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6|回复: 0

[哲史艺丛] 顺手牵猴:公知鼻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1 08: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顺手牵猴:公知鼻祖 

 2016-08-21 顺手牵猴 大家



文 | 顺手牵猴


人生而平等,又无时无刻不在等级的阶梯上苦等叫号。当代写作班训练出的才子们,经常通过文字记述自己的经历和感想,可我们有谁会对他们的故事感兴趣?职业焦虑还是分期付款账单?天底下最缺少性感的人群,就是我们这些登机之后往右转,再过好几道门框的。感兴趣是因为对象足够有趣,而有趣的人生仅仅属于历尽沧桑的少数人。而这少数人当中,基本上都是大人物,殊少例外。

大人物写自传,一般都会有人捉刀,哪怕享有文名的戴高乐。小说家马尔罗通过这单生意,混上了法国文化部长,终于有缘到访他曾自吹呆过的中国。

写作这件事,大体三重境界:自己写别人;自己写自己;别人写自己。牛人不是写出牛逼的书,而是被人写进牛逼的书。一个人能被挑剔的传记作家选中,定有不同凡俗的“人生闪光点”——恕我援用这个陋逼词汇——可以保证书的品质,至少高于鸡汤和成功学的水平。

最近浏览过的传记文学当中,两部印象最深。其中之一是中世纪诗人但丁·阿利杰里。做为业余意粉,这本书将留待哪天重温之后再聊。另外一本是英国学者艾琳·凯利的《机会的发现》,传主是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


19世纪的俄国作家当中,这个人的文字时效性较强,自然就有时过境迁的问题。至少对于英语读者,他的名字更多出现在思想史著作当中(令人不禁想起贬低王小波的小说界人士,总说他是思想家)。其实他所针砭的时弊,放到今天的语境当中,也未必跑题,只是当事人名单早已换过多次。人民的不满,总是针对具体人的,能像犹大、秦桧那样被恨上千百年的,实在是不多。

很多人知道赫尔岑这个名字,还是因为革命领袖弗拉基米尔·伊利奇同志,把他评价为俄国革命的先驱。落下这么个谥号,究竟是福是祸,也属争议话题。1870年他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下葬时(后迁葬尼斯),有人赞颂他是那个时代的伏尔泰,屠格涅夫、托尔斯泰也都认为他是俄国最杰出的散文家,然而这早已经是历史。

但他没有被彻底遗忘,因为他思考所的问题并没有全部过时,特别是后发展国家如何应对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拥抱西方还是抱守传统,渐进改良还是暴力革命,精英导向还是煽动民粹?在为赫尔岑还魂的知识分子当中,又数前些年在国内影响深远的以赛亚·柏林致力最勤。

《机会的发现》一书的作者,恰好早年曾求教于柏林,并和他保持了长期的友谊。他反驳列宁的结论,指出赫尔岑始终都是革命与暴力的反对者,也正是这一立场,使他无法接受卡尔·马克思的学说(两人在伦敦私交甚密),更不可能成为布尔什维克的先行者。对他来说,通过一场终极革命,一劳永逸地解决历史之谜,实属意识形态傲慢。虽然赫尔岑本人也是一个历史终结论者。对他而言,法国大革命已经解决了历史进步的原则问题,剩下的只是通过什么样的道路实现其伟大的社会理想。



与法国的种种纠葛,似乎正是赫尔岑一生的宿命。他刚一出生,便赶上法国大军入侵,然后是对莫斯科城的短期占领。其父雅科夫列夫答应拿破仑,向彼得堡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代转信件,全家才有机会退至己方阵线。他和地主父亲并非同姓,说明他并非婚内所生。他的生母是个德国女人,所以有了Herzen这么个德语姓氏,意为“心儿”。

此人从年轻时候起,就不是让人省心的主儿。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后,因为参加对沙皇有不敬言行的聚会被捕,流放内地。后来储君殿下临幸该地,恩准他移居莫斯科附近的弗拉基米尔城,主编当地市府机关刊物。

流放期满后,他很快在莫斯科结纳了别林斯基等同路人,随即又被派往首都彼得堡,做了内务大臣的秘书。他在体制内,一再辜负组织上的栽培,后来赶上老爸辞世,留给他大宗遗产,可没当几天富翁,又和自己表妹私奔国外,此后再也没有回到故土。

好在他家有个业务伙伴,也就是著名的罗特希尔德男爵(或按英语习惯译为罗斯柴尔德,例如《货币战争》),帮他转移冻结在国内的资产,成为支持他从事流亡政治的本钱。

做为《机会的发现》这样一部严肃史传,传主的私人经历,从他不靠谱的婚姻,到与友妻媾和,以及文人之间的恩怨是非,都要纳入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叙述考察。拿破仑战争之后的欧洲,通过维也纳和会形成的力量均势,极大程度减少了国家之间的冲突,但各国内部却普遍陷入危机。从农业歉收,到因技术进步导致的经济不平等;从反对异族统治,到要求以共和政体取代君主制,最后是1848年革命爆发。

反观俄国,却因政府控制严厉,维持了相对的社会稳定。以西方为楷模的公知们自然陷入尴尬。俄国是否具有独特的历史命运,是否应该坚持东正教传统和沙皇专制?在那场西化派与亲斯拉夫主义者的争论中,赫尔岑采取了两头得罪人的立场。

他本身属于西化派阵营,崇尚科学及个人自由,厌恶专制体制以及自觉效力君权的东正教会,但他也同情社会主义,认为俄国的未来不同于西方的雇佣劳动社会,应该强调社会公平,特别要照顾农民的利益。这些想法,后来都被历史检验过,以各种扭曲的方式,从集体农庄到社会民主制。

一直有人尝试复述那段思想史,且不限于柏林的哲学随笔形式。2002年,剧作家思道伯(Tom Stoppard)的舞台剧《乌托邦海岸》在伦敦上演,也让那批俄国流亡文人有机会还魂露面。该剧有《航程》、《沉船》、《拯救》三个部分,演出总耗时达九个小时,直追瓦格纳的系列神话剧《尼伯龙根指环》。

三部曲内容基础,也是由三部著作构成,包括柏林的《俄国思想家》、E. H. 卡尔的《浪漫流放》以及赫尔岑的《我的往事与随想》。没预习过这些大部头,即便坐进剧场也只能听天书。尤其是赫尔岑那部回忆录,城砖式的大部头,不少篇幅都是文人相轻的姑妇勃奚,得费一番披沙拣金的苦功夫,才能挤压出有用的信息。


《乌托邦海岸》剧照


不仅如此,剧中分量颇重的巴枯宁、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也远非家喻户晓的名字。2006年,《海岸》进入纽约林肯中心,居然一路演到来年。每当第三部落幕,观众们还会收到一枚小胸章,上面印着“祝贺完成马拉松”。次年该剧成为历史上获得托尼奖项最多的作品。

与这些作品相比,《机会的发现》的不同之处,是作者找到了一个特殊的观察点。作者凯利在赫尔岑身上发现了一个长期被掩藏的理科生。他的高等教育是在莫斯科大学的数理学院完成的,而且亲族当中不乏科技人才。俄国摄影术的奠基人列维茨基就是他的表弟。他有一张经典作品收藏在圣彼得堡那些深受的国家图书馆。这幅照片把赫尔岑一坐一立的两个侧面拼入同一构图,仿佛彼此诘辩,恰好隐喻了人物思想上的的矛盾处境。

他在求学期间就已经开始法国的博物学家布封、居维业、拉马克等人的学说发生兴趣。流亡巴黎期间,正好可以不时跑到左岸的植物园,凭吊几位科学家的遗迹。其中拉马克的生物进化学说对他影响尤为深远,比如环境适应、器官机能的用进废退。而这又使他较早理解了达尔文理论。由此,把他和那些深受俄国唯心哲学熏陶的同人,在知识上分道扬镳。

书名中的“机会”一词,指的就是进化的机会。然而科学素养并未改变他对东正教的正面感情,至少是在伦理教育方面。这倒也符合他一贯的矛盾性格。


【作者简介】

顺手牵猴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行脚诗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7 08:57 AM , Processed in 0.02712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