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8|回复: 0

[哲史艺丛] 邵建:为什么革命一词的原本意思是复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1 09: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邵建:为什么革命一词的原本意思是复辟 

 2016-09-11 邵建 大家


文 | 邵建


革命是一个古老的词,它最早出现在《周易》里。英语中的revolution,其词源也是来自古老的拉丁文。但,革命作为一种政治历史现象,却是现代的(比如“汤武革命”西方人不知道也不认账)。

可以列入这种现代事件的,西方人认为有17世纪的英国革命、18世纪的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以及20世纪的苏俄革命和中国革命。

这样一个革命谱系,不难看出两个共同点,一是“暴力”的,二是“共和”的(只是我个人坚持不认为美国革命是革命,它只是一场“独立战争”)。

但,这些年来,另外一个词的曝光率越来越高,那就是1688-1689年的“光荣革命”。如果我们了解光荣革命的大致经过——它和1642年的英国革命前后相续,是同一个历史时间段——便可以发现,它无法纳入以上那个轰轰烈烈的革命谱系,甚至性质正好相反。

你不妨可以说它是反革命。第一,光荣革命是非暴力的,人们常说光荣革命所以光荣,就是因为不流血。第二,它不是共和的,此处革命是指它从“共和”回归“王政”,这其实是复辟。

这样两种革命,或者说两种革命模式,我们熟悉的当然是以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那一种。这种革命以暴力方式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秩序;正如英国革命打破的是君主制度,建立的是共和秩序。但,“光荣革命”运作方向正好相反。

在后者看来,由克伦威尔主导的英国革命不是革命,而是叛乱。消弭这种叛乱,使政制重回君主,才是革命。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革命呢,它到底光荣在什么地方,难道仅仅是指不流血吗。

据雷蒙·威廉斯,英语revolution一词是14世纪进入英文,该词最接近的词源在古法文和拉丁文里含义为旋转、循环。在汉娜·阿伦特看来,revolution本来是个天文学术语,是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使它在自然科学中日益受到重视。这个词保留了拉丁文的意思,指天体有规律的旋转运动。

直到17世纪后期,该词作为一种隐喻进入政治领域,它首先就被运用在“光荣革命”的事件上。汉娜·阿伦特说:“当时该词的隐喻义更为接近其原义,因为它用在向某个预定点循环往复的运动身上,言外之意乃是绕回预先规定的秩序中。”

同样,雷蒙·威廉斯也指出:“17世纪末以后,revolution在英文里面主要是指1688年所发生的‘光荣革命’……而revolutioner则是第一个特别指涉‘参与、支持光荣革命之人’的词。”

克伦威尔的“共和革命”不是革命,相反,颠覆这场革命的复辟倒是革命。这也足矣颠覆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革命三观;然而这就是革命一词进入政治领域的初始义。我们今天熟稔的革命则是该初始义的后来的变义。为什么革命的初始义是复辟呢,这要大略了解一下西方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颜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早在古希腊时代,出现过三种政治统治:一个人的统治,少数人的统治,多数人的统治。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里,对每一种统治作了一分为二的命名。三种统治如果都能顾及城邦的全体利益,是为“正宗政体”;反之,如果仅仅顾及一个人或少数人或多数人的利益而不顾及其他,则为“变态政体”。

就一个人的统治而言,正宗政体是“君主政治”,变态政体是“僭主政治”。相应地,少数人统治的正宗形式是“贵族政治”,反之是“寡头政治”。多数人统治的正宗形式是“共和政治”,变态形式是“平民政治”(亦即“民主政治”)。


正体不论,三种变态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坏的是“僭主政体”,次坏的是“寡头政体”,最可容忍的是“民主政体”。这里的“民”是平民(穷人)。

罗马时期的一位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根据希腊的一种观念把国家视为一个循环的过程:起先从古老的君主制退化到僭主制,后者被贵族制取代后,又退化到寡头制。取代寡头制的是民主制,接着堕落为暴民统治。经过一段无政府状态又回复到古老的君主制。这是一种循环论,国家政治如同自然界一年四季的循环。

另外,波利比乌斯认为罗马政治已经超越了古希腊的政治循环,它是亚里士多德三种政治即一长、少数和多数的混合。这种完美的“混合均衡政体”才是真正的共和制。

现代西方共和理念直承希腊罗马。举例说,路易十四收拾了各地的分封贵族,由封建君主转化为君主专制,推翻这种专制并建立的新政治就是共和制。君主是世袭的,共和是选举的。按照我们习惯上理解的革命,西方现代史上第一次革命就是克伦威尔的共和革命。


克伦威尔像


当时克伦威尔及其议会面对的是斯图亚特王朝第二代君主查理一世,他是詹姆斯一世的儿子。詹姆斯一世去世时把财政危机连同王位一道留给了查理一世。正是沉重的财政危机让查理一世不经议会同意而征税,导致后来革命的发生。这似乎是一个规律。

后来路易十六面对的是同样无以化解的财政危机,包括美国革命(不,美国独立战争)亦是向殖民地不当征税而爆发。任何政府面临的危机最可怕的就是财政危机,它是革命最好的诱因。

英国革命是以内战的形式爆发的,前后共两次。第一次1642年至1646年,查理一世的王党军和议会军连续征战,最后议会军攻克王党军的大本营牛津。查理一世逃亡时被苏格兰军队俘获,次年被交送给国会。

战争结束后,国家体制问题便被提上日程。克伦威尔的独立派最初主张君主立宪,让查理复位,但王权要受议会限制。议会分上下两院,上院为贵族院,下院的议员则由有财产资格的人选出。


但,这样的议案遭到了议会和军队中的平等派的反对。平等派主张废除王权,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取消上院,议员普选。平等派的主张实在就是共和主张。

但,这样的主张独立派无法同意。一位议员这样表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当时英国有财产的人和没财产的人比例是1:5。如果普选,没财产的人肯定胜选;他们制定的法律肯定是有利于自己。这样少数有资本与财产的人注定要吃亏。

可以想见,平等派的主张如果兑现,那正是以上古希腊多数人统治的变体“民主政体”。亚里士多德对此并不恭维,因为它只顾及多数人的利益。


查理一世的画像


当独立派和平等派为国体问题相争不下时,查理一世也没闲着。他不甘心接受克伦威尔的君主立宪制,他要的是不受限制的君主专制。仗势有苏格兰的支持,又发动了第二次内战(1648年)。这就彻底触怒了克伦威尔,也注定了查理他自己的末路。

战事年底结束。1649年头,议员严重不齐的“残缺议会”就把查理送到了铡刀下,并于当年5月19日宣布英国为共和国。国家权力掌握在克伦威尔手里,他不称君主,称护国公,而且是终身的,又是可以世袭的。实际上这位护国公手中的权力就是专制权力,而且专制程度超过查理一世。

这就是现代史上的第一次政治革命,又称“共和革命”。以战争始,以专制终。革命不过改变了国体,由君主改为民主;但政体的权力运作没变,依然是专制,而且更专制。

自英国革命始,仿佛也形成了一个规律,只要是通过革命的(暴力的)方式,君主专制基本上就转变为共和的专制或民主的专制。一个世纪后的法国大革命就是这样。路易十六的专制远不如罗伯斯庇尔的专制恐怖。罗的对手就称罗为“一个新的克伦威尔”。


法国大革命,攻占巴士底监狱


不用细述克伦威尔如何专制。国中乱象丛生,特别是征服爱尔兰,几乎就是血洗。围绕在克伦威尔身边的一些人,直接劝他改护国公制为君主制;就像后来吾国杨度等人劝进袁世凯一样。但议会反对声高,克伦威尔最终未能成功。

1658年,克伦威尔死后,他的儿子世袭为护国公。这是一个无能的护国公,后来被废黜。但国中各种势力争斗,政局板荡,政权难以为继。于是,原国会中的长老派亦即原来的君主立宪派提出恢复君主制的建议。

经过一番密谋与谈判,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于1660年从法国回到伦敦继位。君主制复辟,混乱不堪的共和制终止。

针对该事件,1662年克拉伦敦伯爵爱德华·海德第一次用革命(revolution)这个词形容查理二世的复辟。复辟即循环。从君主到共和又到君主,这一复位式的运转正符合以上波利比乌斯的政治循环论。

可以继续听听汉娜·阿伦特的声音:“‘革命’第一次不是用于一场我们称之为革命的运动,即没用在爆发于英国克伦威尔兴建第一个革命独裁之时,相反是用在1660年推翻残余国会之后恢复君主制之际。


”尔后“这个词原封不动地用于1688年,斯图亚特王室被驱逐,君权旁落于威廉和玛丽的时候。‘光荣革命’根本就不认为是一场革命,而是君权复辟了前度的正当性和光荣。”因此,这不妨视为阿伦特的结论:“事实上,‘革命’一词的原义是复辟。

如果革命的政治原义是复辟,那么,为什么1688年的革命才是“光荣革命”呢。通常的解释是这种革命不流血。不对,因为查理二世复辟也没流血,为什么人们只说它是革命,不说它是光荣革命呢?不流血固然可以是原因,但不是更重要的原因。

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君位传给他的弟弟詹姆斯二世。当议会最初迎回查理二世时,是想用议会权力限制君权的。但,这是一个君主立宪和君主专制博弈的阶段。开始查理二世比较收敛,但最后他还是重建了他父亲查理一世的君主专制。

詹姆斯二世继位后,承继了他哥哥的专制,加上他本人信仰天主教而且有可能把王位传给信仰天主教的儿子(英国已脱离天主教改信国教),这些都让议会感到“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故伎重演,和当年密谋迎回查理二世一样,这次密谋的是嫁到荷兰去的玛丽公主,她是詹姆斯二世的女儿。她和她的夫君奥兰治亲王威廉都是新教徒。

说白了,“光荣革命”就是一次政治交易。几位贵族和主教联名邀请威廉和玛丽夫妇来英国保护“宗教、自由和财产”。威廉夫妇登陆后,身为父亲和岳父的詹姆斯二世见大势已去,众叛亲离,只好仓惶逃离伦敦。截获之后,在威廉的默认下,最后流亡法国并客死异乡。

1688年底12月,威廉夫妇进入伦敦。1689年元月,伦敦召开议会,宣布詹姆斯二世逊位,由威廉玛丽夫妇共同统治英国。但,统治是有条件的,必须遵守议会向他们提出的“权利宣言”。还宣言当年十月由议会批准为法律,即“权利法案”。该法案的内容主要是对君权的限制。比如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天主教徒不能担任国王,国王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等。

“权利法案”实际上是为君权打造了一个笼子,然后把它送到笼子里。这样就一扫半个世纪以来君主和议会的冲突,把君主专制改造成君主立宪。王政的框架依然存在,但权力到了议会手里。君主只是统而不治,成了名义上的虚君。

由此可见,“光荣革命”所以光荣,并不仅仅在于不流血,许多宫廷政变都不流血。它之所以光荣,在于它以英格兰人的特有的政治智慧,以社会成本最低的方式,把历史上的君主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

因此,光荣革命的要义也不在光荣复辟,而是光荣立宪。此一立宪过程,实为素所艰难的政治体制转型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它真正做到了古罗马意义上的“混合均衡政体”,其中既有王政因素,亦有贵族和平民的构成。这是君主框架内的共和,而且是渐进式的共和。

如果对于“光荣革命”来说,前此的克伦威尔共和只是国家政治循环过程中的歧出;那么,后人其实并未理解英国人的奥妙之处,而总是被一些非常表面的名词所吸引,如共和、民主、平等等。

典型例子就是一个世纪后的法国大革命。它是以推翻君权的方式实行共和与民主,不但造成巨大社会震荡,而且造成现代史上第一次巨大的迫害和恐怖。结果君主专制而且是开明专制切换成了血流遍地的共和专制。

但,后人因为同样好名,以至让精彩的“光荣革命”只是成为一个地方性事件,让法国大革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事件。后人读史至此,真是忍不住弃书长叹。


【注】本文原标题为《光荣革命原本是光荣复辟》


【作者简介】

邵建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9-29 02:35 PM , Processed in 0.02604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