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8|回复: 0

[哲史艺丛] 中国科学素质基准,和美国的有什么不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6 06: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科学素质基准,和美国的有什么不同

龙科多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4-27 07:39:33

为一份高规格文件,近日出台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却出现了“力是自然界万物运动的原因”等低级错误,以及要求公民“知阴阳五行”等诸多值得商榷的提法。有媒体指出,作为“十年磨一剑”的产物,对比研究稿、征求意见稿,可以发现《基准》是越搞越不靠谱。

媒体称《基准》编排很奇怪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定者一定要跟着2006年国务院文件《科学素质纲要》走。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的施郁则撰文推测,之所以发生一系列失误进入《基准》这样的系统性问题,可能是因为有关部门有一个误会,以为“自然辩证法”等相关专业就是指导科学普及的对口专业。施郁称,他本人不认同“哲学可以指导科学”的说法。


美国也有很多科学素养标准,这些标准往往来自不同的民间社团。其中著名的如“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和“科学素养的基准”(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两者都是非盈利组织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编制的。

而由官方出台这样一份文件,要给科学素养的标准一个统一口径,其难度就太大了。现在暴露出的问题,制定“科学素质基准”的专家本身也要被科普,说明了科普的难度之高,责任之大,也说明了用指导性的文件来统摄科普工作这件事需要反思。

这样一份文件有多难?首先要处理好“领土”问题(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与“统一”问题(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然后要处理好“外交”问题(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等),最后要确定“建设”问题(科学大厦的基石是哪些,与公民的关系是怎样),只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给中国公民一个科学的基本地图。

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科学素养和科学知识,更需要“智慧”。没错,智慧不同于科学。就拿“领土”问题来说,卡尔·波普尔将可证伪性视为科学和伪科学的标准,而费耶阿本德辩称在科学和非科学之间做明确的划分是不可能的;说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波普尔想把社会科学中的历史规律从科学领域扫地出门,而费耶阿本德将历史主义学派推向极端。查尔默斯可以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中给波普尔和费耶阿本德不同的章节,但一份“科学素质基准”显然不能这样写。

从一份“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角度看,波普尔的立场在前一个问题上可能会受到批判后的支持,但在后一个问题上可能要遭到强烈反对,由于波普尔的论证对马克思主义等社会科学的否定,他的名字也根本难以出现。

我们无法“纯净的”、“科学的”讨论科学素质,科学素质终究是人的素质,是社会的素质,要考虑意识形态,要结合国情。而作为官方文件如何取舍,就是将作者们摆到了非要选立场的纠结位置。

这样的问题不能停留在哲学立场的争论上,也不可能仅仅用科学内部的知识来解决,解决“领土”问题要依赖“政治智慧”,把科学介绍给大众,给科学一张名片,还需要“营销智慧”。

写作的困难可想而知,这份文件由国务院办公厅确定科技部、财政部、中央宣传部牵头,中央组织部等20个部门参加制定,作者们的背景不同,面向的科普对象又有不同层次。因而,处处可以看到内容的纠结与矛盾。我们在“基准”中看到了“世界是物质的”这样的唯物色彩的话语,也看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的有意识形态烙印的内容,还看到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

a196.jpg

中国官方的《基准》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科学和技术具有重要作用。”

那么,美国人又是如何处理的呢?以始于1985年(那一年哈雷彗星回归)的“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为例,这份文件定义了科学素养并列出了一些有效教学原则,专家们希望尽量不使用技术词汇,也不涉及细节,用连贯的散文来联系和架构科学中的基本思想。

从章节安排中可见,其内容强调了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技术的联系,重点推荐美国人学习关注的领域如下:

科学的性质,包括科学的世界观、科学调查的方法、科学事业的本质。

数学的性质,描述理论和应用数学的创新过程。

技术的性质,检查技术是如何扩展我们改变世界的能力的,以及我们对技术一定的权衡。

物理环境,关于宇宙的内容与结构的基本思想(天文尺度、地球尺度和微观尺度),宇宙似乎运作的物理规律。

生存环境,划定生物如何活动、如何相互影响、如何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事实和思想。

人类,讨论了作为生物系统典范的人类生物学。人类社会讨论了个体与群体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革过程。

人类创造的世界,回顾了人类如何通过关键领域的技术塑造和控制世界的原则。

数学世界,给出了基本的数学思想,特别是那些在所有的人类活动中有实际应用的,发挥了关键作用的。

历史视野,用十个特殊例子从历史角度描绘科学事业的发展。

共同主题,呈现打通、贯穿数学、科学和技术的通用概念,如系统和模型。

思维习惯,描述了对科学素养来说必要的态度、技能和思维方式。


a197.png


纲举目张,相比之下,中国官方的《基准》将“掌握安全用电、用气等常识,能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和“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乃至“知道用系统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列在一起,显得主次不分,不伦不类。

中国官方的《基准》发布后不久,有8位学者联名发表了题为“对《基准》中一些问题的意见”的文章,联名文章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双南表示:“科学素养应当是基本的认识论、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而非科学知识的问题。”

这一点可以讨论,在“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中,美国专家没有采用科学知识为主的百科全书式做法,而是包含了方法论、思维习惯、实际应用、科学史等内容。应该说,科学素养离开具体的科学知识肯定是不行的,但列举一堆容易检索到的知识,像备忘录和考试复习提纲那样,就太教条主义了。

为了更好落实“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美国科学促进会又编制了更详细的“科学素养的基准”来阐释前者的更具体内容,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作了不同要求,这种区分显然比中国官方的《基准》一刀切的做法更全面。以数学为例,针对2年级、3-5年级、6-8年级和9-12年级,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

a198.png


不夸张地说,刘慈欣的《三体》对提高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贡献,或许不会比任何纲领性文件的作用小,尽管细究其中涉及的科学知识,硬伤也并不少。前面已经说了科普工作的不易,笔者在《霍金是个“营销大师”,用微博来中国圈钱?》一文中提到了霍金的幽默感,希望习惯了八股文的中国科普界和传媒界好好研究。刘慈欣的文学才能也好,霍金的幽默感也罢,都是与智慧有关而与科学无关的事情,而要定义“什么是科学”最终也只能靠智慧而不是科学本身。

因此,即使把《基准》里的错误统统改正了,恐怕也并不能为这个文件增加多少生命力。

a199.jpg 刘慈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7 07:39 AM , Processed in 0.03137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