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真实故事计划的第 58 个故事
10月13号下午,放在书架上的手机突然震了一下,是新闻推送的声音,我没太在意。大概过了10分钟,拿过来一看:宋冬野因吸毒被抓了!
有点惊讶,一晃五年了,传来他的消息基本都是好的。怎么突然出了这样的事情?
我想起他成名前的样子。那时候,我们同在的部门堪称奇葩,号称磨铁图书最牛编室,叫文治。主编很有个性,招人只要没经验的,却又不找大学生。
我对图书制作一无所知,只因写了本《泡菜韩史》就进了这个部门。当时,公司总部在和平西桥附近,说是居民楼又不像,挨着一学校。我们部门是一间10平米的小屋,坐7个人,跟传销场所差不多。
来了一个月,我的心情还没完全收拾好。2009年年底的一天早上,宋冬野进来了。介绍自己的时候,几个女编辑觉得他隐瞒了年龄。胖不说,还留着胡子,不过两只眼睛挺有神。
他坐哪儿呢?办公室已经挤不下了。同事给他找了个地儿——阳台。我们那间小屋连着阳台,他的桌子对着阳台,人对着窗户,晒太阳。12月的太阳虽说不太刺眼,也得拉窗帘,但那时候阳台上好像还没安窗帘。当时他半带自嘲说了句:太欺负人了!
宋冬野干的活是图书营销,跟我一样,也是新手,全得从头摸索。可能越是这样,越能想出奇招。
熟悉他歌的人都知道《董小姐》《安河桥北》,其实他还有一首叫《佛祖在一号线》的歌,可能有人听过。歌的来历,就是为图书营销创作的。
那本书就叫《佛祖在一号线》,是李海鹏在南方周末的文集。当时李海鹏还不出名,宋冬野说,他写首歌来配合讲书。
当时,公司每月都开图书评级会,编辑轮流拿PPT讲书,各部门主编坐一块儿投票。书分四个等级:ABCD,C级以上是重点书。评级越高,给的图书营销资源越多。
上会前一天,老宋提前撤了,说回家写歌。第二天,还真把歌拿来了——全是在家录音,一人完成7种配乐。老宋完成后在家挠墙,特别亢奋!
图 | 宋冬野在演唱
一号线在北京并不是一条简单的地铁。它是中国第一条地铁,建成的时候,文革还没结束呢,你说它有多老。正因为老,没装护栏,一些年轻的生命选择在这里了结此生。那些歌词,是为逝去的生命写的。
上会的时候,大家听了这首歌,C类评级全票通过。但是到B类就不行了,这招只能用一次。
过了几个月,部门集体去青岛旅游,晚上玩完真心话大冒险,说什么的都有。有女编辑说,从来没上过夜店,有的公开说曾经劈腿。老宋说,月薪最高从没超过2000多,为什么我有印象,因为他把数字精确到了个位。
大家坐在一起喝黑啤,他能喝酒,也挺能抽烟。散场后,我们三个男人继续溜达。两个还没老的,一个很年轻的。哪儿都没去,就在大街上走着,迎着海风,很愉快地走着,聊着天。
我突然问起:“你认为唱民谣最牛逼的是谁?”他沉吟了一会儿,说:“个人认为是万晓利。”
说到自己的民谣,他并不看好,因为民谣基本是不插电的,就靠一把吉他,没什么前途……
回来不久,我们搬到大屋子,说是大屋其实就是一间教室,后面还有黑板。
我们不再紧挨着坐,变成了斜对面,他每天抽烟的时候熏不到我了。有一天,他突然对着电脑连说了十几个“我靠”,我第一次见他这么兴奋。问他怎么了,他说:“让我给万晓利暖场!”那表情,我至今难忘。
大冬天,他跑到户外给女友打电话,告知对方喜讯。那天他太激动了!
那时候,他去酒吧驻唱,一次就300左右。这样的机会对他来说,殊为难得。而今单论名气,恐怕已盖过了万晓利,不知他还记不记得那时的激情。
有天早上,宋冬野突然没来。问干嘛去了?说是去买iphone4。那是iphone4国内发售第一天,“在那排队呢!”
他请假真是实话实说。本以为主编要拍桌子,你猜怎么着?主编给他打电话:“既然已经去了,顺便帮我也买一部。”
宋的回答更绝:“没钱,信用卡透支买的,再买一部透支额度不够……”
回来以后,所有人轮番观赏,办公室气氛很欢乐。我就是在那时第一次拿起iphone4,眼前一亮。
大概就是换手机后不久,宋冬野就辞职了。好像因工作上的事,被一位大胸的女上司说了几句。
他那张办公桌,走的时候保持原样,还是很乱,一直很乱。主编曾让他收拾,好像从来没收拾过。我倒觉得,搞音乐的,画画的,桌子乱是正常的。要是桌上干干净净,那也搞不出什么。
在公司的时候,宋冬野和他奶奶一起住。他常说,我还要养我奶奶。看得出,他对奶奶很有感情。有一张专辑封面,是一张他小时候的照片,手指前方,抱着他的就是奶奶。
现在,明星涉毒的新闻常常爆出来,很多人觉得愤慨,也有人说是为了艺术。可除了看到听到这些消息,人们也无法了解他们为何这么做。
也许就像鲍勃·迪伦的那首歌:答案在风中飘荡。
作者徐杭,现为作家
编辑 | 李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