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棋丨朝鲜之冀:洲际导弹攻坚有多难?
2016-05-10 14:14
2016年1月以来,朝鲜先后进行了地下核试验和运载火箭发射卫星(美日韩称之弹道导弹发射试验)。进入3月,朝鲜又公开了弹头防热性能地面试验、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和潜射导弹试射的图文,“朝鲜导弹威胁论”甚嚣尘上。研制洲际弹道导弹真这么容易?朝鲜是否已具备实战能力?笔者从核大国的洲际导弹研制说起。
早在1903年,伟大的航天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已在著作中提出名为“火箭列车”的多级火箭概念,但醉心于飞出地球探索宇宙的齐大叔并没有想过用多级火箭运载炸药包去攻击布尔什维克的敌人。首先提出洲际导弹概念的恰恰是布尔什维克的死敌——德国人。
二战中冯·布劳恩为德军研制的V-1和V-2可谓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的祖师爷,但这两种武器的射程只够攻击伦敦,德军最需要的是能够攻击美国本土的武器。冯·布劳恩和欧根·桑格尔分别提出A9/A10洲际导弹和“银鸟”轰炸机用于打击美国。
A9/A10洲际导弹是一种两级弹道导弹,一子级A10是加粗的A4火箭(V-2的原型),二子级A9就是带机翼的V-2。布劳恩为了增加射程和飞行稳定性给A9加上了传统的机翼和垂尾等气动控制面。多级导弹的技术难点在于二子级高空点火和级间分离,德国截至战败也没试验过。
“银鸟”轰炸机是单级火箭飞机,火箭发动机只供起飞和第一次爬升使用。在高速俯冲时凭借升力体机身与空气的作用实现多次大气层内跳跃以达到洲际航程。这种设计回避了多级火箭的技术难点,却面临大气层内长时间高速飞行的气动加热问题,到战败仍未解决。
德国并不孤单,美苏在研制第一代洲际导弹时同样遇到了上述问题。实际上,研发洲际导弹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远不止这些。火箭发动机、飞行控制、材料、制造工艺等方面同样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火箭发动机被称为洲际弹道导弹“心脏”,是导弹飞行的动力之源。要将一定质量的弹头投掷到八千公里以外,大推力发动机是根本。但推力越大越容易产生高频不稳定燃烧,一种简单的解决方式是并联多台小推力发动机,但新问题是容易出现推力不平衡,导致导弹失控坠毁。
苏联第一种洲际弹道导弹R-7使用液氧/煤油推进剂。液氧容易挥发,制氧站只能建在发射阵地附近,在发射前制备、加注液氧。这导致发射准备时间长且易被攻击,只有先敌发射才能发挥作用。从技术角度促成了美苏两国“先发制人”核战略的诞生。
几个核大国最终都选择常温下状态稳定可长期贮存的肼类燃烧剂和氮氧化物氧化剂用于洲际弹道导弹。发射阵地由于省去了推进剂制备、加注设施而大大缩小,从地上走入地下。洲际导弹可在加注后长期待命,即使敌人先动手也能快速反击。
除了液体推进剂,高能固体推进剂也被用于洲际弹道导弹。由于固体推进剂能量密度高,导弹的体积和质量大大降低,可以放在重型卡车上机动发射,较之于固定阵地部署有生存力高的优点,缺点是机动至新的发射阵地后需重新定向测方位,可能致打击精度有所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