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5|回复: 0

[父母心声] 周末特稿 | 扑通扑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7 08: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03-08 陈晓舒 界面
http://mmbiz.qpic.cn/mmbiz/6xsuh ... Lo2nAjVA/0/mmbizgif); max-width: 100% !important;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background-position: 10px 11px;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no-repeat;">

当我长大成人,离开家乡,一条名叫扑通的狗来到我父母身边,替代我陪伴他们。它打乱了我们多年来的家庭规则,但谁又能想到,一条狗也许就能占据空巢老人的内心一角。



1


我有一条名叫扑通的小狗。三年前,它随我去了首都机场,在出租车上朝司机卖萌,在航站楼呼啸来呼啸去,玩累了趴在行李箱上和我玩自拍。扑通错认为这是一段美好的度假时光,但它很快就发现自己被塞进了航空托运箱,称完体重后沿着传输带渐渐远去,被陌生人们拎起来,最后放置在机舱内一个黑暗角落。两个半小时后,它离开北京抵达我南方的家乡。


那趟旅程导致扑通落下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要坐上车就会浑身发抖哼哼唧唧,看到行李箱就尿裤子。


我把扑通送回了老家,这个决定实属无奈。那一阵子我出差得实在太过频繁,扑通作为一条狗,却特别的怕狗怕猫,甚至是毛绒玩具。根本没办法放心把它寄养在外。


在此之前,我从没想过扑通有一天会回老家。我爸爸曾经是坚定的“反养狗人士”,横跨大半个中国,也没能阻扰他对我养狗的干涉——“养什么狗?不可以!”无论我什么时候提议养狗,他都不说理由,反对得干脆利落。


我先斩后奏有了一条狗。爸爸因为这件事和我怄气了好几个月。每次和家里通电话,我不得不捂住扑通爱吆喝的嘴,以免爸爸的各种不满从话筒里倾泻出来。


我妈妈曾经是个“毛状小动物恐惧症者”。我从小就知道她害怕一切带毛的小动物。巴掌大点儿的狗,她看见了都远远绕路走。


她在北京和扑通短暂地相处过半个月。头三天,她们俩总是相视而过,一副“好巧你怎么也在这儿”的模样。第四天,我试着把洗干净的扑通放入妈妈怀里,她吓坏了,全身僵硬,动也不敢动。


但在我试探性地提出把扑通送回老家时,爸爸却表现出了奇怪的大度。“只要不影响你工作,可以商量!”他回应说。妈妈则克服了她的动物恐惧症:“你没时间养,当然是我们来帮你养啦,快接回来吧。”


爸妈这一妥协显然出于“为我好”的原则。但对于扑通来说,在黑暗寒冷的航空箱里,它还不知道自己要面对怎样不确定的狗生。漫长的两个半小时,也许它嚎叫得喉咙嘶哑,几度哭晕在航空箱里。从旋转行李带被取下的那刻,扑通一改往日的娇气,乖乖地跟随在我身边,不要求抱也不呜呜叫。南方的初冬像春天一样,扑通的大耳朵被暖风吹得忽闪忽闪,我开始想象它未来的家庭生活。


2


我出生在南方小城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妈妈是最典型的闽南女子,任劳任怨,小时候我总觉得她是太软弱,白天工作晚上加班,还要按时按点干完所有家务,几乎每顿饭端上来,爸爸都能挑出毛病。爸爸则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从来不进厨房,不亲手洗一件衣物,没拖过一次地板。他只要回到家里,就会坐在阳台边上看报纸,永远看不完的报纸。


我的童年似乎很单调,回忆起来,除了坐在教室里上课,就是在家里的一日三餐,没有任何波澜。每天早上,妈妈五点多起床做饭,我的营养早餐是一大碗粥一大碗牛奶外加一个鸡蛋。十几年来,我每天都会趁妈妈不注意把牛奶倒在马桶里,她至今都没有发觉,也不知道我一喝牛奶就会拉肚子。


中午,我们一家三口会安安静静在餐桌上吃饭。妈妈偶尔会捡起单位里的琐事来讲,但太过于琐碎以致于我经常想不起她单位里有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后来,单田芳拯救了我们的午餐,每天中午一家人边吃饭边听单老师讲故事。


单田芳的声音是从我们家那台古董收音机中传出的。那是上世纪80年代爸妈结婚时置办的家用电器之一,爸爸对任何东西都是过于精心保养,比如为保养空调而不开空调,热水器不能调超过55度,晚上八点后才能开电视,我们家的电器进门后就没有坏掉的。我一直都希望那台19寸的迷你电视机赶紧坏掉。虽然我被规定每个星期只有周六晚上才能看两个小时的电视,但我总觉得它小得让我看不清楚屏幕里的人脸。


家里的洗衣机和电冰箱也都是父母结婚时候置办的。有一次我在一家博物馆看到了同样的产品,躺在上世纪第几代电器的区域中,可在我家里,它们还没有退休。


我们的晚饭总是和新闻联播同步,收音机里的整点报时一响,妈妈就会仪式感般把所有的菜都端出来。在晚饭桌上,爸爸通常以提起建国议题才用的口吻提及我的学业,他似乎两相为难,既不想每天婆婆妈妈地问我学校发生的事情以保持家长尊严,又想以家长权威表示一天的关怀。学校里自然不会发生任何可以和家长们分享的事情,我常常含含糊糊的混过去。直到新闻联播结束,这顿晚饭才算吃完。


爸爸是个作息严格、规矩很多的人。他不在家时,每天晚上七点钟会打电话回来报平安。他对我也有严格的作息规定。我在午觉时间来回走动,他便会在床上大声呵斥。妈妈则是一个性格特别安静的人,很多时候家里连一点声响也没有。在闽南的茶屋里,常常能看见“静者多寿”的匾额,这里不少人确实也以此为人生信条,但我小时候却觉得无比沉闷。


我总是幻想有一条小狗,成为我独生子女生活的陪伴。不能看电视玩游戏机,独自锁在家里的假期,我会把《世界童话名著》来来回回地翻,那个小飞人的故事不知道看过多少遍。桑尼是一个生活在都市公寓里的七岁小男孩,他老实听话,遵规守矩。虽然家里有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但大家都各忙各的事,没人愿意和这个小不点儿一起玩。寂寞的桑尼一直想要养只小狗做朋友,但爸妈始终不答应,他十分失望,只能整日望着天空发呆。


故事的最后,桑尼如愿以偿在生日当天得到一条小羊羔似的小狗。而我也总期待能够得到这样的生日惊喜,养一条小狗宾博,我一吹口哨,它就飞奔过来,道过晚安后它就睡在我床边的篮子里。


我不敢叨扰爸爸,就去磨妈妈,但她最终还得去问爸爸拿主意。他只是摆了摆手,一句话也没有说。妈妈为了安抚我,给了我一条黄白色的毛绒玩具狗,硬邦邦蹲在那儿。自那以后,每次我再说想养一条狗,她就说,你不是已经有了一条?


3


扑通从北京回到老家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担忧它的安危。“我们家扑通可乖啦。”我每次问及扑通,妈妈都这么回应。这几乎成了她的口头禅。


凭借它超高的情商,扑通似乎安全地在家里生存了下来。每天爸妈回家,它都像迎接久别至亲一样欢呼雀跃。妈妈一进门就开心得赶紧抱抱它,奖励一块狗饼干,吃完了还得再抱抱。爸爸在扑通无比执着的求抱抱面前,也不得不和蔼亲切地回应:“好好好,好了”。


爸爸在阳台看报纸,它叼着球就过去,耐心观察着。爸爸有扔球的意思它就开心地去叼球,否则,它就坐进边上的狗窝晒太阳。更多的时候,它喜欢趴在两个客厅之间的角落里,一边看着妈妈在厨房里浓烟滚滚,一边注意爸爸在阳台里的动静。


午饭和晚饭也不需要收音机陪伴了。扑通对三餐极为关注,可以以站立的姿势坚持看主人吃完整顿饭,让人也能感觉到食物更可口。刚开始,爸妈吃饭时注意力完全被扑通吸引,看它撒娇卖萌,拿前蹄拍拍你,在确认无望得到食物后,大吼大叫,表现得很不理智。


有一天早上,妈妈打电话来,动情地告诉我:“你爸爸和我说,从来都没养过小动物,也对小动物不感冒,但扑通改变了他的想法。”


前一个晚上,爸爸应酬喝醉了,回家蹲在马桶上哇哇的吐。把扑通急坏了,来回奔波,一会跑去拍拍爸爸,一会跑去叫妈妈。喝醉的爸爸一直夸:“扑通是个好同志!”妈妈对我说,你看扑通这么心疼家里人,你爸爸现在疼它疼得不行了。我心想,那不过是爸爸的呕吐物刺激了扑通,它闻到味道反应了。


扑通的日夜陪伴渐渐被爸妈所接受。到后来,他们吃饭时仔细确认餐桌上哪些是扑通可以吃的,哪些是它不喜欢吃的。妈妈不得不每天炖扑通喜欢的牛羊猪肉,她常常盛满一碗饭,自己扒拉一口白饭,把肉捣碎拌匀,浇上肉汤后再倒进狗碗里。爸爸就在边上一直喊:“够了够了太多了,这么小一个肚子怎么能吃这么多。”然后不断地挑出小软骨碎骨丢到扑通的碗里。


晚饭后,爸爸左叫右叫,扑通都假装是个聋子。以前从来不碰狗的爸爸只能把扑通提起来,像夹个狗皮包一样,夹在腋下出门遛狗去。扑通极其不愿意出家门,一天三次的外出拉屎,对它而言简直像受刑,而不是放风。


但在爸妈打算外出的晚上,扑通一整晚都会忧愁满面。妈妈从来不敢当着它的面提起晚上要出门,即便这样,它还是很早就能感应到。妈妈开始穿衣服梳头发时,它在边上呜呜直跳。“你知道扑通在说什么吗?‘我也要去,我也要去。’”妈妈打电话告诉我,“就像个孩子一样,粘个半死。”


扑通在家乡。


4


18岁之前,我也是拴在父母的裤腰带上生活。离家之后,才发现外面的食物都是咸的(爸爸一直只喜欢无盐食物),我可以自由选择一天吃两顿,或者一顿,也可以在晚上十点后还不睡觉。


我和妈妈每周通一次电话,有时候忙起来也就忘了。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她为了排解无聊,加入了单位的乒乓球队。爸爸则开始每天游泳,冬夏无休。每次打电话,妈妈就讲讲乒乓球队和冬泳队里发生的事情。


有一年放假我回家,吃完饭妈妈指着自己眼睛边上的乌青,问我能看出来吗。她开始绘声绘色讲,她和爸爸去江边散步,看到健身器械就玩了起来,在脚踏板前用力过猛,直接把脚踏板甩到了脸上。爸爸把她送到医院,醒来她才发现自己已经肿成了毕加索笔下的两张脸,四个多月才消下去。她一边比划着,一边上气不接下气地笑。我也跟着笑,盯着她眼角的皱纹。


后来我毕业工作,常常到处出差,日夜颠倒,有时候很久都没能和他们好好聊天。有次去厦门出差,打妈妈电话,居然是爸爸接的。我告诉他,想顺道回去待几天。他说,回来干嘛,不要总回来,你还是回北京去。我觉得奇怪,问我妈呢。“在忙呢,没空。”他说。那时我已经买好票,隔天就能到家。爸爸知道后,以他一贯的坏脾气暴怒起来,骂得我莫名其妙。


第二天回家,爸爸去接我时,还在抱怨我回家的事情。他没有直接开车回家,我也不敢问,一路心慌慌的。到了骨科医院门口,他才说,你妈在家门口出了车祸,腰椎骨折了,现在躺在医院呢。


妈妈直挺挺被固定在病床上,不能翻身不能动弹,脸上的疤痕还没褪去。她笑着和我说,干嘛没事回家啊,要再早两天来,你都认不出我了。你看我新长出来的皮肤是不是嫩了许多。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爸妈实在是太蠢了。很久以后,看到一个类似的公益广告,年迈的父母每次在固定时间跑回家接儿女电话报平安,但其实早就住进医院。也许天底下的父母大抵都是这样。


爸妈已经渐渐变老了,老到妈妈跑去报了个老年大学。开学第一天打电话给我,以她一贯高八度的兴奋音调说:“你知道我今天遇见谁?”分隔多年,她练就了一套卖关子的本事,总是努力想把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讲得像一部上下集的探案小说。“刘老师啊,你幼儿园的班主任,她看到我第一眼竟然能说出你的名字。”我妈妈完全沉浸在那一刻,“她现在是我们学校校长,我和同学说,我女儿都已经30岁了。”我的幼儿园老师成了妈妈老年大学的老师。


最终到了这一天,我的成长速度已经赶不及父母的衰老。过去我总是抱怨他们生活平淡无趣,现在却无时不刻不希望他们能再平淡再波澜无惊一些。我开始隔三岔五给我妈妈发微信,不要相信那些电话销售、陌生短信。我发了一篇北京广场舞诈骗案的文章给她看,第二天问她,看完有什么感想。她说,那些大妈还不是因为没有孩子关心,才会被跑来示好的陌生人欺骗。


5


2013年,我所在的杂志社策划了一个专题《远方的父母》。 一个同事写到:“在我劝说下,母亲养了条狗,很懂事,里外跟着她,她说自己睡觉都觉得踏实了……我发现她总是能和狗说上很久的话,家长里短的,不重样。”


自从扑通回了老家,我爸妈似乎也如此。每天晚上爸爸边看电视边给扑通按摩,妈妈则是左一个“宝”右一个“宝”问扑通:“在家有没有乖乖的?”“要奖励啊,好好有奖励”。她中午常坐在小沙发上给扑通梳狗毛,边梳边和它说话,扑通总是呜呜叫,妈妈又是批评又是鼓励,能说上一大堆。


很多时候,我和爸妈也说不了那么多话。我的朋友形容和远方父母的关系是“三天亲”——总是觉得很亏欠,总想和他们团圆,但是住到一起就只能亲三天,紧接着就是各种矛盾。


爸妈不喜欢开灯,我们一家人经常黑漆漆坐在客厅里。中午吃饭我一边打开灯,一边说:“扑通都看不见狗碗了。”爸爸总是立马抬出各种节能环保的大标题教育我,我就说:“在北京一个人,连个灯都不开,冷冷清清多可怜。”妈妈赶紧说,那是要开灯。


回到家以后,诸如饮食、作息此类生活琐事,我似乎总是有各种不适应。但扑通却早已适应了爸妈的生活节奏。每天晚上吃完饭,八点不到就乖乖地溜进狗窝里,一觉睡到早晨六点。爸爸对此非常满意,常常夸奖它是条作息规律的好狗。


每次我过年回家,似乎打破了扑通的规律作息。它常常不愿意我一个人坐在黑漆漆的客厅里,趴在边上陪我。爸爸喊它去睡觉,它极其不情愿又不得不服从命令的悻悻走开。半夜爸爸起来,发现倔强的扑通一直都没进狗窝,直愣愣坐在冰冷的大理石地板上。


以我的经验,爸爸肯定会一掌拍过去。但这一次他却跑出来叫我:“快让你家扑通进窝睡觉,怎么坐在外面。”


这完全不像我印象中那个爆脾气的父亲。我记得扑通刚回家不久,他当着我的面打了扑通。那是在晚饭后,扑通也许认为自己在整个晚饭期间没有得到足够的奖赏,偷偷跑去厨房扒垃圾桶,叼了一嘴鱼骨头就往外跑。爸爸在客厅看见,大喝一声就冲了过去,吓得扑通赶紧吐掉。但爸爸还是不依不饶,拎起来打了一下。一掌下去,空气凝固。扑通低头认罪足足五分钟,爸爸自己也惊住了,站在那儿像雕塑一般。那是他第一次打扑通。之后,爸爸默默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把扑通叫过去,给它按摩。


我也仿佛从来没有这么认真地去了解过我的父母。有一天我发现他们说了一辈子的方言,却坚持用极其蹩脚的普通话和扑通交流。有次表哥来家里邀我们出门,临走时,他看到我那严厉又寡言少语的爸爸竟然蹲在狗窝边上,用带着地瓜腔的普通话和扑通商量着:“扑通在家看家好不好,自己乖乖在家哈。”


“还用商量?”表哥捂嘴笑道。


爸爸对我的教育一直本着“无需商量”的态度,他是家里的一言堂。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早就对我采取不干涉的交流方式,从没要求我选择离家近的学校和工作,不逼婚不催产也毫不干涉我的生活。相比起来,我却是每年一度试图侵犯他们生活中那些固执的小习惯。


我曾经提出把扑通接回北京。妈妈敷衍我:“扑通现在总是自己拿主意呢。”我只好说,那你问问扑通,它回不回来?妈妈问了好几天,才磨磨蹭蹭告诉我,扑通说再看看。


回家后,妈妈看到我天天抱着扑通,就摆出一副割爱的表情说:“你这么喜欢,就抱回去吧。”我开心坏了,告诉扑通:“你要回北京啦。”爸爸从报纸里抬起头问道:“你说的是真的吗?”


我想起爸爸以前是极好面子的,但如今居然抱着扑通跑去机场接我,就为了我第一眼能看到它而开心,妈妈每次给我发微信,也是先拍几张扑通的照片让我放心。以前他们给我电话,每次都是三句式问候:吃了吗?北京冷吗?最近忙吗?但有了扑通,我们几乎总围绕它的琐碎生活说话了。


我漫不经心回应说:“假的啦。”爸爸严肃地说:“假的就不要乱说,扑通会想很久。”我说它是狗,哪里能听懂。


“每一句它都能听懂。”爸爸很认真。


6


离家的那天,爸爸妈妈带着扑通去机场送我。扑通在车里呜呜直叫,紧张得上蹿下跳。妈妈说:“车里突然多了个姐姐,扑通不习惯吗?”抱着它使劲地哄。


过去十几年,从家里到机场的这一程总是很沉默,大家都想说点什么,但又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听着交通广播台一路走。但扑通回家后的这几年,这一段路程成了它的表演时间,紧张、不舍、害怕、担忧,我们总试图分析它这异常的反应到底代表了哪种情绪。


到了机场,爸爸依然跑去看北京的天气预报,扑通在妈妈的怀里,四处张望。“看,它在找你爸呢。”妈妈说。


我隔着安检门拍下外面摇摇招手的妈妈,她怀里的扑通难分难舍地呜呜直叫。爸爸远远站在一旁,假装毫不在意却撑长脖子注视我。相聚之日的镜头一个个闪过,有那么一刻,我觉得相互依靠生活的每个画面,都可以不断重复过上一万年。




题图:GM ANDREWS/东方I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8 12:43 PM , Processed in 0.03633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