克在《笑傲江湖》里对日月神教的解构甚至令人击节。但同样是游戏解构,《智取威虎山》就显得是老虎身上挠痒痒,机动要塞、飞行大梦等徐克元素,还是轻易地被主旋律叙事吞没。

这就像那种上世纪的香港市民智慧碰见这个世纪的复杂政治现实一样,老一代人的无论虚与委蛇的技巧还是CANDO精神,面对新的社会规则显得束手无策。徐克在北上以后,实际上陷入了对内地文化和香港文化双重的隔山打牛——力气够大,却始终无法触及观众的心。

徐克一再祭出他在华人电影中独一无二的奇异想象力来试图应付一切题材,我称之为一种马戏团风格,但西游伏妖篇就展现了马戏团风格缺乏世界观支持的最坏可能性——这种风格最初见于费里尼、寺山修司这样的大师,蒂姆伯顿只是前者贪玩的学生,徐克则是后者的一个发挥更不稳定的怪同学。

受制于西游记原著,它的所有续作基本离不开“悟空”——领悟“空”的境界这一世界观,表现最佳是董说《西游补》,其余一般都流于“色即是空”这一泛泛。落到像徐克这种极致的感官形式主义者手中,往往就变成了炫色忘空,这无可厚非,现代主义艺术一大突破就是“形式即内容”,既然这样你为什么不玩尽一些?说到底,徐克的怪永远要俯首贺岁片的庸。



西游伏妖篇中有不少看似徐克和周星驰拿自己自黑的隐喻,也算是“最紧要好玩”精神的随手一笔,但也有的能让人深思。比如师徒进入了比丘国,遭遇九宫真人的一刻,那就是背负市井文化的流浪艺人遇上宫廷魔术师——周星驰遇上徐克,这种格格不入,理应撞击出更多奇葩的光焰才对;然而那个纯技术手段制造的数码娃娃红孩儿,使一切应该好好讲的故事,都沦为了儿戏,甚至不“好玩”。这,也未尝是传统艺人遭遇巨婴消费者的一声无奈叹息,也难怪唐僧长叹一声:我还有什么招数?

面对电影的视觉奇观时代中,红孩儿“再来一些厉害的表演”这不断的索求,徐克等导演只能穷尽心思在形式上疲于奔命,没想到跳出这一逻辑才是王道。二十多年前,《大话西游》就是毅然跳出了贺岁片套路和华人观众对经典对搞笑的惯性期待,一洗当时华语喜剧的肉麻当有趣和暗藏说教的惺惺作态,成为开风气之先的杰作。而今天,这个外表更狂暴的悟空,却也更容易驯服,实在可恼、可憾。

原标题——西游伏妖篇:永远战不胜的红孩儿

【作者简介】 

廖伟棠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香港作家,诗人、摄影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7 10:29 AM , Processed in 0.02581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