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4|回复: 0

[军事] 吹不进南亚的“阵风” ——MMRCA计划何去何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8 08: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01-18 军事文摘 环球军事

2012年初,“阵风”战斗机在印度中型多用途战斗机计划(即MMRCA计划)中胜出。然而,时光流转,当时项目达成时印法双方皆大欢喜的局面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后续谈判意外百出。印度官方和法国达索公司等的言论相互矛盾,一方面是印度急于引进“阵风”,另一方面是印度政府表示项目进度一再拖延,不排除放弃“阵风”的可能。被印度寄予厚望的MMRCA计划正遭遇重大考验



MMRCA计划的源起


MMRCA计划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末,正式提出是在2001年。

1999年的印巴卡吉尔冲突中,地形复杂的卡吉尔高原限制了双方空中力量的发挥。在最初的战斗中,印度空军出动米格-21/23/27,使用无制导航弹和火箭弹轰击巴方地面目标,但过高的海拔和复杂的地形为巴方防空武器、尤其是单兵防空导弹提供了发挥火力的空间。二代战机落后的航电和飞控水平导致其在山地高原的飞行性能和可操纵性严重下降。若米格战机为躲避巴方防空火力提高投弹高度,命中率又会降低。随后印度空军改变策略,尝试出动“幻影”-2000H投掷激光制导炸弹,成功消灭多个巴方重要目标。卡吉尔空战对印度空军的作战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其更加强调战机的精确对地打击能力。

20世纪80年代,印度空军曾进行大规模采购,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印度战机进入了更新换代的窗口期。1978年,印度和英国签署进口“美洲虎”攻击机的协议,先从英国进口40架原装战机,后印度斯坦飞机公司引进生产线自行组装108架。1982年,印度同法国达索公司签订购入40架“幻影”-2000H的协议,先后共装备57架。1985年,印度从苏联进口50架米格-27ML,并利用引进的生产线自行生产150架。大概同一时期,印度装备了80架从苏联进口的米格-29。这些老旧战机将在2015年陆续退役。

此外,除“幻影”-2000兼备空地外,“美洲虎”和米格-27局限于纵深打击、战场遮断与对地支援,米格-29专司战区制空权,多用途能力不足,机队结构不合理,这些都是后续型号需要考虑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末,印度同时推进3项战机项目—苏-30MKIMRCA计划(MMRCA计划前身)和轻型作战飞机项目。MRCA计划提出时,印度官方提出的招标要求是采购126架具备三代机水平的多用途战机,招标金额为98亿美元。但当时印度军方军费有限,2001年印度军费开支仅113亿美元,苏-30MKI项目挤占了空军大量经费。之后MRCA计划一再修改,2001年正式演变为MMRCA计划,而最终选型已经是2012年。


“阵风”为何能胜出?



经历多年的跳票后,MMRCA计划终于步入实际招标阶段。参加角逐的有“阵风”、“鹰狮”、F-16INF-18E“超级大黄蜂”、米格-35EF-2000“台风”6款机型,最终“阵风”脱颖而出。

印度的招标书要求战机最大起飞重量在20吨以上,具备先进的雷达和航电系统,能支持战机发射中程空空导弹和投掷制导弹药;要有地形匹配和卫星导航系统,在超低空和复杂地形下拥有出色的飞行能力;具备数据链系统和空中加油能力,可和其他军兵种的多种装备协同作战。总体目标是战机要达到国际标准的三代半水平。

在战机的技战术性能之外,较高的性价比和灵活的付款方式、技术转移力度和补偿协议,以及国防来源的多元化,都是印度考量的重要因素。

6款机型中,单发轻型的“鹰狮”战斗机最大起飞重量不足17吨,率先出局。

在洛·马公司专为印度MMRCA计划开发F-16IN之前,就已为巴基斯坦生产新的F-16C/D Block52并升级原有的F-16A/B,巴基斯坦较印度对F-16的使用经验更充足。出于对宿敌的忌讳,印度很难会采购F-16IN。加之印度缺乏使用美式战机的经验,采购F-16后配套的人员训练和后勤维修设施,乃至弹药的掌握都需要比俄制和法制战机更多的时间,战斗力生成的时间成本更高。

这一点在波音公司竞标的F-18E上同样存在。此外,F-18E6款战机中惟一没有装备红外搜索和跟踪系统的型号,该系统允许战机在不开雷达的前提下捕获目标红外信号。印度空军已经在苏-30MKI和米格-29上认识到了红外搜索和跟踪系统的价值。在政治层面,采购F-16INF-18E可能遭到美国政府的干涉,1998年核试验后印度已尝到被美国制裁的滋味。因此,尽管拥有先进的航电系统、AN/APG-79雷达、出色的多用途能力以及6款战机中最大的内油量—6.7吨,F-18E最终并未受到印度的青睐。

2012年参与竞标时,米格-35还没有获得任何订单,如果印度选择米格-35,研发成本平摊到售价中,必将由印度来当冤大头。相比在利比亚战争中大出风头的“阵风”“台风”和实战经验丰富的F-18E,米格-35的技术水平还不够成熟。西方观点认为,虽然俄标战机的平均飞行成本比较低,但全寿命成本更高,印度空军难保不重蹈苏-30MKI等众多印俄合作项目的覆辙—成为研发厂商和俄罗斯军队的小白鼠。

进入MMRCA竞标最后一轮的是“阵风”和“台风”。“台风”由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4国联合研发。当初,英德出于应对苏联部署在东欧前线的苏-27和米格-29的目的,更突出“台风”的超音速截击能力和中距拦射能力。在这种设计思想下,“台风”载油系数小,内油4.5吨,与“阵风”基本相当,但飞机空重比“阵风”C型重1吨左右。在采用大量复合材料后,“台风”还存在载荷作战半径过小、多用途能力不足的问题。

最终,性能更为均衡的“阵风”脱颖而出。

“阵风”在研发阶段就考虑了舰载机的特殊需求,更强调舰上起降条件下的低速可控和大迎角飞行能力;基于法国海空军的需求独立研发,政治掣肘少,定位明确;出于替代“美洲虎”攻击机和“幻影”-F1战斗机的需求,“阵风”更强调多用途能力。单座型“阵风”C内油4.5吨,正常载荷6吨,最大外挂载荷9.5吨。在执行远程防空任务时,挂载9枚“米卡”空空导弹和32000升副油箱后,高空任务剖面最大作战半径达1700千米;挂载12250千克炸弹、4枚“米卡”导弹和3个副油箱后,高--高任务剖面作战半径达1000千米。

20121月底,印度国防部采办委员会宣布计划用120亿美元采购126架“阵风”,先期18架从法国引进成品,剩余108架印度引进生产线自行组装。印度国防部长表示,在126架的订单之外,印度后续还将采购60架“阵风”,最终装备数量将达到186架次。彼时印度和达索公司尚未就协议细节达成一致,正式的合同文本还未签署。对未来信心满满的印度政府和达索公司没有料到,协议的最终达成出乎意料的艰难。


悬而未决的项目


MMRCA项目从一开始就充满了风险,120亿美元的订单画出了一张可望不可及的大饼。MRCA项目最初提出时总额为98亿美元,至2012年,11年过去了,即使是美元贬值造成的购买力损失,120亿美元都难以达到。

冷战结束后,法国海空军的“阵风”采购计划一再缩水。“阵风”初始采购数量是336架(法国空军250+海军86架)。冷战后调整采购数量,先降到294架,之后更是降到180架。从20012014年,实际交付131架,“阵风”的生产数量仅能维持生产线的基本运转,导致单位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尽管达索公司宣称2013财年“阵风”CF2标准的飞离成本为1.01亿美元,但纳入研发成本、技术转移和货币贬值等因素,战机的综合采购成本要远大于这个数字,更何况印度青睐的是“阵风”系列中技术水平最高的F3型。

“阵风”胜出后,达索公司的报价从120亿美元一路上涨,180亿美元、200亿美元、250亿美元……高昂的成本总额让印度犹疑不决,而继续拖下去成本还会上升。参考巴西空军2012年的战机招标项目,据评估,36架“阵风”空军型的采购经费需要82亿美元,相比之下同等数量得“鹰狮”只需48亿美元,4000美元/小时的飞行成本更是低于“阵风”的14000美元/小时。

印度的国防预算也无法满足三军大跃进式的军购作风。2014年度印度国防预算为2.24万亿卢比(按当时汇率约合362亿美元),其中空军预算约为总额的40%,约为140亿美元。对于同时维持多个大型国防项目的印度国防部来说,MMRCA计划成本的上涨将严重挑战印度的国防预算。

在以美元计价的商贸体系下,本币和美元的汇率变动也是让印度国防部难以决策的压力之一。近几年来,印度卢比兑美元持续贬值,2012年初印度卢比对美元汇率在50:1上下波动,到20158月底,已经跌至66:1左右。如果按印度卢比折算,印度实际支出成本还要增加约1/3。印度本国国防预算以印度卢比计价,而对外军贸中又以美元计价,必然造成购买力的下降。这也反映了印度作为军贸进口国自主研发生产能力孱弱、受制于人的事实。

印度要求达索公司将50%的订单金额作为补偿贸易的一部分,以支持印度本土航空工业的发展,甚至要求达索公司为印度斯坦飞机公司组装的“阵风”提供质量保障。考虑到印度斯坦飞机公司在制造流程、工艺和质量控制上的斑斑劣迹,如此苛刻的条件让达索颇为头疼。

最终,MMRCA成了不折不扣的钓鱼工程,套牢在里面的一头是指望借这个订单翻身的达索公司,另一头是异想天开企图用1卢比买到2卢比货物的印度军方。


MMRCA——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MMRCA项目拖得越久时间成本越高,对印度和达索公司越不利。在莫迪当选印度总理后,曾试图加快引进“阵风”。20154月,项目取得新进展,印度决定直接买进36架成品,合同总额44.8亿美元,并要求法方在2年内交货。但5月印度国防部长表示,后续的108架将不再继续,节余资金将用于推进轻型作战飞机项目。

就在印度和达索公司拉锯时,后者接连拿下埃及和卡塔尔两国各24架“阵风”的订单。在经历长期的低速生产后,突如其来的大单将给达索公司的生产流程带来极大困扰。从低速生产到满速生产,从人员培训、备料、投料到组装、试飞、交付,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印度2年内交付的要求很可能得不到满足。

接下来,印度有几种选择—再次改口继续执行108架自产“阵风”的计划,以苏-35替代“阵风”,引进苏-30MKI

不考虑价格因素,MMRCA招标中的评估已经证明“阵风”是最佳选择。不排除印度将放弃“阵风”作为一种谈判策略,逼迫达索公司就范。但时易世变,2012年“阵风”除MMRCA项目外没有其他客户,印度尚有待价而沽的优势,现在达索手握卡塔尔和埃及的订单,未必答应印度的苛刻条件。

-35最大的问题是产能。目前,俄罗斯境内有3家企业同时进行重型战机的生产—共青城、伊尔库茨克和西伯利亚。共青城的拳头产品是苏-35BM、苏-27和苏-30MKK的俄军自用版苏-30M2,未来将转产T-50;伊尔库茨克主打苏-30MKI和俄自用版苏-30SM;西伯利亚负责苏-34的制造。苏-35BM是俄空军最先进的制空机,共青城要优先保障本国订单。按照T-50的研发进度,2018年后即可小批量生产,转产T-50必将挤占苏-35BM生产线。伊尔库茨克的苏-30MKI/SM的生产计划已经排到了2018年。截至2015年,西伯利亚的俄国防部124架苏-34的订单仅交付了66架,现有合同预计将排到2018年之后。此外,苏-35BM和苏-34机体结构差异很大,转产也需要时间。综合考虑,印度引进苏-35替代“阵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印度空军的战机结构和作战想定中,苏-30MKI是作为双重任务战斗机存在的。经过伊尔库茨克的多年改进,苏-30MKI基本可以满足印度的现有需求,一度令印度大为头疼的矢量发动机、高温高湿环境下的适应性、可维护性等问题已经解决。但是,考虑到印度国防来源多元化的传统,用苏-30MKI取代“阵风”将导致未来印度空军的主力全为俄制战机。

无论如何选择,MMRCA计划都将走到一个尴尬境地。



在激愤的民族自尊心和对北方大国恐惧的支配下,印度国防政策固执地坚持“两线作战”,印度空军狮子大开口地提出装备45个战机中队的目标。然而在后冷战时代,随着压缩军备开支和三代机成本的提高,缩小机队规模、提高作战能力是各国空军的总方向,贫弱的财政收入、拖沓的官僚管理体制和落后的国防工业无法支撑印度空军实现野心。印度国会报告不无危言耸听地说,印度空军总量将可能下滑到25个中队。

在兜兜转转15年后,轰轰烈烈的MMRCA计划回到原点。充满不可思议的印度人下一步会怎么办?这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

出自《军事文摘》2016年第一期

责任编辑: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0 02:45 AM , Processed in 0.06889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