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2|回复: 0

[哲史艺丛] 郑青:端午传统与菖蒲传入日本后发生了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1 1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郑青:端午传统与菖蒲传入日本后发生了什么 

 2016-06-10 郑青 大家


▲ 图1,东京庭院餐厅“东京芝”豆腐料理店中的五月五节庆装饰


文 | 郑青


在《端午时节话菖蒲之中国篇》中,向大家介绍了菖蒲与端午的历史文化渊源,今天要说的日本端午时令的植物,莫过于菖蒲和花菖蒲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日本人所说的“菖蒲”和“花菖蒲”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菖蒲属于天南星科,花菖蒲则俗称为“玉蝉花”,属于鸢尾科鸢尾属,此外还有燕子花(又称杜若)这一品种,是日本很有代表性的端午时令花卉。现在许多日本人都不能分辨菖蒲和花菖蒲的本质区别,认为只是同一种植物的叶与花的关系罢了,这就大错特错了。可是这两种迥然不同的初夏时节的植物,何以被日人冠以类似的名称呢?

日本古典插花名著《仙传抄》,就将菖蒲和花菖蒲归为“五节供花”。关于菖蒲传入日本的历史,有些学者认为是由遣隋使带回日本,有些学者则认为是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与从中国传入日本的菖蒲形状相似、且与日本的五月五花供传统密切相关的花卉,则是刚才提到的花菖蒲,这种花菖蒲属于鸢尾科(Iridaceae)鸢尾属(Iris),是日本本土花卉,日文原名为“文目”(音读为ayame),由于叶形笔直,轮廓清晰,像事物的脉络纲领,因而被称为“文目”。之所以被冠以“菖蒲”之名,是由于玉蝉花也是五月时节开放的鲜花,所以渐渐与“菖蒲”的汉字发生了关联,在江户时期武士道文化的影响下,由于“菖蒲”的音读与“尚武”和“胜负”谐音,人们渐渐在端午时节并用两种植物。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在《四季的心》中以诗意的语言写道:

菖蒲因尚武而具有男性的阳刚之气,菖蒲花其紫色、如同兰花花瓣的迷乱、花容的那种杂乱和纤弱,则又妩媚艳丽,兼秉女性的阴柔之美。这种剑叶以其浓郁绿色,在设法与五月的青空凛凛抗衡,然而花苞虽悄然无声却仍然妖艳无比。遵从自古以来的习惯,我特意将菖蒲(ayame)和菖蒲(shyobu)混同后而言它。

日本人对菖蒲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外形的阴柔和阳刚,正如菊与刀的二面一体,交织成日本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审美的核心指向。

端午节和端午习俗从隋唐时代东传日本,在日本又称端午节供和菖蒲节供,“端”为发端起始,“午”则与“五”谐音,因此端午也被称为“重五”,与“一月一”、“三月三”、“七月七”和“九月九”并称为“五节供”。这其中的一月一是元日,三月三为女孩节,五月五后来也被称作男孩节,七月七既是七夕也叫乞巧节,九月九则为传统的重阳节。在日本的古代,樱花的散落标志着都城京都将迎来梅雨季节,溽湿的天气很容易招致疫病,因此随中国的端午习俗传入日本的菖蒲,在京都五月的梅雨季节里便被用来驱邪安神。

菖蒲在古代日本的功用当然远不止这些,《续日本纪》(797年)记载日本宫廷以头冠佩饰来体现身份的高下,但在五月端午节供之时,古来便是人人佩饰菖蒲缦。在圣武天皇天平十九年(747年)五月五日之条目里有这样的记载:“天皇驾临南苑,观看骑射走马。是日,太上天皇(元正)诏曰:‘昔者五月之节,常以菖蒲为缦,近年此事已停。从今而后,非以菖蒲为缦者,不得入宫。’”不过日本民俗学者樱井满认为,虽然皇家曾短暂中断佩戴菖蒲头饰,但在民间,这个传统却一直在持续。


图2、3, 日本古代端午时节制作菖蒲药囊和香袋


这些与菖蒲相关的习俗,从日本平安王朝的古典文学中便可略见一斑。比如《万叶集》之<同石田王卒时,山前王哀伤作歌>(山前王723年没)诗曰:“子规来啼,时届五月。菖蒲花橘,珠串交结。环成头饰,增彩额角。”还有<橘歌>:“厌恶杜鹃时无;菖蒲编作发饰日,愿从此,鸣飞去。”由此可见,“子规”和“菖蒲”当时已作为五月的季语,融入了和歌文学传统,因此提到子规和菖蒲,便知其实为抒发五月伤春之情。<大伴家持杜鹃歌>则写道:“等得杜鹃,来却不啼;莫非菖蒲缝药袋,尚远,无时日。”人们沿袭从中国传来的习俗,用菖蒲和艾蒿等植物缝成香囊或药袋相互赠送,用以表达心意。以上这些诗歌的季语,正是对故人悠长的等待,难以参透的情思和五月薄雨般的哀愁。

与紫式部并称为平安王朝双玉璧的清少纳言之美文集《枕草子·节日》中的那句“节日是没有能及五月节的了”,可算是对五月端午节日之盛大最精辟的概括了。清少纳言不仅提到五月宫中和民家在屋檐插菖蒲的习俗,还提到王公贵族在这一天的书信往来中要夹入菖蒲,用与菖蒲花同色的封纸包扎,着实尽显风雅。

“节日是没有能及五月节的了。这一天里,菖蒲和艾的香气,和在一块儿,是很有意思的。自宫禁里边,下至微末不足道的民家,都有竞争着把自己的地方插得最多,便到处都葺着,真是很少有的,自别的节日里所没有的。……节日的供膳进上之后,年轻的女官们都插了菖蒲的梳子,竖着‘避忌’的牌子,种种的装饰,穿了唐衣和罩衣,将菖蒲的很长的根,和好玩的别的花枝,用浓色的丝线编成的辫束在一起……用紫色纸包了楝花,青色纸包了菖蒲的叶子,卷得很细的捆了,再用白纸当作菖蒲的白根似的,一同捆好了,是很有意思的。将非常长的菖蒲根,卷在书信里的人们,是很优雅的。为的要写回信,时常商量谈天的亲近的人,将回信互相传观,也是很有意思的。给人家的闺女,或是贵人要通信的人,在这一日里似乎特别愉快,这是优雅而且有趣的。倒了傍晚,子规又自己报名似的叫了起来,这一切都是很有兴味的事情。”

清少纳言笔下的菖蒲和子规不见了《万叶集》里的伤春色彩,而是从正面描述了菖蒲作为时花,如何给当时的人际交往增添了雅致的节庆氛围。


图4,《年中行事绘卷》描绘的端午菖蒲刀风俗



▲ 图5,《日本风俗图绘》中五月五在屋顶插菖蒲


除了佩戴菖蒲、缝制香囊、以蒲夹信,日本民间在原有农耕、采药、猎鹿等五月五习俗的基础上,还吸收了用菖蒲煮水的华夏习俗,称为“湯菖蒲”。人们还用菖蒲编成的“菖蒲刀”相互击打,断裂一方为输掉比赛。平安时代末期(十一世纪后半叶),皇家记录节气风俗的《年中行事绘卷》中表现五月节供的图4中,孩子们和成年人腰悬菖蒲编成的“菖蒲刀”相互击打,也有人俯身抽打地面,既符合五月五去晦除邪的主题,且兼有娱乐性,在古代应该是人气较高的端午活动了。另外,不论皇家还是民家,都有将菖蒲插在屋檐上的习俗,在江户时代展现平安时代生活的画卷《日本风俗图绘》(图5)中,就可以清晰看到花菖蒲被插在侧垂屋檐的景象,从檐下仰望,花菖蒲的蓝紫色及其初夏清绿的枝叶也与五月的晴空相得益彰,雨天时,淅淅沥沥的梅雨顺着翠绿蒲叶滴落,想必也是一番诗情花意。


图6,尾形光琳《八桥图屏风》



▲ 图7,月岡耕漁[能楽図絵二百五十番]中的杜若


若说菖蒲在古代文化语境中的诗情花意,自然要属《伊势物语》第九段<八桥>中的经典段落:自认为无用的年轻人离开京城,在向东行旅的过程中,经过一个叫三河的地方,夜幕降临,他看到如蜘蛛触手且八方流动的河水上,断断续续的八段木桥嫁接在燕子花丛间。江户时期的古典画师尾形光琳根据《伊势物语》的这段描述,绘制了《八桥图屏风》,描绘了迷宫般的水网中静谧盛开的燕子花,看到这番奇景的旅人又如闯入仙境。燕子花(又称杜若),与花菖蒲同属鸢尾科鸢尾属,也常在端午时节作为花供而混用。能剧《杜若》亦改编自《八桥》的典故,化为年轻女性展现在男主人公面前的,正是燕子花的精魂,也是歌舞的菩萨在草木中的化身,以此宣扬普济众生的佛教精神。与燕子花一同消失在日出时刻的菩萨,正是一花一叶一世界的绚丽幻影。


图8,2013年6月,淀川城北公园“千人塚能乐慰灵表演”,艺者头簪杜若,背景为菖蒲园


每年6月,为纪念于1945年6月的大空袭中葬身在大阪淀川河底的遇难民众,能剧《杜若》都会在淀川城北公园上演,以慰“千人塚”亡灵。演出地近旁的城北公园那片菖蒲园,不知是否就是《枕草子·淀川的渡头》中,清少纳言在千年前踏入的那片菖蒲花海。从古典文学的此类诗情花意到化作杜若精魂超度众生的歌舞菩萨,日本古典花文化最初作为佛教供花和五月驱邪净化这两种功能的合流,反映在了现代日本人对历史和社会的态度中,这也是日本传统的花文化在当下的承继和发展。

在以王朝仪礼为中心的平安时代和尊佛礼法的室町时代,菖蒲作为五月时花和端午时节的必备花材,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平安时代含蓄素雅的古典审美。这些端午习俗一直延续到江户时代繁盛的市民生活中,人们的审美趣味却在悄然转变。在表现江户时代生活的浮世绘里,不论是作为女性空间的家屋室内,还是人声鼎沸的庭院街巷,都洋溢着浓烈的节日氛围,呈现出一派狂欢的景象。若说平安时代菖蒲的季语是伤春情愫和初夏迷梦,那么江户时代的菖蒲则更多地象征了绚烂绽放的武士道精神。



图9,渓斎英泉『十二月の内·五月·くす玉』表现了江户时代在主屋中垂挂菖蒲编织的花球的习俗(左)



▲ 图10,江户时代香蝶楼国貞『五節句ノ内皐月』(局部),绘有房檐插菖蒲、沐浴菖蒲时欢乐的节日气氛(右)



▲ 图11,楊州周延[江戸砂子年中行事]端午图,绘制了江户时代端午时节,武士家庭在屋檐插菖蒲、升鲤鱼旗、摆放人偶的习俗,孩子们在庭院中用菖蒲刀比赛的场景也被描绘得栩栩如生


日本自古以来,五月五除了簪菖蒲、插菖蒲、戴菖蒲、煎菖蒲、赛菖蒲等民俗,民间还有掷石子比赛、赛马(日本现在还有大型赛马于仲春初夏之际举行的传统)和赛船等男性化活动,故而在江户时期,由于“菖蒲”的音读shyobu与“尚武”和“胜负”谐音,从而成为男孩子的节日,从明治6年(1873年)开始,每年阳历五月五日,家家户户升起五彩鲤鱼旗,一是承中国“鲤鱼跃龙门”之说,表达了望子成龙的愿景,另外鲤鱼象征武士,是忠贞、坚定的男子汉气度的表征,这与幕府时代兴起的武士刀文化密不可分。人们也会根据自家经济条件,在厅堂摆放“五月人偶”(图1),即披甲执刀的武士人偶,希望家中男孩能够早日担当社会重任。有趣的是,许多人偶头盔下的紫色衬布都是“菖蒲紫”色,这正是插于人偶前面的花菖蒲(玉蝉花)和燕子花那代表性深蓝紫色,是一种具有庄严、肃穆而神秘气质的色彩。其实,“菖蒲紫”的说法兴起于平安时代,后世成为浮世绘中一抹浓丽的色彩。日本人对菖蒲和燕子花的喜爱有增无减,“江户名所百景”之一的堀切菖蒲园(今在东京葛饰区),其种植菖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室町时代,在江户时代开始大规模和多品种的人工培育,因而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菖蒲名所,人们常在仲春邀上三五好友,一同踏春赏游。现今东京民间还流行着春季游堀切菖蒲园的习俗。


图12,第三代歌川丰国《堀切菖蒲花盛图》表现了江户时代女性身着菖蒲紫色盛装,结伴赏游菖蒲园的仲春景致


前面也曾说到,与平安时代古雅的贵族文化相比,江户时代的民风更为活跃,崇尚鲜艳繁华的艺术和工艺,市民生活大为丰富,加之园艺和插花的发展和花卉新品种的繁育,使端午时节花供更加多次多彩。当然,这种多变和丰富的特征也在具有季节特征的立花屏风上得到了彰显。


图13,十七世纪所作《花车图屏风》


在上图中,右边竹篮中以自由抛入花的形式插入牡丹和滕花,极尽雍容风华之姿,竹制花篮又不事矫饰,尽显自然闲情,盛春之色尽展车中。左边的小车精巧可爱,衬托出燕子花恣意绽放的野趣,与主车两相呼应,牡丹的繁茂春色与燕子花盛开于山野水畔的俏丽姿态相映成趣。日本江户时代的此类花车风俗源于中国唐代杨国忠始制的“移春槛”,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移春槛》记:“杨国忠子弟每春至之时,求名花异木,植于槛中,以板为底,以木为轮,使人牵之自转,所至之处槛在目前,而便即欢赏,目之为移春槛。”花车所经之处,满眼春意盎然。江户时代的花车屏风也表现了对唐代风俗的日本化想象,江户人崇尚浓丽奢华与自然野趣的“混搭”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五月燕子花的插花艺术中。


图14, 十七至十八世纪所作“插花图屏风”(左) 图15,1716-64年,柳沢淇园“瓶花图屏风”(右)


在江户时代更晚近一些的六曲一双之一的四季插花图屏风中,图14表现了春日花景的绘画,也体现出浓重的唐风色彩:牡丹、竹篮和花台,都是日本人对繁盛的唐王朝的想象,牡丹和杜若合插一篮,体现了同样的趣味。而江户中期同为六曲一双四季屏风之一的柳沢淇园所作春季瓶花图,则表现出江户时代文人花的倾向,插有花菖蒲的青瓷瓶极具中国特色,香炉形主瓶古拙素雅,意趣清奇,更值得注意的是两瓶之间那一盆石菖蒲,更是中国文人趣味的极致体现。不过,较之于同时代的中国清代端午花供,图15中那光艳夺目的朱红漆台,还是凸显了富有江户时代特色的绘画色彩。屏风所配诗文,更显现出文人花的诗情花意。


图16,尾形月耕『婦人風俗尽』


与江户时代崇尚奢华绚丽的风格相比,明治时代的插花则更强调清远的意境和花型的曲线。如图16之尾形月耕表现明治妇女风俗的绘画中,从悬于门柱的花球可以看出正值端午时节,一位女性正在为端午插花,花型受到文人花和远洲流技法的影响,正在塑造复杂的花型曲线,表现了清丽多姿的仲春意境。




图17,美国学者E. S. Morse旅居日本所摄珍贵照片


从明治时代旅居日本的美国考古学家E. S. Morse拍摄的珍贵照片(图17)可以看出当时女性插花风气之盛。女性边观赏花菖蒲的雅致屏风或写意水墨边插花菖蒲,完成后,花菖蒲的插花作品与屏风或水墨实虚两相宜,雅趣横生,女性则静坐观赏。古典花文化经历了室町时代的佛教追求和江户时代的奢华绚丽,到明治时代全面西化的大背景下,对返璞归真之意趣的追求,实属难能可贵。另一方面,此图既展现了各流派对造型技法的追求,也融合了茶室插花的沉静风格,最终影响了五月节庆插花的形态。花作与绘画两相呼应,插花与观赏的过程本身也如静坐禅定一般,于创造中凝聚着静默的诗意。

从日本五月节庆与花菖蒲的诗情花意,反观《端午时节话菖蒲之中国篇》,可以说,石菖蒲在中国历史中被文人赋予了清雅之趣,逐渐远离了热闹欢腾的节庆气氛,而端午传统与菖蒲传入日本后,则因文化差异逐渐转变为尚武的倾向,并将菖蒲的挺拔形态与男孩茁壮成长的夙愿相连,每年阳历五月五,花菖蒲还在日本文化中继续散发着传统魅力,被世世代代的日本人寄予精神追求。籍此端午时节,只愿中国传统民俗能在这个倡导文化复兴与寻根的时代中,真正走入现代人的生活,并引领现代人回归传统文化的精神故乡。


【注】本文原标题为:《五月季语的诗情花意》


【作者简介】

郑青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9-29 12:26 PM , Processed in 0.03510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