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9|回复: 0

[哲史艺丛] 张明扬:热爱汉文化的少数民族帝王很好,但如果他们也是“侵略者”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0 06: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明扬:热爱汉文化的少数民族帝王很好,但如果他们也是“侵略者”呢 

 2016-09-19 张明扬 大家



文 | 张明扬




在正统的历史叙述中,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显然是一个殿堂级的伟大帝王。而在汉族历史观或者说儒家的宣传口径下,魏孝文帝的历史形象则被制造得更为伟光正,他可是中国历史上最以推行汉化著称的少数民族帝王,履历上满满的都是汉文化烙印:自小钦慕汉文明、将北魏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在鲜卑人中推行激进汉化。当然,一些悲剧色彩也给孝文帝加了分:为了汉化导致了家族悲剧,最后以废太子收场;这场激进汉化最后直接导致了北魏王朝的亡国,孝文帝是拿帝国命运在爱中华文化!

在一些“汉族中心论者”眼中,一个异族帝王仅凭全盘汉化这一点就足以视作自己人甚至是“伟大”了,但是,如果他同时也是一名“侵略者”呢?

孝文帝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虽然是一个汉文明的超级热爱者,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雄心勃勃的“侵略者”。对于儒家历史观来说,这就太尴尬了,一个异族帝王,热爱中华文化的异族帝王,竟然心心念念要征服与毁灭南方的汉族政权。因此,或许是为了解决这种历史尴尬,树立孝文帝积极汉化的模范正面形象,儒家历史观在有意无意中淡化甚至选择性遗忘了那个作为“侵略者”的孝文帝。

作为一名“侵略者”,孝文帝的黑历史实在是太多了,因为他从来没有打算掩饰自己的这一政治意图。他曾煞有其事地告诉准备出使南朝的使者,到南朝不要太把自己当外人,反正大家很快就是一家人了(“不早当晚,会是朕物”)。

而迁都洛阳,作为被儒家历史观大加赞颂的汉化政绩,也未必那么单纯。周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甚至认为,“孝文帝之迁洛,目的在经营江南,统一全国”。

孝文帝从来就不是一个光说不练的人。在他一生的政绩中,除了后世大张旗鼓传颂的激进汉化之外,还有三次亲临前线的大规模“南征”,事实上,孝文帝最后就驾崩于第三次亲征。孝文帝还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式的遗诏,希望后继者继承他的遗志,早日实现统一南北的大业。

一边热爱汉文化,一边想“侵略”南方的汉族政权,看起来,“分裂”的孝文帝似乎生活在一种巨大的历史矛盾之中。




孝文帝也是一名诗人,曾留下壮怀激烈的句子“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大有一定要“解放”南方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完成祖国统一事业的问题上,这两句诗的励志程度直追另一首诗:“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这首诗的作者叫完颜亮,一个历史评价与“贤君”孝文帝两极分化,被定性为“暴君”的金代帝王。


资料图:完颜亮像,位于阿城金源历史博物馆


尽管一黑一白,但在具体行为模式上,完颜亮却几乎像孝文帝的克隆人。他们虽都是异族,但均从自幼开始便成为汉文化的忠实崇拜者;他们当政后都采取了激进汉化的政治方针;他们为了汉化,都曾有过迁都之举,完颜亮将金帝国的都城从上京迁至燕京;他们为了汉化,都曾与本民族的保守势力展开过激烈斗争,只不过,完颜亮更偏爱武力解决。

而除了汉化这条主线之外,完颜亮与孝文帝也都有另外一个身份——侵略者。甚至,完颜亮也是死在征伐南宋的前线,不过,孝文帝是病死,而他是被军事政变杀死。

最有趣的是,在正统的历史叙述中,孝文帝是以汉化推行者的主流形象示人,“侵略者”的面相被隐藏了起来;而完颜亮则是以“侵略者”的主流形象示人,汉化推行者的面相则被隐藏了起来。而可能正因为如此,这样两名行为模式高度重合的异族帝王,身后在史书中却成为褒贬极度分化的两种人。

千万别和我提私德,在正史中完颜亮自然是一个荒淫无耻私生活极度糜烂的淫棍,但根据中国历史的一贯书写方法,一个被定性的坏皇帝无论有没有私德问题,最后在历史呈现上总是要被如此包装。

不过,我们仍然要面对一个孝文帝式的文化矛盾。在同一个人身上(孝文帝、完颜亮),为何会同时有这样一种文化冲突:一边对汉文化产生崇拜之情,推行汉化;一边又作为侵略者,磨刀霍霍地对南方汉族王朝开战,毁灭汉文明的政治实体。

问题来了,一个人怎么可以又热爱汉文化,又想毁灭汉文化呢?完颜亮和孝文帝,究竟爱不爱汉文化,或者说,这种热爱被扩张主义所掩盖?




在孝文帝和完颜亮之前,还有一个同样身兼“汉文化爱好者”与“侵略者”双重身份的异族帝王——前秦的苻坚大帝。

关于苻坚这位雄才大略的异族帝王,一个流传甚广的“历史之谜”是这样的:苻坚最信赖的汉族大臣王猛在去世前曾给他留下一段无比著名的政治遗嘱:东晋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后,陛下千万不可图灭东晋。

在流行的历史叙述中,苻坚正是因为没有听从王猛的遗言,一意孤行地发动侵略战争,才在淝水之战中遭到惨败,最后葬送了整个前秦帝国。在政治生涯中几乎对王猛言听计从的苻坚,为何偏偏漠视了王猛可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谏言,这可能真的是一个谜。


苻坚像,位于安徽寿县博物馆


我试着来解这个谜,我恰恰认为,苻坚事实上是真的听进去了王猛的遗嘱。王猛遗嘱中“不灭晋”最有分量的理由应当是晋为“正统”,而恰恰是这“正统”二字让苻坚最后做出了开战的决策。

苻坚对王猛遗嘱的解读可能是王蒙所没有预料到的:正是因为王猛说了东晋为正统,所以我苻坚如果想成为一个为天下及后世所承认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正统帝王,就必须消灭东晋,完成统一大业,得到正统的地位。

甚至可以说,苻坚虽然没有从字面上遵循王猛的遗嘱,但却是从精神内核上忠实遵循了王猛的政治逻辑:我要做正统,就必须先灭掉东晋这个正统。这就好比,因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所以不要搞“两个凡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苻坚的“争正统”逻辑也正是魏孝文帝和完颜亮共同政治逻辑。

回到之前的问题,孝文帝和完颜亮为何要一边推行汉化,一边又要“矛盾”地侵略汉族政权?

先说汉化。孝文帝和完颜亮为何要推行汉化?从浅里说,当然是他们个人崇拜汉文化与儒家价值观。

那么,什么是汉文化与儒家价值观?这当然包括文采风流的诗词歌赋,也包括一整套礼教的政治文化秩序。但当苻坚孝文帝完颜亮他们服膺了这一整套的汉文化与价值观之后,他们必然也会在内心深处被儒家价值观更核心的部分所影响——我们虽然是异族皇帝,但也要成为被后世史书所承认、正统意义上的中华皇帝。

进一步的说,在儒家价值观中,异族帝王和王朝想要争夺正统地位,除了要服膺汉文化之外,同等重要的是要完成统一大业,就像苻坚开战前所说的“混一六合,以济苍生”。对此,欧阳修曾在《正统论》中做过权威的总结,“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

对于异族帝王而言,“居天下之正”,就是如苻坚、孝文帝和完颜亮那样,不仅自身要崇拜汉文化,且在政治上推行汉化政策,主动靠拢儒家价值观;而“合天下于一”,就是统一,也就是如苻坚、孝文帝和完颜亮那样,发动战争,灭掉南方的汉族王朝。

在此,儒家理论也遇到了巨大的历史尴尬。苻坚、孝文帝和完颜亮针对南方正统汉族王朝发动的战争,这自然可以定义为非正义的“侵略”,中国历史也一直有此种叙述套路;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以上的战争难道不是一场“统一战争”么?三位心向汉文化的异族帝王很明白,只有武力统一,才能最终打造自身的合法性与正统地位,否则,自身就一直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伪政权”(“非正统政权”)。


资料图:主要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的龙门石窟


“统一”与“侵略”,这两种泾渭分明的政治评价,在以上三位异族帝王的政治实践中,本就是一回事。汉人认为他们在侵略,他们认为自己在统一。

从根本上来说,“汉文明热爱者”与“侵略者”这两种似乎是矛盾的政治角色,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角色。正是因为热爱汉文明,才想以统一(侵略)的方式,“合天下于一”,真正被视作汉文明体系中的“正统帝王”。

因为热爱,所以要占有。不占有,就无法证明这是一种浓烈到灵魂里的热爱。或者说,热爱与汉化只是一场针对汉文明的恋爱,而只有“统一”,才是为全天下及后世所认可的盛大合法婚礼。

但是,热爱会被赞颂,而占有则被诋毁。我们的历史叙述选择性记住了孝文帝的热爱,选择性记住了完颜亮的占有。但其实,孝文帝就是完颜亮。

【作者简介】

张明扬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媒体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9-29 02:18 PM , Processed in 0.02985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