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8|回复: 0

[男女之间] 陈雪:为避免伤害,同志需要多大勇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2 12: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雪:为避免伤害,同志需要多大勇气 

 2016-07-21 陈雪 大家



文 | 陈雪


美国当地时间6月12日凌晨发生在奥兰多(Orlando)一间同志夜店 Pulse Club 的大规模枪击案造成至少50人死亡,53人受伤。嫌犯被确定为29岁的美国公民奥马尔·马丁(Omar Mateen)

“今天对于同性恋社群(LGBT)来说是令人悲伤的一天”,“对于同性恋社群的袭击就是对我们所有人的袭击”。——美国总统奥巴马

(以上引文出自网络新闻)

奥兰多同志枪击案发生时,人们如此震惊,“为什么选择同志酒吧?”各方说法不一,起初马丁的父亲说,马丁是因为在酒吧看到男同志接吻心生反感才犯下此行,但后来警方又查出嫌犯本身可能就是同志,如今马丁犯罪的动机与心理状态已经无法正确了解,无论他是否有精神疾病或其他困扰,无论他自己是不是同志,我认为“恐同”这一心态,才是造成枪击事件的核心原因。

所谓的恐同,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同性恋恐惧症(英语:homophobia)简称恐同症,是指对同性恋的排斥,包括反感、鄙视、厌恶、仇恨、偏见和歧视,可能是基于非理性的恐惧,有时也涉及到宗教信仰。可推广至性别歧视的一环。


▲ 《断背山》电影剧照


多年前美国金奖电影《美国心玫瑰情》描述一位对同性恋最排斥的军官角色,本身就是位同志。“恐同症”不只会在异性恋身上,也会在同志身上发生,这种“恐惧症”根深蒂固,反扑力道甚强。李安的电影《断背山》里,主角恩尼斯一直不敢跟自己深爱的杰克走,就是因为小时候父亲带他去看被人打死的男同志的尸体,甚至到最后杰克死亡时,他都还认为可能是被人打死的。恐同症是由长久以来传统价值箝制形塑出“同性恋有罪”的思想转化而成,即使经过一次又一次平权运动、经过各种思潮的洗礼,依然残存,可能随时发酵酿灾。

关于同志酒吧的文化,我想起一本自传体小说,书名是《蓝调石墙T》(Stone Butch Blues),作者是跨性别运动的斗士费雷思(Leslie Feinberg),本书翔实呈现了60年代美国拥有像费雷思这样的性别特质(台湾称做T,美国称为Butch,泛指外型较不符合刻板印象中之女性的女同性恋者)的人们,在当时保守压抑社会氛围里的艰困处境。

书中的主角洁斯,自小就不像女孩,她不喜欢穿裙子,不玩洋娃娃,生长在劳工家庭,年少时因为偷穿父亲的衬衫西装被父母带去看精神科,住院两周。洁斯从小就因为这种“不男不女”、不标准、难以归类的性别特质饱受异样眼光,受到周遭男生的欺凌,她亦无法好好定义自己,不知自己到底出了什么差错。直到高中时在朋友介绍下她自己摸索到了“提夫卡”这家同志酒吧。

我在那儿看到的景象,令我抑止多年的眼泪夺眶而出:打领带、穿着西装、壮硕、魁梧的女人。她们的头发油亮,服帖地往后梳起—完美的鸭尾式发型。她们是我见过最英俊的人。有几个正在跳着慢舞,舞伴穿着紧身裙和高跟鞋,手温柔地抚触着她们。”这是洁斯第一次进入同志酒吧里的强烈震撼,“那就是我一生最希望的事啊!


▲ 费雷思(Leslie Feinberg)/陈婷/商周出版/2006年


当时的美国,社会仍服膺“男三件,女三件”的《罗勃议事规则》(编注:《罗勃议事规则》本质上属于对社团和会议进行有效率的民主化运营的操作手册,目的在于使各种组织能有相同的议事规则,是目前美国最广为使用的议事规范),酒吧里随时会有警察冲进来,检查人们是否具备男性三件或女性三件的标准服饰,这些穿着男装的T,或打扮妖娆的扮装皇后,会被强迫带到警局,这些警察粗暴地对待他们,任意撕扯、殴打,甚至强迫这些T与扮装皇后做出最让他们感到羞辱的事(口交、裸露身体甚至遭到强暴)。一切仿佛极其自然,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人,就活该受到惩罚。然而即使如此,洁斯与她的朋友们依然冒着危险,在夜里走进这些酒吧里,为的是寻找同伴,寻觅真爱,为的是可以短暂地“成为自己”。

四十多年后的美国,早已经历“石墙运动”与各种风起云涌的同志运动,不知有多少同志为此流血流泪流汗,才争取来各种对同志权益的保障,一州接着一州通过同志婚姻合法,直到奥巴马宣布整个美国的同志婚姻都受到法律保障。

如今同志酒吧已经不再是同志们必须冒着生命危险才能出入的地方,“男三件女三件”这种荒谬无稽的规定也早就取消,同志们甚至可以在大街上就穿上男装、扮起女装,电视或电影里,有不少出柜的同志艺人,“扮装”无论是男扮女或女扮男,都不再被视为异端,甚至价值翻转,成为一种“美”“时髦”“前卫”的符码。

然而一声枪响,紧接着更多的枪声,哀嚎、逃窜、悲鸣,时空仿佛倒转了四十多年,又回到那个同志酒吧既是同志们相濡以沫、互相取暖的场所,也成为随时可能被逮捕、伤害、拘禁的地狱。

看似个人观感的“歧视”可能发酵成“伤人无数”的恐怖攻击,这事件提醒我们,消弭歧视、“同志平权”,接受这世界上确实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性倾向、性偏好与性特质的人们,消除“恐同症”,不仅是关于同志的权益,更关乎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因为歧视、丑化、恐惧都会引发恨,而无论是恨自己或恨他人,最后导致的都是伤害。

文章最后我想引用网络上一位参加费雷斯签书会的网友所写的心得:

“我太爱这本书了,当我听到费雷思本人到台湾举办签书会时,我提早一个小时就到了会场,然后默默坐在第一排。当与谈结束后,我没有急着签书,反而仍然静静坐在位子上等待与会的人员散去。当参加活动的人都差不多散去时,我单独走到费雷思跟前,我只想单独问他一个问题︰‘要多大的勇气才能继续忠于自己?要如何才可以不要这么辛苦,不要这么痛?要怎么样才能改变这个社会?’

我还记得他回答我说︰‘改变社会要从身边的朋友开始,一点一点去影响整个大环境。同志运动的存在就是为了可以拥有不需要同志运动的一天。’我说︰‘可是我好害怕,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改变其他人的观感。’他说︰‘我不会告诉你不要恐惧,我也会有手足无措的时候,重点不是无畏,而是即使害怕还是去坚持做对的事情。用你的行动去改变其他人,即使很缓慢也没有关系,重点是要站出来。’”

我们必须努力,站出来,去行动,直到再也不会有人因为自己的性倾向、性特质而受到歧视与伤害的那天。

【注】本文原标题为《当恐同成为恐怖行动》


【作者简介】

陈雪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台湾著名小说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4 12:19 AM , Processed in 0.02793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