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贾选凝
我们看奥运,湾湾也看奥运。那他们看奥运时都在给谁加油?其实我过去也不会深究这事,加上这次奥运期间我又在大陆,忙着跟大家一起刷屏洪荒之力,结果突然有一天半夜,一台湾友人发微信来问:“体操队是怎么了啦?怎么都拿不到牌?”那天应该是体操项目的最后一天,男子双杠女子自由操,中国队都无缘三甲。而我诧异的重点在于:怎么台湾人比我这个大陆人还关心体操拿不拿牌……
就随口问他:“你很希望我们赢呀?”[不用把这里的“你们”和“我们”拉到政治是否正确的高度,中国和中华(台北)很确凿就是两支队伍]
友迅速答:“当然呀!中国体操本来就是强项。”
“那你会给中国队加油?”
“会呀。”
这种脱口而出的不假思索,反而让我觉得挺不适应。对岛内舆情有所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如今的台湾人对“中国”这个意象和它所裹挟的复杂内容,直观上的反馈绝对没那么和谐共好。而奥运这种场合纵使大家怎样超脱地去谈奥林匹克精神,却也始终回避不了竞技的过程之中扣连着“国族—荣耀—认同”的潜在叙事。
那台湾朋友体操一场不落地看,所以反而是他来给我补课,挺惋惜地说中国男子项目过去有多厉害,这次不晓得怎么了,团体和个人全能的冠军全让日本包揽。然后我居然下意识就蹦出了一句:“所以那两项你希望中国赢吗?”
如果体操男子个人全能和男团的冠军是中国——且在对手是日本的情况下,台湾人会比较开心吗?要知道在棒球比赛中,台湾有绝对的“日本情结”。那换一种场合呢?在奥运这种完全是“大国博弈”的体育赛场上,台湾代表队能拿的奖牌屈指可数,看着其他那么多项目时,他们会为谁摇旗加油?
首先是大多数台湾人根本不在意奥运,因为台湾也根本不重视奥运。总被拿来吐槽的是岛内电视频道上百,却只有一两个台肯转播奥运。这也不怪电视台,主流媒体跟着民意走,拢共没多少选手参赛(里约这次台湾参赛人数已是史上最多),参赛了拿牌希望也不大,转播成本那么高商机那么少,完全可以理解。
可为什么台湾在体育上是弱势的?
每到奥运,大陆会出现许多文章反思举国体制、检讨“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竞技体育发展思路是“畸形的”,而湾湾那边也反思,他们也觉得他们的体育发展畸形。如果说大陆的“畸形”的是倾举国之力后全民对金牌的过度在乎,那台湾那边就是重赏下依然无勇夫、全民普遍对奥运不抱希望。
台湾不重视体育成绩吗?他们在三级运动(小学、初中和高中年龄段)中其实很重视成绩。只是和大陆培养运动员的金字塔模式不同之处是,台湾毕竟是个小岛,层层垫背的人海战术搞不了,没那么多人力和资源,只有很少数运动成绩出类拔萃的,才能进入有政府补助的“体育班”。
这看似是一种专注培养体育人才的资优教育,其实和大陆一样是小小年纪的孩子就被定了性:没去体育班,基本一辈子也不可能走上运动之路,晚熟的苗子就埋没了;而进了体育班,被定义成体育菁英,集资源于一身,岛内却又并没有竞争的大环境,所以一到奥运这种场合就很弱势。民众对奥运自然也提不起兴趣。
特别对年轻世代来说,这届奥运依然没有棒球,吸引他们去看的动力更是几乎为零。至于竞技体操这种好不容易才拿到一个参赛资格的项目,自己的运动员又拿不到牌,完全get不到看点。
所以,台湾人会希望男子体操那两项的结局反转:中国赢了日本吗?不同世代给了我不同答案。
二三十岁的湾湾说:“没差吧。我不太关心耶。”
而在国民党的教育下长大的五、六年级生,则坦言:“会希望中国队赢。”
认同具有高度流动性,所以它才微妙。
根本不在意奥运的台湾人在看奥运时到底在给谁加油这件事的有趣之处,在于其中的情绪可以被细腻分层:此一时彼一时。
有台湾运动员参加的项目,正好对上大陆,当然没什么好说的。像许淑净为台湾夺下的那枚举重金牌,被台湾主流媒体描绘为一场“智取首金”的完美心理战:带伤的状况下靠兵不厌诈的策略赢了大陆对手。教练团还感谢台媒愿意低调配合,不去大肆报导许淑净赛前的受伤(湾湾为了这枚金牌也是拼了)。而PTT上针对这场比赛的七嘴八舌也摆明了是台湾最高,偶尔还会酸几句对岸的选手。

▲ 台湾举重选手许淑净
但没有台湾运动员参与的项目,对一般台湾人来说,希望谁赢,完全视乎情结。
如果一上来就带着族群认同的视角去看,会觉得台湾人的确同时有“日本情结”和“华人情结”,就像我那位每场体操都很真诚在给中国加油的台湾友人就说:“如果有棒球,希望日本赢,但体操就会想要中国赢——要看具体的项目。”
我琢磨了一下这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表述后,发现这并不是多复杂暧昧、要上升到民族情绪去解读的情愫,而就只是一种台湾人对强者的既定印象——棒球日本最强自不必说,而中国在体操项目上也一直实力卓然,在湾湾看来,日中在这两个项目中各自称霸是理所应当的事,而吃瓜群众只要“为强者加油”就是了。
大国眼中只能看到胜与负,而小岛更敏感的是强与弱,有“强者情结”再正常不过。因而在体操、跳水等大陆的优势项目上,台湾人会认为大陆强,理所应当要夺金。
但“强者情结”一旦碰上和自己沾亲带故、让台湾人有情绪投射的状况,就另当别论。
譬如乒乓球完全是被大陆优势垄断的项目,但大陆女选手虐福原爱时,湾湾是绝对站在爱酱那边的,主要是福原爱里约奥运后就即将要做台湾媳妇——所以并不是因为她是日本选手而希望她赢,而是因为台湾人理所当然把她当成了“自己人”。
就像过去我听一位五年级的台湾人说他喜欢看棒球的原因:“因为能从从王建民身上找到民族荣耀感。”
一直认为这是独属于台湾人的共同的悲哀:政治上的孤绝弱势,令这座岛屿在国际场合鲜少能被注视与眷顾,因而任何可以投射情绪的事物,他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加以连结。
不过强者情结之外,湾湾同样也有“弱者情结”。在游泳、跳高这种亚洲人具有明显弱势的项目上,他们就更希望亚洲选手赢过南北美洲和非洲选手。不过即使把亚洲视作一个“弱者”的整体,在台湾人的定义中,韩国也被排除在外。我听过许多台湾友人明确表示,反正无论谁赢都不希望韩国赢,可见韩国的民族性和多年来在运动比赛中累积起的国际形象(不遵守规则搞小动作等等)都让湾湾毫无好感。
事实上,并不关心奥运的台湾人在看奥运时依然代入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情绪:既同情弱者又欣赏强者,既置身事外又难免投射自我,既不怎么关注又不是完全不关注。所以也会出现在不同项目中,给中华(台北)、中国、日本以及亚洲的其他地区加油的有爱局面。
【作者简介】
贾选凝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台大政治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