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3|回复: 2

晚清民初文坛掠影(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7 0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multanueously,留日学生也不逞多让,在不断扩大自己的阵地,为文学界贡献了两大对峙的阵营: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文学研究会

 

一九二零年十一月,北大。另一位“无产阶级文学”巨擘粉墨登场:沈雁冰(茅盾)被任命为《小说月报》主编,翻新这本鸳鸯蝴蝶派杂志。

 

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正式成立。一份宣言三个原则:a.联络新旧文学拥护者的感情;b: 增进外国的知识;c.建立著作公会的基础。

 

L.Lee认为,这份宣言是里程碑:a宣告了现代中国作家的正式出现,他们要为新文学团结一致。b 响应了《新青年》的主张:旧中国的传统不够,要广泛借鉴西方。C 提出了一个真正前所未有的新立场:当文人应该是一个严肃独立光荣的行当。


文学研究会和京派里的核心派有重合之处,成员大多在之前或之后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两人娶东洋妻:

周作人

 

茅盾

 

许地山(台籍,恐怕是日文程度最好的;其母曾问卦台湾何时回归故国,卦言树枝发出新芽时。至于深意何解,也许最近一两年就会见分晓吧:))

 

郑振铎

 

孙伏园

 

军事家 蒋百里 (钱学森的老丈人)

 

王统照(特殊,这位是留法的)

 

文学研究会和其主要刊物《小说月报》的贡献和特色在于:

1 . 扩大了文学活动场所的范围,普及了新文学从事者的新角色,对圈外有天分的人,态度很友好开放。其出版物,尤其是《小说月报》在青年中声望日隆,以至于在研究会的一本刊物上发表作品,就相当于进入文人精英圈的许可。

 

2. 翻译的外国文学中,苏俄和东欧的作品占了主导地位,也没有忽视法国, 这有别于新月社集中译介英美作品。

一九二五年,文学研究会到达了活动的巅峰,随后稳步下滑,一九三零年无疾而终。

 

创造社

与文学研究会的成员相比,这是留日学生中的佼佼者组成的社团,与新月派大多spent some time in 哥伦比亚大学,这群人都是东京帝国大学的学生。一九二一年七月成立,刊物《创造》。 成员:

 

郁达夫

 

郭沫若 (第三位“无产阶级文学”巨匠)

 

成仿吾

 

张资平 (总觉得这一位身上的鸳鸯蝴蝶遗气最重)

 

1924年加入了年青人: 周全平(还引来了他的好友潘汉年)、敬隐渔(此人也是留法的,翻译罗曼罗兰的作品比傅雷资格还老,写法文漂亮得不需要法国人修改润色,最后好像疯了,蹈水而亡)、倪贻德。这三位创《洪水》,企图夺权,师傅们一下子怒了,派郁达夫去清理门户,没想到郁达夫因为酗酒,自我驱逐出户。

 

创造社以一九二五年为界,分成主要两个阶段:

之前译介的西方文学作品多有浪漫特点(曾出过雪莱专号),有一部分和新月社的工作重叠,郭沫若明确说当时的创刊方向是“新浪漫主义”。

之后,随着郭沫若于1924年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创造社做出了著名的“左移”---“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1928年,新一群从日本回来的青年激进分子加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加强。“无产阶级文学”的口号便来自年轻的创造社员。

创造社是广泛受到敌意的,一方面来自鲁迅的蔑视,一方面,客观上,新月社对创造社的左翼激进主义也是一个挑战。

 

发表于 2007-9-9 03: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你的文章能心生出好多崇拜对象,

敬隐渔,佩服!!法文可是超级难搞的,我看过当代中国大学法语教授编写的翻译教材,里面可商榷之处大大地有啊!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6 07: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hanks!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3 08:17 AM , Processed in 0.02727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