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6|回复: 3

“中国之莺”周小燕凌晨去世,抗战唱《长城谣》打动无数志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4 08: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之莺”周小燕凌晨去世 抗战唱《长城谣》打动无数志士

2016-03-04 09:55:49

v28.jpg 澎湃新闻4日报道,歌唱家廖昌永今天(4日)凌晨微博发布消息称,3月4日凌晨0点32分,中国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因病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走完了一个世纪的音乐人生。“在和病魔勇敢战斗一年后,我敬爱的恩师周小燕大师于今天凌晨12:32分永远离开了我们……好伤心……”廖昌永发文说。


v15.png

廖昌永微博截图

v16.jpg

周小燕(资料图)


1917年8月17日,周小燕出生在湖北武汉的一个工商世家。父亲周苍柏被称为“东湖之父”,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经济系,曾任汉口上海银行经理,湖北省银行总经理,虽不会音乐却让子女学习萨克斯、小提琴、钢琴等器乐。

v17.jpg


如今湖北的东湖公园就曾经是周苍柏的海光农圃,周小燕从小就在那里玩耍。

1935年,周小燕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v18.jpg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周小燕被迫中断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学业,回到了家乡。武汉长江边,刚满20岁的周小燕在抗战烽火中含泪首唱《长城谣》,打动了无数志士的心。这也让她第一次感到,中国的旋律是那样的美。

当周小燕登上长城再次唱起了那首血泪凝结的长城谣是1995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事后,她仍旧激动地回忆到:“我就想最早我唱长城谣的时候,中国是个啥样子,大家心里头都是怕做亡国奴,是那种心情。而后来我看到的中国,是包括我的弟弟、多少烈士、我的父母都想看的,这样一个中国。”

v19.jpg


受到战争的影响,1938年年底周小燕辗转来到了巴黎学习声乐。寒窗数载,她终于在1945年登上巴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用中西合璧的唱法高歌《紫竹调》、《红豆词》,令世界舞台第一次对中国美声演员刮目相看,她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夜莺”。

1949年,周小燕受聘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老师,开始教师生活,从此桃李满天下。周小燕教过的学生工、农、兵都有。她说,自己挑学生从不看家庭成分,最重要的是人品。

周小燕认为,学美声不是为了追求技术上的先进,是为了用科学的发声技巧,为本民族音乐文化服务,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歌声。

v20.jpg


据周小燕生前口述,她的儿子曾经羡慕过妈妈的学生,因为母亲总把时间是给了她们,直到周小燕80岁的生日上,他看见桃李满天下的母亲被那么多学生围绕着,回到海外,他给妈妈写下了这样一封信:“从前阿姨说你脑子里只有你的学生没有你的儿女,现在我感觉到你是对的,假如你脑子里那个时候只有儿女,就算是我们成器成材了,也只有两个,而在庆祝会上,我看到了这么多从七、八岁到六、七十岁的人,这么爱你,我觉得你值得。I'm proud I have a great mother(我有一个伟大的母亲,我为她骄傲)。”

v21.jpg


1999年在上海大剧院独唱音乐会上,廖昌永演唱歌曲《老师,我总是想起你》送给坐在台下的恩师周小燕,仅演唱1分钟后他几度哽咽,眼泛泪光,情感真挚令人为之动容,足见周小燕先生平日对学生的关爱与提点。

1952年的5月5日,她与电影导演张骏祥举办婚礼。婚礼简朴,只是借了周小燕的舅舅的家办了一桌喜酒请了客人。

v22.jpg


1988年,看到大量的歌剧人才因“英雄无用武之地”纷纷外流,71岁高龄的周小燕亲自挂帅出任艺术总监,创办了“周小燕歌剧中心”,以不同于国有院团的全新体制运作。

v23.jpg


在她的努力下,中心排演了《弄臣》、《茶花女》,以及中国歌剧《原野》等大量精品剧目,为中国歌剧走向世界打开了大门。

v24.jpg

2013年12月8日晚,周小燕参加学生魏松的音乐会(高剑平 澎湃资料)

v25.jpg

2014年3月,上海歌剧院和上海市教委联合出品了原创歌剧《燕子之歌》。该剧根据周小燕的生平事迹改编,讲述了周先生从一个留学法国的资本家小姐到桃李满天下的人民教育家的曲折经历。剧中,燕子老师的学生们也大多以今天活跃在歌剧界的“大腕”们为原型。

v26.jpg

2014年10月17日,作为上海艺术节开幕演出的原创歌剧《一江春水》由上海音乐学院编排,改编自1947年拍摄的经典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由98岁高龄的著名艺术教育家周小燕亲任艺术总监,云集了廖昌永、黄英等歌唱家(图片来源:东方IC)

过了90岁高龄的周小燕,依旧每天都在家中给学生上课。其他人看了总劝她,但她总说给她排的学生还可以更多。对那些能听到周小燕上课的研究生、本科生来说,这是多么难得的机遇。

有人曾问她:“您什么时候关门,不收弟子?”

她说:“盖棺的时候关门,反正也没有退休的,那我就干终身的。”

愿先生,一路走好!

v27.jpg


(观察者网综合澎湃新闻、上海东方广播新闻台)
发表于 2016-3-4 08: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淡薄名利,一心培养学生。令人尊敬。九十四岁时还给学生上课。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07: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小燕:我的学生工农兵都有,标准第一是爱国,第二爱音乐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6-3-4 07:59 PM 编辑

周小燕去世 曾自述教育理念:我的学生工农兵都有,标准第一是爱国,第二爱音乐

来源:观察者网  徐书婷
2016-03-04 20:35:09

今天凌晨,中国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因病在上海去世。

边又响起那首熟悉的《长城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武汉街头的简易舞台上,当时只有19岁的周小燕首唱《长城谣》,这首歌曲后来成为电影《关山万里》的插曲,唱遍大江南北。


音乐爱好者喜欢称她“周先生”,这是对老师的尊称。作为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周小燕受父亲影响,终其一生,自认选学生的标准很简单:“我的学生工农兵都有,第一,他是不是爱国,第二是不是爱音乐。”“成不成歌唱家,是他自己培养的,老师是培养不出来的,这牵涉到思想,牵涉到艺品、人品。”

1917年8月17日,周小燕出生在湖北武汉的一个工商世家。父亲周苍柏是著名的爱国人士,实业家,曾被称为“东湖之父”,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经济系,曾任汉口上海银行经理,湖北省银行总经理。

受到父亲的影响,周小燕从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v62.jpg

周苍柏先生(中)周小燕教授(右)董燕梁女士(左)

当母亲怀上小燕时,父亲就不遗余力地陪她去学钢琴,听音乐会,并振振有词:这是最好的胎教。

父亲虽无音乐天赋,但酷爱音乐。吹拉弹唱都不会的父亲,却舍得给周小燕买乐器。

周小燕喜欢唱歌,对女儿表现在演唱上的音乐天赋,父亲相当珍视。每晚,父亲宁可推掉各种应酬,陪伴在小燕姐弟身边,听他们吹拉弹唱,充当他们唯一的听众。
在周小燕心中,父亲“第一爱国、第二爱运动,第三爱音乐”,这同样影响了周小燕的音乐和人生道路。

v63.jpg

1934年,手持吉他的周小燕( 澎湃新闻记者 刘行喆 翻拍)

1935年9月,热爱音乐的周小燕考入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专门学习声乐演唱。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父亲周苍柏对女儿说:“不要做铁蹄下的顺民,不要回上海了。”“不要为了学习,就做日本人的顺民。”

周小燕被迫中断了自己的学业,回到家乡,和妹妹们帮助母亲,为抗敌将士们缝制棉衣。还利用特长,在武汉街头、学校、医院演唱抗日歌曲。

《长城谣》、《八百壮士》、《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等抗日名曲都是由她首唱。

周小燕回忆1937年第一次唱起《长城谣》:“其实那个时候嗓子(不好),一到(高音)的地方根本上不去,急得不得了,但是要唱了,要唤起民众的热情,要抗战,我到街头唱、医院里,什么地方都唱,就上去了。”

v64.jpg

1938年底,周小燕辗转来到了巴黎,在这儿她结识了著名的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在他的帮助下,进入了巴黎俄罗斯音乐学院学习声乐,此后7年间与亲人毫无音讯联系,直到二战结束,才通过红十字会受到一封信。

1945年10月,在经过了七年的辛苦磨练之后,周小燕终于登上了巴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初次登台,她便以精湛的技艺和美妙的歌喉征服了挑剔的法国观众。

v65.jpg


1947年春,周小燕应邀前往捷克参加第一届布拉格之春音乐节——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一次音乐盛会。周小燕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被誉为“中国的夜莺”。

“当时,世界各地派去的代表有奥伊斯特拉赫、肖斯塔科维奇、伯恩斯坦、库布利、梅纽因等。可是他们非常朴实,全都平易近人,我觉得这样的人才是大家。”

那次,周小燕演唱的差不多都是中国歌,贺绿汀的《神女》,刘雪庵的《红豆词》,还有齐尔品专门替她写的几首歌,如《春眠不觉晓》,民歌改编的《大河》《杨柳》等。观众们觉得美得不得了。

“我很受鼓舞啊。我们应该一有机会就传播中国的音乐文化。”

v66.jpg

1946年,周小燕(右)与李献敏在伦敦白宫剧场演出前的留影。( 澎湃新闻记者 刘行喆 翻拍)


“吴祖光有一次跟我讲,他出访时碰到一个法国汉学家,就问他怎么会对中文产生兴趣的。他说,曾经听一个中国姑娘唱中国歌,觉得中国语言美极了。那个中国姑娘就是我。那时候还是一个小胖子,在法国舞台上唱《紫竹调》。”

然而,正是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刻,周小燕选择回国。

周小燕:“我父亲跟我说,不要忘记你是个中国人,所以要穿中国衣服上台,学好了要回来。我上台了,我觉得(国外)也承认我了,我就认为自己是学好了,就应该回来为国效劳。”


v67.jpg

                              v68.jpg

1947年周小燕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回到了告别九年的祖国,眼前的一切让周小燕感到痛心疾首,她四处奔走,为进步的学生们演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周小燕开始了全新生活,她受聘担任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老师,周小燕说:“讲台是舞台的延续。”一个好的老师,教出优秀的学生,比一个人成名有意义的多。
v69.jpg

1950年,周小燕受到周恩来接见

周小燕98岁的时候,曾有人让她总结一下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她笑笑说:“还太早。”但是对于选学生,“我先要看人品,第一,他是不是爱国,第二是不是爱音乐。我班上工农兵都有,张建一是玻璃厂的工人,廖昌永是农民,魏松是个兵,我喜欢这样朴实的人呢,带着心唱,唱歌不是唱声音,声音是个工具,要会用,怎么用好的工具表达感情。”

“成不成歌唱家,是他自己培养的,老师是培养不出来的,这牵涉到思想,牵涉到艺品、人品。”


v70.jpg

魏松(中)与周小燕


著名歌唱家廖昌永是周小燕的学生,周小燕曾在参访中说:“我跟廖昌永说,如果你光会唱外国人的东西,唱到别人服你,却不会唱本国的东西,人家还是看不起你。不光觉得你是个瘸子,还会认为你们国家没有文化。所以一定要有民族的自尊心。你自尊,人家才会尊重你。”

v71.jpg

周小燕与学生廖昌永

1984年,在维也纳的国际声乐比赛中,周小燕的四名学生最终获得三个金奖,一个银奖。这个成绩震惊了国际乐坛。

为振兴和发展中国歌剧事业,培养歌剧演员、加强国际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合作,1988年5月,70岁高龄的周小燕在上海音乐学院成立了周小燕歌剧中心。

1989年,周小燕歌剧中心开始排演歌剧《弄臣》(Rigoletto),演出获得巨大成功。

建国五十周年,周小燕和年轻一代歌唱家站在长城上,再次演唱了那首《长城谣》,“我就想着,我又激动了,我想那时我唱《长城谣》,国家危亡,怕做亡国奴,大家都在宣传不能做亡国奴,是那种情况了。现在一看,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天是多少烈士向往的,想看的,包括我的父亲母亲弟弟,想看都没有看到,我没有做什么,我却看到了……多少性命为了这一天,他们牺牲青春、性命,都奉献出来,所以我觉得,为了这一点我也应该好好工作。”

v72.jpg


1996年,周小燕的老伴、著名电影导演张骏祥病逝。他们在美国的一双儿女回来奔丧。临走那天,儿子看到瘦弱的母亲在沙发上直掉眼泪,心中很是不忍,就动员母亲和他们一起去美国。可周小燕不答应:“我不去。我的学生都在这里,我去那里干什么!”

1999年,周小燕因疲劳过度,突发脑血栓,医生规定她不能弹钢琴,可周小燕说,不能弹钢琴教学生,那她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v73.jpg


2015年,周小燕98岁高龄,有人问起她的梦想:“能够再出几部好的中国歌剧,能够在世界上站住脚的被认可的。再就是多培养几个能够为国家出力的、爱国的、德艺双馨的人才。”

v74.jpg


2016年3月4日,周小燕因病去世。

著名音乐评论家居其宏先生曾在文章中说到:“在中国声乐界,把创建中国声乐学派的目标当作自己艺术理想的有志之士大有人在,好几代声乐家为了追寻这个理想而上下求索,呕心沥血,成就卓著。其中,以美丽动人的歌唱艺术独树一帜堪称大师者,有郭兰英等人;以高徒辈出的教学成果震惊国际乐坛堪称大师者,有沈湘等人;而将这两者合二为一兼而得之称双料大师者,试问二十世纪之中国声乐界:谁可当此盛誉?我的回答是:仅周小燕教授一人而已”。

v75.jpg


(观察者网综合《音乐人生》、解放日报、澎湃新闻、微信号“纯律”等)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4 10: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31 02:01 AM , Processed in 0.0790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