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3|回复: 0

[军事] 核安全峰会为何与我们息息相关?几大核安全隐患须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1 1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核安全峰会为何与我们息息相关?几大核安全隐患须知

梁亚滨 /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

2016-04-01 14:10 来自 澎湃防务

字号
3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出席第四届核安全峰会。  新华社 图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正在华盛顿出席第四届核安全峰会,主题为“加强核安全国际体系”。核安全峰会的初衷源于奥巴马的“无核武器世界”倡议,既是对日益严重的核安全挑战的回应,也体现出国际社会在如何理解以及实现核安全问题上的努力与探索。
核能的发现与利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进步,但鉴于其明显的军民两用性质,甫一出现就引发持续道德争议和技术恐惧。自1945年投向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在实战中被应用,其巨大的能量和破坏作用直至今日仍在深刻影响着世界。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试图开发或获取核武器、核装置、核技术和核物质,扩散的风险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出于对核能可能被滥用的恐惧,人们试图寻求制度和法律手段来禁止、限制某些核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扩散。
为了回应这种挑战,在联合国的主导下,系统性的国际机制被建立起来,例如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核不扩散条约》,以确保核能利用被限制在和平领域。该机制在遏制核扩散、降低核危险、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最为重要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培育了核禁忌的道德准则。研发、部署和使用核武器越来越被认为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行为。同时,放弃研发核武器的国家会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得到核大国的技术支持和保障。总体来说,这一套机制是有效的。
2016年3月11日,据朝中社报道,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日前观摩弹道火箭发射训练,强调为了评估新研发出的核弹头威力,需要不断进行核爆炸试验,并且要继续进行旨在提高核攻击能力的试验。  东方IC 图
核武器对一国精英阶层的诱惑
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被长期限制在少数几个大国,尽管有能力研发核武器的国家远不限于此。同时,和平利用核能也随着越来越多的核电站在世界各地被建设和投入应用成为现实。长久以来,核能利用,无论是军事还是民事应用,对大众来说都蒙着一层神秘和敏感的面纱,因此核安全的概念仅存在于与之相关的专业领域,与大众的关系并不密切。然而,随着知识大爆炸带来的技术扩散速度加快和人类对于利用核能的殷切渴望,核安全越来越引发公众关注。
首先,个别国家不顾道德禁忌和国际法限制,执意非法开发核武器。尽管自广岛和长崎核爆以来,人类历史上并未再发生针对某一国家使用核武器的军事行为,但发展本国核武器的诱惑一直存在于很多国家的精英阶层中。
这导致核武器和相关技术的持续扩散,给世界和平带来巨大的威胁。在横向扩散方面,先后有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非法研发并试验了核武器。再加上被高度怀疑已经拥有核武器的以色列,目前的核武国家已经从5个增加到9个。
由于国际社会的严格制裁和监督,非法秘密开发核武器的国家往往无法获取成熟的核技术和可靠核材料,因此其研发核武器理论上会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和事故率。同时,这些国家也多是治理能力落后、经济欠发达国家,因此存在着利用核技术和核材料换取经济收益的冲动。引发世界关注的朝核危机和伊核危机,其技术源都指向巴基斯坦。被称为“巴基斯坦核弹之父”的阿卜杜勒·卡迪尔汗,长期以来被怀疑向伊朗和朝鲜提供了核技术,是世界范围核武器走私网络的中心。
在纵向扩散方面,个别核大国一直致力于核武器的战术层次应用,研发更小、更安全的战术核弹头,以增强机动性或某种特殊的杀伤破坏效应,例如中子弹等。相对于战略核武器,战术核武器由于其较小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更容易在区域战场上使用,对敌实施可控的纵深打击。特别是与核武器相关的一些低烈度武器也被开发出来,例如贫铀弹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脏弹等。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贫铀弹已经被实战应用,造成严重的士兵伤亡和环境破坏。
当地时间2016年2月27日,英国伦敦,英国数千名民众当天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举行示威游行,反对英国政府继续保留核武器。  视觉中国 图
核恐怖主义已成为现实威胁
其次,全球大量核电站的兴建无疑大大增加了安全运营的风险。自从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以来,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发电已经有超过60年的历史。核电在人类能源消费结构中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仅次于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和水电的第五大能源。尽管技术进步不断带来防护手段的改进,但是依然无法彻底杜绝核事故发生,因此人类在享受核能带来的巨大好处时也不得不时时担心核能存在的巨大隐忧。
尽管由于科技发展程度等原因,核电站主要集中于个别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但这并不意味着核电站是万无一失的。60年来,先后多次发生不同级别的核事故,例如核燃料生产厂、核反应堆、核电厂和后处理厂等大型核设施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对公众健康和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例如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1960年,世界只有5个国家建成20座核电站,到2012年2月,全球共有429台现役核电机组,此外还有60台在建机组。
再次,除了人为管理和操作失误以及自然风险外,恐怖主义已经是核安全最主要的威胁。核技术、材料或核弹头存在被恐怖组织掌握的可能。这无疑将带来更加严重的核恐怖行为。核恐怖主义是指以核工业生产设施为袭击目标或以核技术与产品为主要工具、为实现一定政治目的而有意制造核恐怖的一种犯罪行为。自从核能的破坏性力量被证实以来,核恐怖主义就成为一个现实威胁,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冷战时期的国际社会一直担心会出现恐怖分子掌握核武器或核材料的可怕情景。由于苏联解体期间的社会动荡和国家管控能力下降,大量浓缩可裂变材料下落不明。人们不禁担心这种材料正通过走私行为自由地跨越国界。2004年被揭发出来的卡迪尔·汗的核黑市网络更加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于核恐怖主义的担心。2005年4月13日,第59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2010年开始至今每两年一次的全球核安全峰会,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讨论如何应对恐怖主义威胁。
此外,随着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的蔓延,能够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的核爆装置就越来越成为恐怖组织的目标。比起一般的破坏行为,核爆引发的政治破坏力更能够增强恐怖主义的效果,达成恐怖组织的目标。
总体而言,尽管存在地下核黑市,但恐怖分子从各核武国家的层层安保措施中获得军用级别的核弹头并非轻易之事。但在有核国家失于防范的情况下,恐怖分子依然可能窃取核武器,或利用窃取的核材料研制出核武器。一旦这成为现实,后果不堪设想。同时,对核电站等核设施的袭击,也是恐怖分子进行核恐怖袭击的可能手段。通过制造爆炸、袭击或网络攻击来破坏核设施的安全运行,触发核装置的爆炸同样能够起到引爆核武器的效果。但是,由于各国均对核武器或核设施安全保卫采取了严格的措施,戒备森严,所以恐怖分子的机会非常渺茫。事实上,恐怖分子最有可能成功的方式是获取工业或医学用低水平放射性物质,制作“脏弹”作为袭击武器,通过释放辐射危害来实施恐怖袭击。
最后,面对各种形式的核安全挑战,核扩散已经被实践证明不符合主流的世界文明和绝大多数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而“加强核安全国际体系”是实现安全的必要和有效路径。
核事故或泄露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无疑是世界性的,这一点已经在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无论是技术和管理上增强核设施和核材料的安全性,还是打击国际核恐怖主义,国际合作至关重要。在维护核安全的事业上,大国负有特殊责任。没有大国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核安全都是一纸空文。作为合法的核武大国和核扩散的受害国,中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尊严和效力,向着最终而普遍的世界核裁军而努力。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增强自身核安全能力,坚定不移地参与构建与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坚定不移地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增强实现持久核安全的信心和核能事业造福全人类的信心。
(作者是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5 09:14 PM , Processed in 0.05326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