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6|回复: 0

[军事] 吴戈:中国在太空到底跟谁一起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1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戈:中国在太空到底跟谁一起玩

 2016-02-01 吴戈 大家



摘要ID:ipress  

众所周知,在太空已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完成地理大发现和殖民开拓。除非中国能打造出一个银河帝国,否则,注定绕不开“到底跟谁一起玩”的问题。


虚幻的超越之窗

中国航天近年的成就感高涨,其实与该领域全球格局的相对变化大有关系。俄罗斯持续衰落,欧、日资金和野心双缺,美国的竞争力也因联邦财政问题、全行业裁员、航天飞机退役和长期发展目标调整,特别是发展模式转型而不确定性大增,一度陷入平台期。得益于相对充裕的国家资金保障、航天在国内的特殊政治价值、举国体制的执行力,以及西方载人航天工具的相对空窗期,中国航天一枝独秀。“‘神舟’飞船整体水平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即最新一代水平,并有自身特色,一步跨越美俄40年历程”等自我评价,豪情四溢。

实际上,即使在进展最快的载人航天上,中国弯道超车的机会也昙花一现。美国只是在发展方向和投入力度上略有迟疑,重新研发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对它仍是熟练技能,而且技术储备充足。在政府层面,NASA主持的“猎户座”飞船和SLS重型运载火箭以巨大的体量和运载能力再现了当年登月的“土星五号”的辉煌,并一举覆盖飞往月球、小行星和火星的载人和货运任务。继2014年首次近地轨道试飞成功后,2017年将试水无人飞掠月球,2021年用于载人任务。为大大缩短火星往返旅程,NASA正支持企业开发热核火箭、等离子体火箭、太阳能电力推进、深空居所、航天器在轨组装维护、超强超轻材料和新材料商业化3D打印等改变游戏规则的新技术。在民间层面,商业航天拓荒者SpaceX公司开发的“猎鹰”系列火箭不仅最大运载能力不亚于“土星五号”,还成功展示了通过可重复使用将发射成本降低百倍的前景,目前已成功获得国际空间站货运补给和载人合同,2017年末就将首次恢复美国载人航天发射,甚至打入了欧洲和美国军用发射市场。而且这样的私营企业美国不止一家。在竞争刺激下,长期垄断中、重型运载火箭市场的“联合发射联盟”也计划2020年左右首次发射部分重复使用的“火神”火箭,未来将采用新概念上面级形成地月空间商业航线,研究利用地外水资源和天基太阳能实现太空能源自给。


▲ 2015年12月21日,Space X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猎鹰9号火箭


在深空探测方面,从1997年“火星全球勘测者”直到2011年“好奇号”火星车,全球近一半的火星探测器和全部火星车都出自美国,还不包括即将发射的“洞察”号着陆器和研制中的火星飞机。除已实施的一系列彗星/小行星、冥王星、木星探测和采样任务,美国还规划了彗核采样、月球南极采样、土星大气探测、特洛伊小行星探测、金星着陆和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两颗土星卫星探测。

这样的局面,中国的差距显然迅速被重新拉大。当然,有人会说中国从没打算跟美国一争高下,其实中国最应该向美国学习的还不是技术,而是开诚布公地客观衡量高技术竞争态势和策略。对此不妨借鉴一下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2014年对载人航天政策的一段评估:

载人航天对经济和科研的贡献很小,美国军事太空能力不依赖它,冷战期间制度竞赛的政治因素也不复存在,它的价值只剩国际声望。最具商业价值的太空活动仍是卫星应用。天地往返成本降不下来,开采月球或小行星资源,微重力环境加工制造都不具商业价值,高端太空旅游也市场很小。除了俄、中两国,即使不算步子并不快的欧洲和印度,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能满足国际空间站人员轮换等载人需求,美国并不担心暂时失去独立载人航天能力。即使为在月球开发、火星和小行星载人登陆等远景任务上占领先机,当务之急也并非将人送上去,那只能获得与登月竞赛一样的表面价值。不管在哪个地外空间,低成本、稳定可靠地进入、停留、开展研究和开发,都是比“留下脚印”挑战得多,也重要得多的目标,而这需要全面、平衡的太空实力,而不止是飞船和航天员。


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就

排除太多自我标榜之论,对中国航天成就相对冷静的评价一般强调:“长征”火箭是在综合国力相差巨大情况下发展的,而且曾领先欧洲;低温氢氧发动机投入实用领先于俄罗斯;以独立掌握为标准,中国载人航天能力世界第三;在导航和遥感卫星领域仅次于美国;航天发射规模和在轨航天器数量稳居前列,2012年发射次数甚至曾超过美国。对载人航天欠缺科学和经济收益的局面,中国的自我评价则往往突出其起步晚、高起点、高效益、跨越式发展、连续成功和对本国的历史性意义。

这些收获当然不容否定,但它们的闪光无疑也有赖于参照系和比较前提的精心选择。从更大、更全面的参照系来看,以国别比较,中国不光技术上又被美国甩开,在发射和在轨整体规模上继续冲击美、俄地位也意义不大。这是因为航天发射和卫星制造早已形成国际市场,而中国过去因为历史问题,现在又不敌西方私营航天企业发射成本的明显优势,能打开的市场仅限少数国家。同样是规模,依赖保护的本国市场和国际竞争下取得的市场有本质不同。

不光向上冲击有难度,在世界航天竞争第二集团里,虽然中、日、欧都难以追上美国,但中国与日、欧、印的横向竞争也面临对手充分利用与美国的良好合作“借船下海”,完全不必与中国展开国别角逐的局面。中国即使超越它们,也只具国内宣传意义。

更严重的不利在于,中国的“国家队”离了中央财政便寸步难行,市场竞争力的长期贫弱不过是被国家订单的充足所掩盖,即使所谓航天概念股也更多地成为本就严重畸形的中国股市浮夸炒作的绝佳对象,对本行业只见圈钱输血低效国企,少有真正鼓励民企和创新之效。在世界航天市场化、国际化的新浪潮前,中国对大型央企、重大专项和大会战等举国体制的青睐和倚重反而南辕北辙地变本加厉。


单干的孤独与合作困局

当然,中国并非不愿合作,相反,中国历来强调合作。这并非只是唱高调,众所周知在太空已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完成地理大发现和殖民开拓。然而,即使在合作潜在效益明显的导航卫星领域,中欧合作失败,中俄合作不深,而中美已大有对抗之势,表面原因在核心技术、控制权之争,而深层原因亦非一句“缺乏战略互信”能够道尽。

下一个领域是月球,虽然美国已放弃2006年提出的2020年重返月球、2024年前建立永久基地的计划,欧洲2015年底又提议多国以国际空间站模式合作,2020年在月球南极建造基地,作为国际空间站退役后人类新的太空立足点,服务于进一步的深空探测。目前,欧洲提议已收到美、欧多家企业包括开展旅游或采矿活动在内的参与意向,不过能够担纲的显然仍只有美国。2015年,美国也召开了载人登陆火星峰会,为2030年载人登陆火星探讨合作。

在此局面下,如果中国不参与或不被接受参与西方主导的国际合作,虽然将自身能力从“绕、落、回”(火星上是“绕、落、巡”)的无人阶段提升到“探、登、驻”的有人阶段并非不可能,但以自身实力和效率,几乎可以肯定在时间、水平和规模上会一直差距明显,从而既谈不上先机和主导,也无多大实际收益,只限于保持存在感和国内大国激情。西方不需要、也不愿意中国成为主要航天伙伴的态度,即使在其陷于财力危机时也少有松动。其实,中国一直有以独立的技术能力作为与西方合作的筹码之意,无奈这一牌局未及打起来便渐行渐远。近年,中国总是因为对这种排斥的敌意归因,更加强调自成体系,从而难度陡增,步步落后。


▲ 电影《火星救援》剧照


2014年,俄罗斯也提出要建立月球科研、采矿基地,计划2030年载人登月,甚至向往火星及其他行星探索,但其国家恐无力负担,本国私营航天产业羸弱,在当前与西方关系下参与合作的前景也显黯淡。虽然中俄合作长期被人鼓吹,其实暗藏的前提是俄罗斯乐于接受中国凭财力占据主导和核心技术,并尽力榨取俄技术老本的习惯。

中国同时还面临下游国家的追赶。印度与中国的竞争就特色突出,其载人航天虽然2016年才可望突破,但它在卫星导航上野心适度,还已经在探月上有所收获,在探火上略微领先中国,还提出了可复用运载火箭计划。韩国计划2016年启动的探月也以2018年发射轨道器,2020年发射着陆器为目标。而加拿大、以色列、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伊朗、南非、乌克兰甚至越南和阿联酋都在航天领域或各有所长,或摩拳擦掌,进一步压缩中国航天的成就感和技术资本。

当然,新兴航天力量对中国也意味着合作的机会,只是这样的合作最需要的同样也不是技术。理论上,将美国之外的力量组织起来联手超美是一种可能,但问题又由此转化为中国拿什么号召和说服世界。恰恰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整体形象是一面四处厚赠大礼,一面又跟谁都面子上必争高下,利益上不让寸分,因沉迷于崛起话语而多虚荣和傲慢。

显然,除非中国能打造出一个银河帝国,否则,注定绕不开“到底跟谁一起玩”的问题。




作者:吴戈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军事、国际时事评论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0 02:45 AM , Processed in 0.0634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