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36|回复: 1

道德準繩 • 待因緣成熟 <道一法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7 10: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hidaoyi.blogspot.com/2016/08/blog-post_14.html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道德準繩 &#8226; 待因緣成熟
1. 「慈悲與智慧的融和」文中提到:慈悲是一切道德的根源,道德無慈悲即無法建立。道德準繩,就看慈悲之有無。提問:大家對道德的定義不是很清楚,對慈悲是一切道德的根源&#8231;&#8231;&#8231;&#8231;也不太能領會,可否進一步說明?

簡答:
道德標準或許可以從過去諸佛的通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來理解。
一、內心:自淨其意
二、外現: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清淨的內心會進而帶動離惡行善的身口表現,三業清淨對自他都慈悲,可視為道德標準。

由於學佛首要建立的世間正見即是抉擇善惡,故可再從善惡作為道德準繩做理解。分辨善惡可從兩方面著手:
一、染淨:面對該人事物時,自己的起心動念是染還是淨?煩惱相應還是智慧引導?
二、利損:所做的決定和所採取的行動,在自他層面上,是利多還是損多。
染心相應、利己損他,外表再多相似的善行(或偽善),如何能符合佛法的慈悲呢?損己損他之行,就跟別說了。

說到「染心」,又可以從所生起的心所來談道德標準。凡「三不善根」——貪瞋癡——染心相應的心所,尤其「瞋心」不斷生起,慈悲又何從建立呢?佛教之所以被讚許為最和平的宗教,原因在於從不主張「以瞋止瞋」,這是值得學佛人省思、仿效與學習的。

2. 「慈悲與智慧的融和」文中提到:佛法中慈悲是冤親平等,對於冤家或不信者,雖一時不能度化他,待因緣成熟,自然可以攝化。提問:以「待因緣成熟」的方式去度化眾生,是否不夠積極?

簡答:
此處應留意:「一時不能度化」才選擇「待因緣成熟」。

這裡頭有「暫時放下」的智慧而不是「視若無睹」的漠不關心,更不是「完全放棄」的心死。

助人利人的過程中,有時真的會遇上一些刻意與自己敵對的「冤家」或對自己的好意和能力質疑的「不信者」。

此時,一旦沒有智慧應對和攝受,若不是一心助人者不慎陷入困境或身心交瘁,就是換來對方更大的抗拒、敵對或逃避。

暫時的放開,看似「不夠積極」,殊不知是應用「空間的調適」和「時間的緩和」,來充實並發揮助人又利己的善巧方便。

共勉之!

點擊閱讀原文:慈悲與智慧的融和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24_14_02)
发表于 2016-8-17 06: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6 05:31 PM , Processed in 0.05759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