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1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一季度中国经济实现开门红,向好态势继续保持。发改委表示,从已有数据看,重要经济指标在3月中旬和下旬延续了向好的方向,目前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加,现在评价中国一季度经济实现了“开门红”是客观的,是实事求是的,是有充足依据和充分支撑的。(新华网)
|点评| 近日来公布的重要经济指标,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开门红”的结论。具体来讲,正如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所指出的,包括了投资增速回升、价格总水平回升、企业利润由降转升、房地产交易量明显回升、财政收入增速回升以及PMI等市场预期指标有所回升等。这说明经济明显出现了回暖趋势。今天日日评摘选的不少新闻,也反映了这点。
4月13日,中国海关总署公布今年一季度进出口相关数据,虽然一季度进出口同比双双下降,但出口呈现逐月回稳势头,3月份实现了18.7%的增长,九个月来首次出现增长。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表示,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有望实现回稳向好。(国际在线)
|点评| 具体来讲,一季度出口下降4.2%,进口下降8.2%,贸易顺差8102亿元。其中,3月当月出口猛增18.7%,进口下降1.7%。这就是说,出口发生惊天逆转,而进口降幅也大大收窄。机构分析这与春节因素(出口延后)有关,但这似乎不能全部解释跳涨那么多的原因。至少部分和出口转好有关。
4月13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披露,今年一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约135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增速同比回升2.4个百分点。其中,3月全社会用电量约47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6%,增速同比回升7.8个百分点。(中新社)
|点评| 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回升主要受三产和居民用电支撑。一季度二产用电增速由负转正,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从这项指标来讲,一季度中国经济正在止跌可以肯定,但关键指标(如第二产业)还不是很出彩,或者说回暖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
在周二发布的半年度《世界经济展望》中,IMF把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下调0.2个百分点,至3.2%,同时表示中国经济在2016年将增长6.5%,高于其此前预测的6.3%。(英国《金融时报》)
|点评| 不过,IMF上调中国经济增速的理由是中国出台了短期刺激措施。为此,IMF调降了对中国的长期预测。换言之,IMF并不看好为了经济数据好看而采取扩大信贷等不健康的政策,认为这将在未来给经济增长带来代价。如果用这段话的意思猜一个成语,应该说是“迫不得已”,还是“饮鸩止渴”?
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截至4月11日,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前10个工作日平均价格低于每桶40美元,此轮油价将继续维持现价不调。机构测算,经多次调价搁浅,国内油企坐享约70元/吨的地板价红利。(《上海证券报》)
|点评| 油价设立地板价,确实给油企有效止血,炼油企业利润也因此飙升。但要注意到,国内外油价剪刀差,已经给成品油走私带来丰厚利润空间。昨日媒体曝光,珠海佑丰每月以“稀释沥青”的名义进口伊朗280燃料油,每月仅逃税所获暴利就达上亿元。走私成品油的现象,值得引起关注。
13日消息,全球六大石油交易机构的掌门人预计,持续近两年的油价低迷即将结束,油价不太可能重新跌回1月每桶30美元以下的低点。这些机构销售的石油足以满足全球近五分之一的需求。(FT中文网)
|点评| 国际油价正在走强。12日布伦特原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45美元,创今年最高水平。市场预期,本周末的欧佩克峰会将达成冻结产量的协议。按照这一价格趋势,下一轮油价调整的时候,发改委也许该调价了。
据悉,《私募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有望于本月正式发布。包括明确私募基金募集主体必须在协会登记备案等内容。归口不同的信托公司对私募基金“壳”态度发生明显分化。(《经济参考报》)
|点评| 这又属于神仙打架的管理措施。该管理办法由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研究制定,针对所有私募基金。但信托公司归口银监部门监管,从属于对口部门的监管规定。这样的话,信托公司找中基协登记备案,有叠床架屋之嫌,不受该管理办法约束的话,又似乎脱离监管。目前全国68家信托公司中,有40多家信托公司备案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中基协难不成该睁一眼闭一眼?
13日消息,上海融宜宝积家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分部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上海浦东警方刑事立案。另据央广网消息,融宜宝昨日在官网发布声明称,相关说法是“外界关于融宜宝的谣言”。(综合一财网)
|点评| 应该说,目前上述消息并未得到警方证实。融宜宝旗下有五家全资子公司,在全国设有百余家分公司,为客户配置资产超过百亿。一旦倒下的话,又是一起涉及众多投资人的大案。最近P2P网贷和理财平台频频出事,或表明进入风险高发期。
全球最大非上市煤炭公司、世界第二大煤炭公司皮博迪(Peabody Energy Corp)13日正式提交破产保护申请。公司在纽交所上市的股票从13日起暂停交易。该公司所有的矿山和办公室都将在破产保护令之下开展日常业务操作。(华尔街见闻)
|点评| 关注这一破产事件,倒不是因为煤炭企业本身的缘故,而是注意到,该企业走到今天是因一桩巨额收购案所致。2011年,该公司斥资51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一家煤炭公司,结果,由于煤炭、原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皮博迪业绩受冲击,出现财务危机。这提醒正大规模收购海外资产的中资企业,收购不一定就等于做大做强,稍有不慎,可能反受其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